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经典之《张九龄故事》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张九龄家住县城保安里,小时候在大鉴寺读书。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长,墨砚有汤盆般大。有一回,墨砚被一只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气愤,把老鼠捉来钉在木板上,并写上: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宁。然后把木板放于江中,说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顺流南下,却是逆水北上。刹时,只闻锣鼓声在江中响起,又见木板去处旌旗飘飘,好象兵马在押鼠上京。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人们从早到晚都去大鉴寺求雨。张九龄目睹惨状,倍感难受,问求雨的人:你们这样就能求得到雨吗?”求雨人说:求得多了,老天爷就会感动。张九龄听后仍说,老天爷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见这个小孩说个不停,不耐烦地说:有本事你降些雨来。张九龄一听这话,不声不响地将他的墨砚放在地上,两手捧着墨磨了起来。求雨人奇怪,问他要干什么。九龄说:我要写状子告老天爷。大家以为小孩说气话,不作理会。谁知,墨砚里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来越黑,待把一整条墨磨完,天空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这时,九龄猛然拿起墨砚往天上一泼,只听哗啦一声,那盘墨水即化作倾盘大雨落了下来。全城的人都从家里跑出来,让雨水淋个痛快。打这时候起,张九龄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里。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广东曲江人。幼聪敏,7岁属文,13岁以书于广州剌史王方庆,大叹赏之曰:是必远器。唐中宗景龙元年(705)乙巳登进士第,官历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左补阙,中书
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中书侍郎,中书令,开元二十四年(736)丙子十二月擢升宰相,封始兴伯。其风度文章为当朝之楷模,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得如张九龄。开元二十八年(740)庚辰五月七日遘疾卒,享寿六十有八。九龄卒后,唐玄宗赐谥文献。其著作甚丰,有《珠玉钞》一卷,《姓源韵谱》一卷,《唐初表草》一卷,《千秋金鉴录》五卷、《曲江集》等;诗有210多首。有谓:三唐宰辅无双士,岭南千年第一人注
三、张九龄不知进退的故事
玄宗时的张九龄是一骨鲠诤臣,从不屈从于奸佞.至开元天宝年间,玄宗已做了数十年皇帝,他自以为天下太平,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便渐肆奢欲,纵情声,怠于政事.张九龄、韩休经常劝谏玄宗,弄得玄宗戚戚无一日欢”.这时,善于献媚奉迎的李林甫乘机媚事皇帝左右,甚合帝意.玄宗想立李林甫为相,宰相张九龄,张九龄是哪个朝代的张九龄直言相对: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庙社之忧.”不同意拜李林甫为相.但玄宗终究还是屈从个人意志,将这位奴颜媚骨者封为宰相.而从此他也将张九龄怀恨在心,总是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而张九龄从未向他屈从过.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想从洛阳长安,宰相张九龄、裴耀卿认为秋收未毕,恐怕沿路扰民,建议改期.李林甫深知上意,便装作跛足的样子,独在后面,待二相退出后,他却对玄宗说:
臣非疾也,奏事.二都本帝王东西宫,车驾往幸,何所待时?假令妨农,独赦所过租赋可也.”玄宗听后十分高兴.张九龄知道李林甫在背后捣鬼,便再次力争,但玄宗厌烦不听.
  张九龄以文学得官,守正持重,一向鄙视以谄佞得宠、素无学术的李林甫.李林甫对此十分嫉恨.李林甫曾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一向不学无术,—次在给中书侍郎严挺之念文章,将人人皆知的伏腊读为伏猎”,使人瞠目.“伏腊”,是古代人对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腊日两个节日的合称.一个堂堂户部侍郎竟犯这种常识性错误,实令人啼笑皆非.于是严挺之不无讽刺地对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张九龄知道后,立刻将萧炅出为地方官,因此李林甫十分没面子,十分怨恨张九龄,想借机陷害他.
