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系列》李杨当道三:中唐名臣张九龄病逝与章仇兼琼攻拔安戎
开元二十八年即公元740年春正月,朝廷派人在两京往来路上以及城中苑内种植果树。正月初六(癸巳),唐玄宗李隆基临幸骊山温泉,并于正月十三(庚子)回宫。正月十五(壬寅),唐玄宗在勤政楼宴请臣,通宵点燃灯笼闹元宵,后来遇上大雪只好作罢,并因此命令自今以后改在二月十五望日夜里闹花灯。
二月,荆州长史张九龄去世。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因此家在始兴,所以是曲江人。他父亲张弘愈,因张九龄而富贵,追赠广州刺史。张九龄幼年时就很聪敏,擅长写文章。十三岁那年,他写信给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大为嗟叹欣赏,说:“这孩子今后必定前途无量。”他进士及第,应举时荣登乙第,官拜校书郎。唐玄宗还是东宫太子时,请来全国文藻之士,亲自加以策问。张九龄对策高第,因而升迁为右拾遗。当时唐玄宗尚未举行亲自郊祭的礼仪,张九龄上疏说:
“臣觉得主宰上天的是百神的君主,也是王者受命的原因。自古以来继统的君主,必有郊祭上天的大义,正是因为要敬拜天命以报答所受。所以郊祭的大义,不能因为仁德和恩泽不够,年景和五谷不登,或者其它凡事的原故,而缺了这道礼仪。《孝经》说:'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
天。’就是说周成王幼小,周公位居摄政,还举行了这道礼仪,明显不因成王年幼而暂废。汉丞相匡衡也说过:'帝王之事,莫重乎郊祀。’董仲舒又说:'不郊而祭山川,失祭之序,逆于礼正,故《春秋》非之。’臣的愚见是:匡衡和董仲舒都是古代熟知礼法的人,而他们都认为郊祭是所有祭祀的优先。陛下继承圣位,一心惟新,御极以来,至今五载;已经光大了太平的大业,却尚未举行大报的礼仪。臣私下考察了历代的经传,道理上或许说不过去。如今百谷丰登,鸟兽呈祥,夷狄内附,兵革宁息。陛下还要铸剑为农,泥金封禅,用以表彰功德之美,回答神祗之心。能做的事陛下都做了,光辉照耀帝王的史册。何况郊祭只是平常的典礼,陛下却还缺少这道仪式。这好似在侍奉上天方面有所怠慢,臣担心不能不引起注意。还希望陛下在迎接春日到来时,展开烧柴祭天的礼仪,升紫坛,陈采席,定天位,明天道。那么圣朝的典章规则,可以说是一无所遗。”
张九龄以才干和明鉴得到人们的推崇,当时吏部试用和选拔优秀人选以及应举官员时,都是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察他们的等级名第,前后四次,每次人们都称道他的公正平允。开元十年(722),他经三迁后出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任中书令,与张九龄同姓,把他当作兄弟昭穆一般,尤其亲近和器重他。张说常跟人说:“他是后来词人里首称一指的。”张九龄欣赏他的知己,所以也依附张说。开元十一年,他官拜中书舍人。
张九龄是哪个朝代的
开元十三年,御驾东巡,到泰山举行封禅之礼。张说亲自确定侍从唐玄宗登山的随官,请了很多中书门下两省的录事主书以及自己的亲信,摄理礼官跟从上山。唐玄宗为他们加特进阶,超授五品。起初,他让张九龄起草诏书,张九龄劝张说道:“官爵是国家的公器,要以德望为先,辛劳和故旧为次。如果衣裳(官服颜因品秩不同)颠倒,则会引起讥讽诽谤。如今登岱封禅,沐浴恩泽,是千载一遇的时机。而清流高品,却没有得到殊恩,胥吏末班,却加官进爵。只怕朝廷封赏的制令出来后,全国都会失望。现在趁我呈上草稿之际,也许还改得过来。只想让明公认真考虑一番,不要贻留后悔。”张说说:“事情已经决定了。悠悠之谈,何足挂虑!”最终没有听从。当制令出来后,朝廷内外果然都归咎于张说。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正负责田地和户籍的事,每有所奏,总被张说反对和压抑;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十分不满。张九龄又劝张说对宇文融多加防备,张说又没听他的。没多久,张说果然被宇文融弹劾,罢免了参知政事,张九龄也改任太常少卿,不久就被支出担任冀州刺史。张九龄因为母亲年老,还在家乡,而河北离家遥远,所以上疏一再请求换到江南一州,希望能经常得到母亲的音讯。唐玄宗下优制同意,改任他为洪州都督,不久又转桂州都督,还担任岭南道按察使。唐玄宗又任命他弟弟张九章和张九皋为岭南道的州刺史,让他们在每年的节假日都能返乡省亲。
