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2期2017年4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ansu Radio & TV University
Vol.27 No.2
Apr.2017近三十年来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综述
宁晴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
摘要:佛教疑伪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产物,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是重要的一环,所以在敦煌莫高窟中保存的 大量疑伪经文本就是重要的研究对象。近三十年来,学界对敦煌佛教疑伪经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佛教史研究的 一个热点。将前人对于疑伪经的研究成果分为历代经录研究及对疑伪经的判别,疑伪经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融 合,疑伪经对特定教派教义的反映,疑伪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疑伪经文学、艺术价值研究,疑伪经在少数民族 中的流传六个方面,并做综述。
关键词:佛教;疑伪经;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 -4630(2017)02 -0015 -05
敦煌文献中保存着数目前所未见的佛教疑伪 经文献,为我们很好地保存了在宋代印刷而成的 大藏经流通之后没有选入佛教大藏经之中的佛教 经典。这些被历代佛教经录中列为疑伪经的中国 本土撰述的佛教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中国 唐代佛教鼎盛时期的中国化演变的印记。《中国 敦煌学论著总目》[1]对疑伪经相关研究进行了一 些列举;张淼《百年佛教疑伪经研究略述—
—以经 录为中心的考察》对中外学者关于佛教疑伪经的 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致的梳理[]。这两篇前人的研 究成果,为本文写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著作一、历代经录研究及对疑伪经的判别
从东晋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到唐代智昇的 《开元释教录》,历代经录之中都有对当时的佛教 疑伪经的判别,通过研究这些经录中列举的疑伪 经的变化,能够看出经录的编写者对于疑伪经判 定所持的见解与标准。
李素洁的硕士论文《道安疑伪经判别标准研 究》通过对《道安录》及现存的道安著作的考察,总结出书中所反映出来的道安疑伪经判别标准,并将之与后代经录中疑伪经的判别理论进行比 较,发现后代经录所秉持的疑伪经评判标准是道 安所持的评判标准的延续与深化[]。曹凌的硕士 论文《中国佛教疑伪经综
录》对现存的290部疑伪 经的基本情况进行整理,包括成书年代、亡佚年代以及基本内容,等等,还对传世的疑伪经诸多版本 的情况进行介绍[4]。熊娟的博士论文《汉文佛典 疑伪经研究》首次从汉语史的研究视角对汉文佛 典疑伪经进行比较全面的探索,探讨了疑伪经语 料鉴别的方法,分别从文献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 疑伪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5]。李妍《从佛教 术语看疑伪经辨别》通过对于几部正统佛经与几 部原来署名为安世高的疑经之间佛教术语选用的 差别,并且参照后世译者对于佛教术语的选用,从 而考证出几部旧题为安世高所译的经典其实是伪 经[6]。韩廷杰《疑伪经略论》论述了历代经录的 编撰者对于疑伪经态度的变化,并且赞扬了《开元 释教录》对原来被错误评判为疑伪经的十部佛经 进行的更正,文章还对《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 进行了判别[]。
二、疑伪经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
疑伪经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合,反映在 佛教疑伪经对于道教思想、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甚 至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的接纳之中,同时也折射出 当时佛教传播为了得到中国民众的支持所作出的 努力。
