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文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评论、名流燕谈、稗官记录。
在此观念影响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
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指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今天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的发展历史等。根据学科领域可以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文献学)、图书文献学等。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书,广集版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后人遂以“校雠之学”概括刘氏父子的学术工作,把目录、版本、校勘学融为一体。
最早以专著形式系统讨论文献学的是南宋的郑樵。他在《通志·校雠略》中从理论上阐述了文献工作中的文献收集、鉴别真伪、分类编目、流通利用等问题。
郑樵以后,系统研究文献学理论的是清代的章学诚。章学诚《校雠通义》提出文献学研究的目标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要求在文献整理过程中明确反映并细致剖析各种学术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等。
章学诚和郑樵一样,都把这些学术工作称为“校雠学”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约1923-1925)中最早提出了“文献学”的概念:“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试一阅亭林、梨洲、船山诸家著述目录,便可以看出这种潮流了。”(《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第189页)意指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学问。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献学实际上是以考证典籍源流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的知识架构
  1. 核心层面
(1)校雠与目录学;
    校勘文字编次目录叙录大意,刘郑章
(2)版本学;
    推求本原是正缺失,可靠准确完整,真
(3)校勘学;订正文字拾遗补缺,美善
(4)古籍编纂学;著述编译,集部类书丛书
(5)辨伪与辑佚学;
(6)经典诠释学
2. 一般层面
  (1)载体与形制;
  (2)刊刻印刷;
  (3)古籍典藏
3.专题层面
  (1)简帛文献;
(2)敦煌文献;
(3)域外汉籍;
(4)石刻文献;
(5)方志与族谱
版本学
一、古籍形式(载体)的演变
1甲骨  2金文 3简策 4帛书 5石刻 6纸本
二、古书的版式与装帧
书函/书衣/书签/书脊/天头/地脚/界行/书口/鱼尾/象鼻
1卷轴  2梵夹 3经折 4旋风装 5蝴蝶装 6包背装 7线装
三、古籍版本的概念
手稿本、稿本、抄本、刻本、印本、宋本、元本、明本
闽本、浙本、蜀本、官刻、监本、殿本、局本、书院本、坊刻、家刻、善本
四、版本鉴定
古文献形式(载体)流变
甲骨文
1899年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
1903年,刘鹗选择其中字迹完好者,编为《铁云藏龟》拓印出版。这是我国著录甲骨的第一部著作。
罗振玉是系统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著作
金文和石刻文献,成为古代学者研究之对象,称之金石学。汉代已有学者研究金石文字,宋代形成专门的学科,至清代极盛。
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雕在石头上的、包含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献载体,碑铭、石经、摩崖是石刻文献的重要形式。
简牍
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
木,既可以劈成长而窄的木片,叫木简;也可以做成较宽的木板,叫方板(也叫牍)。
竹木简起源很早,甲骨文里即有“册”、“典”字。
二尺四寸之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
牍为木制,窄长条者是木简,宽者是木板,又叫牍。
帛书
帛,是指写在各种丝织物上的文字。
简帛直到公元3-4世纪才被纸取代。
纸张直到东晋才最后取代简帛。从此,我国的古籍形态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纸的时代。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长沙子弹库“楚缯书”。
纸书
(一)麻 纸
白、黄麻纸
麻沙纸
(二)皮纸
宣纸(青檀):罗纹纸\棉连纸
棉纸(楮树):藏经纸\蚕茧纸\高丽纸\云母皮纸\桑皮纸\开化纸
(三)竹纸
连史纸\毛边纸\毛太纸
为了纸书的阅读和收藏,人们不断改进纸书的装帧形式,先后有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初期的纸书都是卷轴装。从六朝到唐代,纸书皆用卷轴。直到北宋,也仍有用卷轴装的。
故宫博物院保存有国内唯一本旋风装/龙麟装图书,据说即吴彩鸾写本《唐韵》。
梵夹装虽然对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有很大启发,但并没有成为中国古代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经折装是吸收了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的经验而创造的一种新的书籍装帧样式。
经折装比较便于诵读,成为中国佛、道二教经典的主要装帧形式,经折装之名也由此而来。
蝴蝶装在唐末五代时期已出现。
包背装其实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
包背装的出现应该很早,明代最为流行.世所传之《永乐大典》残本及清纂《四库全书》,咸用黄绫包裱者,是也。
大约明代中叶以后,线装书才成为图书装帧的主要形式。
版本源流与类别
版本是刻版(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名称。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因此“版本”又称“板本”。版本之称,起于雕版印书。
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称一切形式的书本。
随着书籍文献的日趋多样,版本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展,逐渐囊括了以雕版印刷为主体、同时包括之前的写本和之后的抄本、活字本、手稿本、批校本、影印本等各种书本,也包括新式印刷的各种书本。
版本的类别
纸质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写本,一为刻本。
又称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 唐以前的纸书都是写本。
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一些个人文集便是写本。
手稿本:作者亲笔书写
(清)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校改
钞本:也称抄本。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
刻本
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
    1. 按照书籍刻印的时代,可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   
    唐刻本、五代刻本保存到现在者甚少。
    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书籍的黄金时期。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雕印精美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标示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按照书籍刻印的地域,可分为浙本(浙江地区刻本)、蜀本(四川地区刻本)、闽本(福建地区刻本,因以建宁府建阳、建安两县为中心,故又称建本)、平水本(山西平水刻本)。
    浙本、蜀本注重校勘,质量较好。建本多为考试用书和通俗读物。建阳麻沙镇刻本粗制滥造,因而麻沙本几乎成了劣本的代称。
按照书籍刻印的主体,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官刻本中,因所刻单位不同而有监本(国子监刻本,明代有南北二监,故有南监本和北监本)、经厂本(明内府司礼监经厂库刻本)、武英殿刻本等,藩府本(明代藩王府刻本)、局本(清末各地官书局刻本)、书院本(各地书院刻本)以及各种名称的刻本。
家刻本和坊刻本都是私人刻书。
百衲本:又叫“配本”。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
明代发明分版分套印和凹凸版印技术,称为餖版和拱花,这种印刷方法,常用于版画。
按照书籍流通的情况,可分为通行本、旧刻本、残本、善本、珍本、孤本等。
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
影印本是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图书。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
版本的鉴别与选择
(一)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
1.验牌记/2.考刻工/ 3.看版式/ 4.看装帧/ 5.看字体/6.看纸墨/ 7.查讳字/8.审书名
(二)根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
1.读序跋/ 2.审内容
(三)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别
    1.读题识/2.审藏印/3.查著录
重点:牌记、版式、序跋
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
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代。
牌记通常为一行或两行字,用以说明刻书的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号等。
明建阳书坊余仙源刻印                    明建阳进德堂刻印
资治通鉴
目录学
“目”:“篇目”或“书目”。
“录”:一部书的内容提要。
录:记录、整理次第,详细说明之意。即 叙录,就是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写作、出版、校勘、评价等,作扼要说明的介绍文字。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
目录的完整含义: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目录:把篇目和叙录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起 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单书之目录,一般只是目次:目次是目录的排序,目录是内容章节的具体名称和内容提要。
书目录,是将多部书的书名、作者并其他重要信息,同时概括其主要内容的文体,目录本身也是一种著作形式。
《周易·序卦》是最早的单书目录
有篇名和叙录的如:《史记》、《汉书》。
叙录:概括各篇的内容主旨和写作意图。
刘向、刘歆《七略》是最早的书目录
《七略》与中国目录学的六分法(重要)
汉成帝和平三年,刘向歆父子集六艺书别为七略,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一书的总要,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故实际上是六略。
从《七略》看汉代学术(重要)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