    开元二十四年,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因有治绩,玄宗欲为之加官尚书;张九龄不同意,说: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唯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河湟使典,今骤居清要,恐羞朝廷.”玄宗又要给牛仙客以实封,张九龄还是不同意,说:不可,封爵所以劝有功也.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陛下赏其勤,赐之金帛可也;裂土封之,恐非其宜.”玄宗听后默然不语,有不悦之.李林甫窥视皇上,便阿其所好,对皇帝说: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礼.”听过这番话,玄宗的脸上才泛出笑容.次日,玄宗又提起给牛仙客实封之事,
刚正的张九龄仍坚持如初,极力陈论.玄宗勃然大怒,叫道:事皆由卿邪?”张九龄顿首谢罪道:陛下不知臣愚,使待罪宰相,事有未允,臣不敢不尽言.”玄宗又问:卿嫌仙客寒微,如卿有何阀阅?”张九龄从容答道:臣峙海孤贱,不如仙客生于中华.然臣出入台阁,典司诰命有年矣.仙客边隅小吏,目不知书,大任,恐不惬众望.”退朝后,李林甫又扬言道: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于是唐玄宗认为张九龄太专横,他再也容不得这种骨鲠之臣聒噪盈耳的哓哓之言了,便罢其宰相职,而专任李林甫.
为了纪念张九龄诞辰1330周年
开凿大庾岭新路
      大庾岭(梅岭),地处南雄市北部323国道27公里处右侧,即正在建的韶赣高速公路开隧道穿其腹部而过。据明学者郭笃周著《岭海名胜记·梅岭记》云:谨考梅岭,本名台岭,在南雄府北九十里,即百粤五岭之一也。一曰东峤,以其当五岭之东也。上有横浦关,即古人入关之路也。汉初,高帝以将军梅鋗统兵驻此,故名梅岭。后令裨将庾胜戍守,复名庾岭。而梅岭得名由来,则因梅鋗功多,封其10万侯。越()人为重梅鋗之贤,在岭上广植梅树纪念,因此称它为梅岭。
    横亘粤赣两省之间,延绵200多公里的大庾岭山脉,上古时人烟稀罕,车马不通。据史称,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为了完成他北逐匈奴,南开五岭,统一中国之大业,派遣50万大军分五路南征百越,其中一路就是经江西南安(今大余)越大庾岭时,但见岭上荆棘载途,悬崖峭壁,秦兵只好劈山开便道通过。从此,有了一条从豫章(江西)越岭至东粤(广东)的简便山路。大庾岭虽有山路,但山高嵽嵲,行路崎岖,雨旸多艰,商旅告困。如不小心,易掉深谷,粉身碎骨。
    唐有国289年,开元、天宝最为盛极。在开元之前唐主政近百载,岭南依然蛮荒之地,瘴疠之乡,经济落后,人烟稀薄。其时,番禺(广州)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经济、文化虽有发展,由于五岭的阻隔和陆路交通不便,山高皇帝远,信息缓慢,致使岭南地区仍然孤悬岭外,遥远难制。当时主要靠走连县到湖南桂阳,或溯武江上泷口,或沿西江而到灵渠湘水,或走海路过江淮,这些路途遥远,非常艰险。相比之下,大庾岭路通岭南较近,但也因险峻视为畏途。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在朝廷门下任左拾遗(从八品)的张九龄,时因直言得罪了当政者,告病回归曲江时越大庾岭,见岭路峭险巉绝,人苦峻极,便上奏玄宗帝请求,建议
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运进中原内地,可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之目的。因此,九龄的奏章得到了玄宗帝的赞赏,逐下诏命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九龄接旨之后,亲自前往大庾岭,履险攀嶝,墈测开凿线路。随后,为不影响山民的农业生产,利用岁已农隙,人斯子来,在当年未普及应用的情况下,用木柴堆积表面用火烧石,而后引水灌石,使坚硬崖石裂破,将一块块大石凿开搬走,真是鬼斧神工的惊叹。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辛,凿通了一条长二十多丈,宽三丈余,高十多丈的大山坳。且沿南北延伸修整岭道,宽一丈,长30多华里的山间大道。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南安(大余),从而使大庾岭路变成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康庄大道。新路开通之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使岭路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的畏途变成了通途。张九龄作为封建社会的朝廷命官,开岭路躬亲其事,而且进展很快,为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人褒扬九龄象大禹治水一样的功绩,如旧志载浙江诗人杭世骏《大庾岭谒张文献祠》诗有: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