刘辉萍等的《道教思想及民间信仰对佛教疑 伪经的影响》提出,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对于 道教的增福添寿思想以及民间信仰中的二十八 宿、占卜、婚丧殡葬等传统思想进行了融摄,从而
收稿日期:2016-12-12
作者简介:宁晴(1990 -),女,壮族,广西龙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史、佛教美术。
16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7卷第2期
形成了一类具有鲜明中国思想特的佛教疑伪 经[8]。李小荣《〈佛说续命经〉研究》探析了《佛说 续命经》中包含《药师经》中的“续命观”,当时流 行的弥勒信仰和观音信仰以及愿命思想的来源,还分析了《金刚经》被称为《续命经》的原因[]。张齐明《〈佛说安宅神咒经〉所见安宅观念及其影 响》提出,《佛说安宅神咒经》吸收了中国本土风 水安宅观念与神煞体系,受到道教的安宅科仪及 风水信仰方面的深刻影响,反映了佛教对于道教 及民间信仰的接纳[1°]。张淼《佛教疑伪经对道教 思想的融摄——以敦煌遗书为考察对象》一文认 为,佛教疑伪经中蕴含的道教天厨思想、益算增寿 思想以及星斗崇拜等内容,凸显佛教对道教思想 的融摄与吸收[11]。王友奎《敦煌写本〈咒魅经〉研 究》将敦煌文书中保存的23号《咒魅经》写本分 为6种版本,并分析了佛经之中所说的“咒魅之 术”的思想来源以及文本的形成过程,道教对《咒 魅经》有极大的影响[2]。
日本学者冈部和雄的《〈父母恩重经〉中的儒 教•佛教•道教》对于释道两教各自的《父母恩重 经》以及儒家的《孝经》、中国的孝子故事诸种文 献之间关系进行阐述,总结了儒释道三教之中孝 行思想相互影响又各有特点的现象[13]。孙修身 《成武本〈佛说父母恩重经〉之意义》通过将发现 于山东省成武县的《佛说父母恩重经》碑文与敦煌 本以及四川安岳县八庙乡卧佛院59窟所存的刻 本进行校对,发现成武本经文内容有部分有别于 敦煌本,推翻了之前认为的敦煌影响了四川的观 点,提出《父母恩重经》应在长安诞生,之后逐渐向 四面流传的观点[14]。李际宁《敦煌疑伪经典〈佛 母经〉考察》总结了《佛
母经》诸系统及其特点,《佛母经》的文献来源,《佛母经》中所蕴含的印 度、中亚一带的葬俗及哀悼动作,还融合了中国本 土的孝道及丧葬思想[5]。
方广鲳《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对编号为玉64号《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进行了校录,探讨了关于此经创作年代,在敦 煌抄写年代,认为此经为印度佛教密教根据民间 故事改写而成的佛本生故事,还有此经对于佛教 研究的意义[16]。方广鲳《关于〈佛说孝顺子修行 成佛经〉的若干资料》对于除了玉64号以外的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写本(包括北敦04264号、B2142、B3815号)的内容进行校录外,还 将几个写本的故事情节与韩国印本《释迦如来十 地行录》中《第七地金犊太子》进行对比,认为李小荣提出的中国评书《三侠五义》中的“狸猫换太 子”故事与《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有着惊人的 相似之处,而韩国印本的《金犊太子》正好证实了 这个看法[17]。王孟《谈敦煌遗书〈佛说孝顺子修 行成佛经〉的研究》对于《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 经》的学术研究史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梳理,同时对 于疑伪经的判别标准,“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源头 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8]。
孙昌武《中国佛教疑伪经撰著及其意义与价 值》认为,佛教疑伪经出现的意义在于疑伪经更加 真切而清晰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以及 真实的信仰需求,在一个重要侧面体现着中国佛 教发展的趋势与成果[9]。张淼《疑伪经对佛教思 想的继承与超越》提出,疑伪经在继承佛教的核心 思想包括苦、四大、五蕴、因果等思想的同时,对于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以及对道教修行思想的融合吸 收,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同时也完成了对于 佛教传统思想的继承与超越[0]。
