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人生智慧--大理论小故事
第一篇 一生的追求
《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了一个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次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一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站在身边的高僧法磐: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高僧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乾隆皇帝一怔,问什么意思?高僧说:人生只有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许多人为和尚的机智回答而喝彩,但是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追求名利,而是为什么要追求。要了解外面的花花世界,必须返回内心的深邃世界。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认清和改善动力。
人生在世,吃喝玩乐,追名逐利,这些追求都起源于内在的欲求。欲求形成目的,目的推动目标。
我们主要具有生存、自爱和博爱这三大欲求,当它们发生矛盾怎么办?毋庸讳言,生存欲求天然地充当人类欲求的基础地位。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要首先追求生存以及享乐,再次追求自爱,最后追求博爱。如果把人类欲求比喻为军队,那么原始欲求就是广大士兵,自爱就是广大士兵的统帅,而博爱充当监军。
对于一切追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都具有两加七的结构,都服从相对律。因此,相反的追
求可能具有同样的利好或危害;任何追求都必须符合自己的条件,要适中不要过分。在一般条件下,必须禁止高端追求。




第一章 欲求演化

道教提倡寡欲,佛教企图灭欲。许多人在失意时也想,如果人象小狗小猫那样简单需求就容易了,最好无欲无求,一身轻松。然而,人作为一种生命,必然产生欲求。
所谓欲求,是从生命深处发出的需要。根据三并七分法,人的生命具有原始、思想和思维这三种机能与组织,也就具有原始、感情和理性感情三类欲求。三类变化为如下七种层次:

(原始欲求)代谢——生存--成长--(感情欲求)享乐--(理性欲求)自爱--博爱——审美

生命的本质在于新陈代谢,在不断运动中保证自我存在,隐藏着欲求。在生活过程中,生命物质会随着自身代谢而不断消耗,生命状态受到外界影响而不断变化,从而影响机能。同时,生命能够自动地维持平衡,从体液中捕获营养,用打颤来增加体温。当体内缺乏后,本能调节无可奈何了,就产生欲求。
欲求促使生命对外索取,吸收外界营养。如果生命事物严重缺乏或紊乱,机能就会衰弱甚至死亡。那些热中减肥的女孩非常清楚,自己的思想拒绝进食,但身体促使大脑非吃不可。

贪生怕死

生存欲求占据人类欲求的基础地位,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安全,保证自我以及种族的生存;通俗地说,就是趋生避死,贪生怕死。


1 人以身为本

嗟来之食的故事
无论圣贤伟人还是凡夫俗子,无论胸怀大志还是得过且过,你每天和一生要做的基本事情,就是吃饱饭,睡好觉。因此,人生最基本的本钱不是金钱,也不是知识,而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要想发展事业,请从健身保命开始。
生存欲求分为生理和心理欲求。前者包括食欲、饮欲、氧气、保温、睡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后者讨厌强光和噪音。生存欲求还包括综合的安全以及繁衍种族的生殖欲求。成长欲求则扩大和发展了生存欲求。

[经典述评1]--诸葛亮之失败
诸葛亮发誓统一中原,结果陨落于五丈原。他不是被敌人消灭,而是被自己的身体消灭。
六出祁山时,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胜利,差点儿把司马懿父子烧死。这时候应该是天意,下了一场大雨,司马懿父子安然退出。司马懿逃此大劫以后,心里明白,诸葛亮的这支军队实在太了不起了,于是他躲进营寨,坚守不出……
这时诸葛亮使了一招,派遣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妇女守丧时穿的衣服给司马懿,还写信激怒他,说他就像寡妇一样,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司马懿一看到孝服,脸就变了,但他马上沉住气。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确是性格多变,他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心中大
怒,表面上却不动声,装着一脸笑,说:视我为妇人耶?吾且受之。妇人就妇人,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热情地款待使者,一字不问蜀军的虚实,只是打听诸葛亮每天睡几个小时,吃几碗饭,平时忙不忙。使者如实相告,回答说:丞相一大早就起来了,晚上很晚才睡觉。打20板子以上的人,他都要亲自过问。每天就吃五六两粮食。
司马懿听了感叹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吃得这么少,工作又那么繁重,这能坚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这话如实说给诸葛亮听,诸葛亮不由得叹息道:彼深知我也!
果然,诸葛亮像油灯似地耗尽了最后一滴油,不久就发病死在五丈原。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真是不战而胜。诸葛亮享年54岁,而司马懿比他大两岁,利用余生夯实了国家基础,一直活到72岁。

