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1.怒发冲冠
    形容愤怒到极点。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席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
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2.嗟来之食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礼记 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3、奇货可居(吕不韦)
    [释义] 奇货:珍奇的货物;居:囤积。囤积珍奇的货物;以备高价售出。比喻凭借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获取功名财利及其它好处。 [语出] 《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正音] 奇;不能读作"jī'。 [辨形] 货;不能写作"贷'。
    [近义] 囤积居奇 [反义] 宝货难售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认为'、"当作'一类动词的宾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 ~和"囤积居奇';都可以表示"囤积储存;等待高价出售'的意思。不同在于:~强调"奇货';即"囤积'珍奇的货物;"囤积居奇'强调"居奇';即囤积起来;待时出售;牟取暴利。
    [例句] (1)你不要以为自己有了点资本;~;小心栽跟头。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枉友》:"市上荞价廉;此~。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嗟来之食的故事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4、焚书坑儒(秦始皇)
    [释义] 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语出]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正音] 焚;不能读作"fěn'。 [辨形] 坑;不能写作"炕'。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
    [例句] 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成语故事]
    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席庆贺打败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员全出席了。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在宴会上博士的领袖周青臣举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颂扬,连连夸奖周青臣道:"说得好!说得好!'
    可是这番颂扬却触怒了另一些满脑子旧思想的博士们,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难过。便急忙对秦始皇说:"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那个制度本来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