三、疑伪经对流行佛教信仰、思想的反 映
疑伪经不同于印度传来的正统佛经,是佛教 在中国不断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它就 像一些时代的标本,某些疑伪经在特定时期中的 流行,能够很直观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佛教所流行 的信仰及教派,或者说就是构成当时某一盛行信 仰的一'部分。
法尊《浅谈“伪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提 出,观音信仰一直在中国佛教信仰之中占据举足 轻重的地位,伴随着观音信仰的普遍流行,出现了 大批关于观音信仰的伪经,以《高王观世音经》为 代表,论述了伪经在解救众生方面提出了更简单 的方式、更低的标准,因而更加受到中国民众的欢 迎,并且时常还伴随一些相关的灵验故事以助长 民众对观音的信仰崇拜[21]。张淼《佛教“疑伪经”与弥勒信仰—
—以佛教经录为中心的考察》通过 对弥勒信仰的疑伪经的研究认为,反映出弥勒信 仰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在社会广泛流传的情况,在原有的弥勒经典无法满足佛教徒信仰需求的情 况下,有关弥勒信仰方面的疑伪经诞生了[2]。
张淼的博士论文《佛教疑伪经思想研究》着重 讨论了佛教疑伪经思想中所体现的三种重要的思 想:(1)以“业”为基础的因果报应思想;(2)以观 音、弥勒、地藏等为信仰对象而流行起来的佛菩萨 思想;(3)“末法思想”在中国的泛滥趋势,以及疑
2017年4月宁晴:近三十年来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综述17
伪经所呈现出的世俗性特征[2]。陈明《〈占察善 恶业报经〉的流传研究》探察了《占察善恶业报 经》在历代经录之中记载情况的变迁,《占察善恶 业报经》的“塔忏法”被隋炀帝禁断之后,流传到 朝鲜半岛,后又在当地广泛流行[2]。于淑健《敦 煌伪经〈佛说要行舍身经〉考略—
—兼及与三阶教 的关联》调查了敦煌文书中《佛说要行舍身经》的保存情况,并做了经文校录,从此经的产生及其与 三阶教的关联,所附愿文性质,此经在中原及敦煌 地区的流布情况等角度对《佛说要行舍身经》进行 进一步的探讨[2]。张先堂《观像念佛:盛唐至北 宋一度流行的净土教行仪——敦煌写本〈佛说相 好经〉新探》以敦煌文书中保存的8号《佛说相好 经》为基础,探讨了佛教史上的别生经,盛唐至宋初 净土教发展过程中曾经流行的观佛相好行仪[2]。
李文洁等《〈佛说如来成道经〉与〈降魔变文〉关系之研究》提出,《降魔变文》中吸收了《佛说如 来成道经》中的一段文字,是变文对于疑伪经内容 继承关系的极好例证。变文是佛教进一步满足世 俗民众信仰需求的产物,是疑伪经的一种进步,是 佛教进一步中国化、世俗化的产物[27]。郑阿财 《敦煌疑伪经与灵验记关系之考察》探讨了敦煌文 书中所保存的疑伪经与以反映个人宗教经验见证 为主题的灵验记之间的关系,以《普贤菩萨说此证 明经》与《黄世强传》,《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 尼经》与《观世音菩萨救难神验经》为具体例证,总结出疑伪经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广大民众的诉 求,而通过灵验记对疑伪经效用的鼓吹,使得疑伪 经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也凸显出敦煌佛教世俗化、中国化的一面[28]。
四、疑伪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佛教疑伪经就像从历史的缝隙中遗留下来的 标本,不仅能够反映当时佛教流行的状况,还能间 接展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风貌。
李静杰等《六世纪的伪经与僧团整顿》认为,伪经之中存有六世纪对于整顿当时已显堕落松散 的僧团秩序有积极作用的一些内容。文章选取了 几部比较典型的疑伪经,论述其所体现的当时僧 团戒律废弛的情况[2]。李小荣等《〈高王观世音 经〉考析》利用敦煌本、房山石经本、《大正藏》本 对伪经《高王观世音经》进行校录,同时还分析了 《高王观世音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底蕴[0]。白化文《〈首罗比丘见五百仙人并见月光童子经〉校录》将《首罗比丘见五百仙人并见月光童子经》在经录之中的记载情况以及在敦煌文书中保存下 来的卷子情况进行了介绍,还对《首罗比丘见五百 仙人并见月光童子经》进行了录文和校释[1]。温 玉成等《〈首罗比丘经〉若干问题探索》对《首罗比 丘经》的编撰者、断代、造作地域等问题进行了推 断,并且认为该经宣扬的是末法思想,批判了僧伽 腐化堕落的现象[2]。