——诸葛亮亲自过问不大的事情,力求尽善尽美,这在策略方面是明智的,在战略方面是愚蠢的,该放权就放权,该休养就休养。也许,一个小问题能够左右局势,但这种可能很小,而付出的精力代价却是现实的,累计的代价就足以要命。可叹孔明,一生算计他人,却没有
算计自己身体。

[经典述评2]--韩信钻胯
我们有时碰到愤怒的事情,急得要拼命,请看韩信这位古代军神的做法吧。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早年的时候并不得志,虽然很有才华,但没人重用,如同无业游民。有一天,一个为屠夫的无赖青年在街上拦住了韩信,说:你身上总是带着宝剑,究竟有什么用?你虽长得高大,却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用剑刺我,如果不敢,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从他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看热闹的人都认为韩信是个懦夫。
后来,韩信做了大将,回到故乡。那个屠夫吓得要死。韩信却赞赏其敢做敢为的性格,任命做了捕快。

——韩信当时肯定也憋气,以韩信的武术,打败无赖如同探囊取物,但是风险是坐牢或逃亡,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胁,不利于成就事业。《水浒传》里,杨志卖刀,碰到泼皮牛二,杀之,结果沦为囚犯,差点丢了性命,不如韩信高明。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也。当然,如果
面临民族大义,应该象文天祥一样舍生取义。

2 民以食为天

古语言:民以食为天。这个朴素话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如果无法保障衣食,整个人就会死亡,自爱博爱也将随风而逝。
当代人生活在一个富裕的世界,对吃饭这个生活事情看得较轻,也许无法理解其重要性是多么大,甚至随意浪费粮食。有人曾经问过马三立、侯宝林:你们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两人异口同声:就是一个字——“饿。在以前,马路边说相声,说不好,人不给钱;不钻研,就说不好,就得挨饿,饿厉害了就会死。侯宝林还不赞同自己的孩子学相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苦难的动力。一直到改革后几年,人们见面问候不是说您好,而是说吃了吗;以至于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在他人刚从厕所里出来就问候:吃了吗?

[经典述评1]——庄子借米
庄子家里很贫困。有一天,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等米下锅。他就去监河侯借米。
监河侯是当时专门管水利的一个小官。
 这个监河侯非常热情地说:好啊,我马上要去采地收税金,你等着我,一旦把税金全收上来,我一下就借给你三百金。
 庄子一听,忿然作,气忿得脸都变了,但他却给这个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
昨天我也从这个地方过,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了一下,发现在路上大车压出来的车辙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在那儿跳呢。
我就问鲫鱼,在那里干什么呢?小鲫鱼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你要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了我的命。
我说:好啊,我这就要去吴越那个地方,引来西江的水来救你。
 这小鲫鱼说:你要这么说,不如早一点去卖鱼干的铺子里我吧!
 
——你看,庄子虽然幽默而有涵养,但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经典述评2]——鸡蛋要命
有个改革前的吃饭笑话。主人给客人端上来一盘黄瓜。客人大口吃起来,根本不顾及他人,
还解释说:我爱吃黄瓜。接着上来一盘豆腐,客人马上大口吃起豆腐来,说:很爱吃豆腐,豆腐就是我的命。后来上来一盘鸡蛋,客人见了又不顾及他人大吃起来,还自嘲说:最爱吃鸡蛋,见了鸡蛋就不要命了。

——我们当代人要爱惜粮食。爱惜粮食,就是爱惜自己,就是爱惜生命。



[经典述评3]--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记载一个典故。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饥民终究没有吃,最后饿死了。

——如果普通人遇到这种遭遇,肯定吃饭。毕竟生命第一,活着最好。以后发展了也可以回
来教训那个人。但是,如果不是接近饿死,我相信普通人也会不吃,甚至反唇相讥,维护尊严。
这个典故隐藏的更重要问题是——“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我们可以想像,此公本来是有能力的优秀人物,只是因为个人尊严太强,受不得上级或主人的蔑视,才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沦为饥民,接着沦为死人。在我们生活中,这样性质的例子不胜枚举,遭受的不仅而且骂,不仅骂而且打。俗话说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愿那个饥民先生在来生能懂得这个道理。