当初,张说负责集贤院的事务,经常推荐张九龄,说他堪为学士,以备顾问。张说去世后,唐玄宗想到他的话,便召张九龄回来,拜他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他经两次升迁后出任中书侍郎。他经常有密封的陈奏,多数都得到采用。不久他因母亲去世丁忧回归乡里。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他起复后官拜中书侍郎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二年又升任中书令,兼修国史。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派裨将安禄山讨伐奚人和契丹,因此战败被绑送京师,请求执行朝廷法典。张九龄上奏要求处死他,但唐玄宗最后还是放他回幽州。这事前面已经细说。
开元二十三年,他加授金紫光禄大夫,经累封成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而张九龄因文采和操行得到唐玄宗的信任,所以妒忌他。他引荐牛仙客参知政事,张九龄屡次认为不行,结果让唐玄宗很不高兴。翌年,他改任尚书右丞相,罢免参知政事。张九龄接着因为推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而周子谅因为私下妄议宰相被杀,所以张九龄也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他请假回乡扫墓,这时生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唐玄宗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在相位时,建议重新设置十道采访使,又教导河南数州种植水稻,推广屯田。他还建议设置屯田,但在耗费了许多功夫后居然没有获利,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他生性颇为急躁,动不动就发怒骂人,所以舆论因此对他有所指责。
唐玄宗虽然因为张九龄忤逆圣旨,将他罢逐,然而始终喜爱和敬重他的为人,每次宰相举荐士人时,他总要问道:“风度比得上张九龄不?”以前照惯例,大臣都将牙笏插在腰带,然后才乘马。张九龄体弱,经常让人拿着牙笏才乘马。朝廷因此专门设计了笏囊。笏囊的应用就是从张九龄开始的。
张九龄任中书令时,千秋节百官为唐玄宗上寿时,多数人都进献奇珍异宝,只有张九龄进献《金镜录》五卷,谈到古人的兴废之道。唐玄宗既欣赏又惊异。张九龄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关系亲密。严挺之等人都有才干,而友谊终始不渝,深为当时人们称道。至德初年(756),太上皇李隆基逃难在西蜀,思念张九龄当年看透安禄山的先觉,下诏褒赠,说:“正大厦者柱石之力,昌帝业者辅相之臣。生则保其荣名,殁乃称其盛德,节终未允于人望,加赠实存乎国章。故中书令张九龄,维岳降神,济川作相,开元之际,寅亮成功。谠言定其社稷,先觉合于蓍策,永怀贤弼,可谓大臣。竹帛犹存,樵苏必禁,爰从八命之秩,更进三台之位。可赠司徒,仍遣使就韶州致祭。”这是后话。张九龄有文集二十卷。
三月初一(丁亥),日食。
权判益州长史章仇兼琼暗中和安戎城中的吐蕃人翟都局以及维州别驾董承晏连谋,让翟都局打开城门引纳唐兵。三月二十六(壬子),章仇兼琼因此攻拔安戎城,杀了城里所有吐蕃将士,然后让监察御史许远带兵守卫。许远是许敬宗的曾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