台湾学者萧登福《月光明王出世信仰及敦煌 写卷〈首罗比丘经〉借明王以聚众抗胡的思想研 究》介绍了佛经之中的月光明王形象,又介绍与此 经一样应政治需求而生的道经《太上灵宝天地运 度自然妙经》,最后全面介绍了敦煌写卷中《首罗 比丘经》的内容、年代以及所塑造的月光明王的形 象及其对当时敦煌社会现实的深刻影响[33]。张 雪松《唐代法律对宗教异端书籍查禁制度探析—
—以佛教疑伪经录为个案的研究》从唐代法 令中对于宗教异端书籍查禁的角度来探讨佛教疑 伪经问题,提出疑伪经录的编撰与查禁在隋唐时 期逐渐成为定制,从宗教以及国家法律两方面来 限制疑伪经等宗教异端书籍的传播[4]。
圆空的《〈新菩萨经〉〈劝善经〉〈救助众生苦 难经〉校录及其流传背景之探讨》对《新菩萨经》《劝善经》《求助众生苦难经》在敦煌遗书中的诸 多写本进行收集、校勘,并对《劝善经》年代集中于 贞元纪年的原因,《新菩萨经》与《劝善经》的内容 对比,干支纪年分布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还总结 了这三部伪经在吐蕃占领敦煌之后大量出现的佛 教和社会背景[35]。于赓哲《〈新菩萨经〉、〈劝善 经〉背后的疾病恐慌—
—试论唐五代主要疾病种 类》通过梳理《新菩萨经》与《劝善经》之中所列疾 病种类,总结出唐五代时期中国北方的主要疾病 种类,以及这些疾病与自然环境下唐代历史进程 之间的关系[36]。王泽湘《从敦煌文献〈新菩萨 经〉、〈劝善经〉中探索唐代主要疾病与现代主要 疾病的比较分析》总结了敦煌文献《新菩萨经》《劝善经》中所列的十大疾病,并与现代十大疾病 对比,并分析其中的差别所体现出的唐人与今人 对身体、疾病的不同观念和医疗行为[37]。
五、疑伪经文学、艺术价值研究
佛教疑伪经作为中国汉传佛教的特殊产物,不但保持了其诞生时期所使用的文字辞藻,还被 当时的佛教
信徒捕捉下来,转化为艺术作品,成为 莫高窟中壁画主题的补充。
于淑健《敦煌佛教疑伪经语言研究的价值》提
18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7卷第2期
出,敦煌疑伪经中保存着大量中古时期的口语词 汇,是研究中古、近代汉语的珍贵语料,并从语料、俗字、语词、校勘等几方面分析了敦煌疑伪经在语 言研究方面的价值[38]。于淑健的《敦煌古佚和疑 伪经语词新考》认为,敦煌文献中保存着大量的藏 外佚典,是原始可靠的全新语料,对于中古、近代 汉语的词汇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并且还能 够起到为大型辞书的修订纠正误释,增补义项等 方面的参考作用[39]。李小荣《疑伪经与中国古代 文学关系之检讨》从宏观文学史、思想史以及欣赏 趣味、影响四个方面探讨了佛教疑伪经对于中国 古代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论述了中原文学作 品对于疑伪经创作所产生的积极意义[4°]。
殷光明《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对佛教疑伪 经进行了极具创新意义的研究,将敦煌壁画艺术 与疑伪经文献联系在一起,运用疑伪经文献来揭 示敦煌壁画中一些悬而未决的壁画内涵,探索疑 伪经以及敦煌壁画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起到的 积极作用[4]。殷光明《敦煌的疑伪经与图像(上 下)》是对其著述《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内涵 的浓缩,通过对于敦煌的疑伪经与疑伪经图像的 考察与研究,论述了疑伪经与疑伪经图像在佛教 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42]。
六、疑伪经在少数民族中的流传
佛教疑伪经在中国汉传佛教中产生,而后又 通过佛教的流行,传播到其他少数民族之中,不仅 体现了中古时期佛教在鼎盛阶段对西北地区佛教 的反哺作用,而且也是当时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 文化相互交流的一个缩影。
刘元春《〈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辨析—