3 金钱不是万能

生存欲求形成许多综合的客观目标,诸如金钱、利益等,促使人们狂热追求。金钱代表着财富,本身不能充饥御寒,却可以兑换衣食,能够充分满足物质生活,因此备受宠爱。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金钱,尊称内有方孔外呈圆形的铜钱为——孔方兄。人们宣扬:有钱能使鬼推
磨;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金钱,自命清高者以不爱金钱而自负。实际上,金钱无功过,责任全在人。金钱不会自动滚来,要经过努力争取。因此,占有金钱的多少可以反映主体能力的高低。另外,钱在善者行善,在恶者行恶。只要正当地争取和花费金钱,爱钱亦无妨。诚如古语所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此加上一句——用之有道。
许多人对金钱的追求远远超越物质需求,达到上瘾的程度,为金钱而金钱。其实,对金钱的追求要适可而止。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能做金钱的奴隶。
多少金钱为好,很难判断。有些人只想着自己和家人能够生活好一些,这样上百万足矣。有些人要挣得世界首富的名誉,那么就要超越比尔-盖茨,挣上几百亿美圆,这恐怕是梦想。

[经典述评1]--一块钱
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掉到地上。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起来。后来还是旁边的侍者为他捡回了这一块钱,李嘉诚付给他100块的小费。他说:那一块钱如果不捡起来,被水冲走可能就浪费了,这100块却不会被浪费,钱是社会创造的财富,不应被浪费。


——一块钱,当然要捡;如果是一角钱,我们可能不会捡。

[经典述评2]--存金子和存粮食
太史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秦朝将要崩溃的时候,那些有钱人都在存储金玉,以为这些东西最保险。只有宣曲有一个姓任的小官吏却在悄悄储存粮食。后来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打起拉锯战,农民根本无法耕种,结果,粮食短缺,粮价飞涨,那些积攒了大量金银财宝的人为了活命,也只好高价买粮。这一个机会,就让任氏大富。
——钱非万能也!

[经典述评3]--盖茨的钱
世界首富盖茨拥有高达500亿美元的财产。这500亿美元究竟是多少钱?有好事者做了以下的具体换算:
盖茨每秒赚250美圆,即每天赚2000万美圆,一年赚78亿美圆;
假如盖茨掉了1000美圆,他也懒得去捡,因为他去捡要花掉4秒钟,恰好1000美圆;
如果盖茨将钱捐给地球上每个人15美圆,到头来,他还剩下500万美圆零用钱;
假如盖茨是一个国家,他将是地球上第37个富有的国家,或是美国第13家大公司,甚至比IBM还大;
如果盖茨将所有钱换成1美圆一张,你可以建一条路连接地球和月球,来回14次,但你必须用1400年不停的建造这条路,而且用731架波音747飞机来运这些钱。

——真不知道这么多钱他怎么花的完。不过,现在有了答案。08年,盖茨退休,并且把自己的资产全部捐献给以他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表现出博大的情怀。

4 利益不可永恒

大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人类主要追求利益。
所谓利益,俗称好处,泛指生存欲求的各种满足事物,例如金钱、财产等。物质利益特别受到传统道德的鄙视,这是肤浅的。利益关系人们生命生存,如果缺乏物质利益,人们无法生
存和发展。如果想消除对利益的追求,彻底的办法只有自杀。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选择这个方法。因此,人们应该爱护利益,必须爱护利益。要注意的是,不能极端化,不可见利忘义,不可为财而死。

[经典述评]--“永恒的利益
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英国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则扩大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强调了利益的重要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辩证看待。我们知道,国家的政权和舆论由一代一代的人员更替接管,因此导致国家政策容易发生变化,而英国的情况更加特殊。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属于海岛。因此同其他欧洲国家缺乏地缘关系,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利益需求来结交大陆国家。事实上也是如此。英国和所有欧洲大国都有过今天是朋友明天是敌人的反复关系。
但是对于其他一些国家,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环境中,因此在很长时期内必须保持要
么朋友要么敌人的关系,不会反复变化。例如,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战略友好关系,因为共同敌人而一直保持稳定,几乎永远是朋友。
对于个人而言,更要注意利益的变化性。如果象守财奴一样,势必遭到大家的孤立甚至打击,难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