—兼 谈高昌回鹡佛教的社会文化意蕴》通过对法护译 《八阳经》与《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内容结构、思想内涵进行对比,认为《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人、堪舆术和婚丧 殡葬等思想,且与正统佛教思想相抵触,因而将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定义为区别于法护译本 《八阳经》的疑伪经,并且分析了《佛说天地八阳 神咒经》在高昌回鹡社会中广泛流行的原因[43]。牛汝极《敦煌吐鲁番回鹡汉译疑伪佛典》对于在敦 煌、吐鲁番发现的9件回鹡汉译佛教疑伪经典(包 括《阿弥陀经》《慈悲道场忏法》《大方广圆觉修多 罗了义经》《佛顶心大陀罗尼》《佛说北斗七星延 命经》等九部疑伪经)一一进行简要说明,并且列 举了文献收藏单位的编号、整理者及其研究成果、相关的研究成果[4]。许得存《藏译佛典中疑伪 经》对藏译疑伪经的历史和部分经典内容进行了 分析,并且总结了造成藏译疑伪经出现的四个方 面原因[45]。张铁山《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出土回鹡 文刻本〈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残页研究》对编号 为81TB10:09的一份回鹡文《佛说天地八阳神咒 经》残页进行了原文换写
、原文拉丁字母撰写、汉 译和注释,并探讨了该残页与同经其他版本、内容 比较、断代、刻写地点的问题[4]。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20世纪初的开启,提供 了许多在中古时期直至宋初写本时期的原始佛教 文献,使我们又重新看到一些在漫长的历史流传 之中逐渐失传、亡佚的佛教文献类型,佛教疑伪经 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佛教疑伪经的研 究,能够使我们重新审视隋唐佛教鼎盛时期佛教 逐渐中国化的演变过程,展现出当时敦煌宗教活 动的活跃、灵活。但关于佛教疑伪经的研究现在 多停留在对于单篇疑伪经文献的初步研究上,这 样的研究在初始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之后的 研究中应更多地将疑伪经文献置于当时的社会环 境之中,探讨敦煌佛教各种类型的文献之间的相 互影响或传承关系,甚至可以探讨疑伪经、变文、俗讲之间是否能够形成一个敦煌佛教文化面对普 通民众的传承体系,抑或疑伪经在整个僧团内部 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等。
参考文献:
[1]樊锦诗,李国,杨富学.中国敦煌学论著总目[M].兰
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558 -560.
[2 ]张淼.百年佛教疑伪经研究略述—
以经录为中心的 考察[J].敦煌学辑刊,2008(1) :122 - 133.
[3 ]李素洁.道安疑伪经判别标准研究[D].上海:上海师
范大学,2007:44.
[4 ]曹凌.中国佛教疑伪经综录[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9:32 -322.
[]熊娟.汉文佛典疑伪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253 -264.
[6 ]李妍.从佛教术语看疑伪经辨别[J].淮北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4) :194 -195.
[]韩廷杰.疑伪经略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3(10)71 -75.
[8 ]刘辉萍,张淼.道教思想及民间信仰对佛教疑伪经的
影响[J].宗教学研究,008(3) :8-82.
[9] 李小荣.《佛说续命经》研究[].敦煌研究,2010(5):
71-78.
[10] 张齐明.《佛说安宅神咒经》所见安宅观念及其影响
2017年4月宁晴:近三十年来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综述19
[J].宗教学研究,2011(3) :83 -88.
[11 ]张淼.佛教疑伪经对道教思想的融摄——以敦煌遗
书为考察对象[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2) :96 - 101.
[12]王友奎.敦煌写本《咒魅经》研究[J].敦煌研究.2012
(2)97 -107.
[3]冈部和雄.《父母恩重经》中的儒教•佛教•道教
[J].世界宗教研究,996(2) :0 -25.
[14] 孙修身.成武本《佛说父母恩重经》之意义[J].北京
图书馆馆刊,1998(3)80 -81.
[15] 李际宁.敦煌疑伪经典《佛母经》考察[].北京图书
馆馆刊,1996(4) :2 -89.
[6] 方广鲳.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
[J].南亚研究,1988(2) :0-72.
[1]方广鲳.关于《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若干资料
[J].南亚研究.2007(1)69 -77.
[18] 王孟.谈敦煌遗书《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研究
[].敦煌研究,015(4) :3 -88.
[19] 孙昌武.中国佛教疑伪经撰著及其意义与价值[M]//
孙昌武,陈洪.宗教思想史论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8:34 -65.
[20] 张淼.疑伪经对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北方论
丛.2007(5) :124 -128.
[21 ]法尊.浅谈“伪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J].世界宗
教文化.2004(3) :0-31.
[22]张淼.佛教“疑伪经”与弥勒信仰—
—以佛教经录为 中心的考察[].宗教学研究.2006(1) :171 -174.
[23 ]张淼.佛教疑伪经思想研究—
—以佛教经录为中心 的考察[D].南京:南京大学,2006:122 - 123.
[24] 陈明.《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流传研究[J].南亚研究.
1999(1)58 -65.
[25] 于淑健.敦煌伪经《佛说要行舍身经》考略——兼及
与三阶教的关联[J].宗教学研究,015(1):93 -99. [26 ]张先堂.观像念佛:盛唐至北宋一度流行的净土教行
仪——敦煌写本《佛说相好经》新探[J],敦煌研究,2005(5) :32 -42.
[7] 李文洁,林世田.《佛说如来成道经》与《降魔变文》关
系之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5(4) :46 -53.
[28 ]郑阿财.敦煌疑伪经与灵验记关系之考察[M]//浙江
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汉语史 学报专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3 -291. [29]李静杰.六世纪的伪经与僧团整顿[J].敦煌学辑刊,
1997(1) :85 -89.
[0]李小荣.《高王观世音经》考析[J].敦煌研究,2003
(1)104 -108.
[31 ]白化文.《首罗比丘见五百仙人并见月光童子经》校
录[J].敦煌学,1990(16) :47 -59.
[32] 温玉成.《首罗比丘经》若干问题探索[J].佛学研究,
1999:205 -209.
[33] 萧登福.月光明王出世信仰及敦煌写卷《首罗比丘
经》借明王以聚众抗胡的思想[J].敦煌学,2008(27): 347 -366.
[4]张雪松.唐代法律对宗教异端书籍查禁制度探
析——以佛教疑伪经录为个案的研究[J].世界宗教 文化,2015(3)22 -26.
[35]圆空.《新菩萨经》《劝善经》《救助众生苦难经》校录
及其流传背景之探讨[J].敦煌研究.192(1) :51 - 62,121.
[6]于赓哲.《新菩萨经》《劝善经》背后的疾病恐慌——
试论唐五代主要疾病种类[].南开学报,006(5) :62 -70,109.
[37]王泽湘.从敦煌文献中《新菩萨经》《劝善经》探索唐
代主要疾病与现代主要疾病的比较分析[J].敦煌学 辑刊,2014(4) :111 -118.
[8] 于淑健.敦煌佛教疑伪经语言研究的价值[].艺术
百家,2010(5) :206 -211,152.
[9] 于淑健.敦煌古佚和疑伪经语词新考[J].鲁东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19 -22.
[40]李小荣.疑伪经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之检讨[].哈
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86 -94.
[1]殷光明.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M].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6:350 -356.
[42]殷光明.敦煌的疑伪经与图像[J].敦煌研究,2006
(4) :8 -14;2006(5) :30 -37.
[43 ]刘元春:《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辨析—
—兼谈高昌 回鹘佛教的社会文化意蕴[J].西域研究.1996(1) :50 -59.
[4]牛汝极.敦煌吐鲁番回鹘汉译疑伪佛典[J].敦煌学
辑刊,2000(2) :9-96.
[45]许得存.藏译佛典中的疑伪经[J].佛学研究,2000:
214-219.
[6]张铁山.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出土回鹘文刻本《佛说天
地八阳神咒经》残页研究[J].敦煌学辑刊.2011 (2):
28 -34.
[责任编辑张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