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学情分析
 
初四的学生已接触过许多诗歌,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每首诗在理解时,有时会因为生活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诗人的经历了解甚少,导致对诗歌的理解不全面。因此,学习这首诗,受学生经历和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来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学习诗歌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且按照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不同的层次,所以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首诗时,我先带领大家复习学过的唐代诗歌,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复习之前所学。赏析诗歌前先呈现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常识,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心境以及写作意图。然后借助解读、自读、诵读来正音、读出自己的体会,而这也恰是学习诗歌的必经之路。通过诵读,学生会对诗歌整体有大致把握,再借助批注式默读以及交流分享,深层挖掘诗歌传达出的情感。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体会,将诗句改写成写景散文,并交流分享。最后从诗歌走进生活,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根据本首诗的情感,谈谈自己如何面对社会和生活。
 
题破山寺后禅院》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取得了以下效果:
1、开头诗歌接龙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大灿烂文化以及唐诗的重要地位。通过接龙,让学生将自己学过的唐诗进行复习、积累,调动积极性;
二、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把握整首诗营造的氛围和情感基调,能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问题。
三、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歌,能抓住关于景物的描写来体会环境的幽雅寂静;
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给了学生较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从诗歌学习中有所收获,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鲁教版课本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第一首,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雅静寂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宁静淡泊、想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观课记录
听课人:招远市十字道初中语文组教师 李海霞          听课时间:2018年1月11日
学校:招远市十字道初级中学
班级: 初四一班
任课教师:李彦志
科目: 语文
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导入
唐诗接龙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授
(一)诗海漫步
了解相关背景,解读、自读、组读、齐读、悟读、赏读,帮助自己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用一个词形容这首诗带给自己的感觉?
(二)诗海徜徉
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一个词形容这首诗带给自己的感觉,然后从文中出相关依据,并组内交流,全班探讨。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
(三)诗海拾贝
学生改写诗句,交流分享自己的写景片段。
通过改写诗句,咀嚼诗歌内涵,锻炼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诗海顿悟
1、常建归隐的原因?
2、你如何看待常见的归隐?
3、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你是如何解决的?
四、小结
五、作业
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大致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这节课,环节完整而明晰,简单而精当。紧紧围绕一个“静”字展开,通过“读——品——悟”三个环节落到实处。课上,教师首先利用唐诗接龙导入,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唐诗,既复习了知识,又在交流中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看中间的几个环节,“诗海漫步”“诗海徜徉”“诗海拾贝”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节节加深,简单明了,不枝不蔓。最后又进行了一个“诗海顿悟”的环节,给学生机会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学以致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诗歌内容,品味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品——悟”三个环节,达到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的目的。从课堂环节看,比较紧凑,内容赏析上,教师能够以问题引导,带领学生走进诗歌。但是从细节上看,教师的语言比较啰嗦,还需要精炼,板书的设计上也需要完善,板书也要加强和改善。
题破山寺后禅院》评测练习
课堂一个环节的练习,我设置的是“诗海徜佯,让学生分工合作,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每一位同学只写一句诗,再选出代表到台前分享,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展示自己的勇气。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交流,改写的散文的也比较令人满意。课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把《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把课堂上的一句话改写练习延伸到课后的整首诗的写景练习,通过看学生们上交的作业,发现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对诗歌的赏析,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用比较生动的语言再现了自己眼里的心中的破山寺。
附学生(董芝玮)作业:
清晨,我踏着晨光,向内心向往的古寺走去。不知何时,我缓缓抬头,望见曦光照耀在高大林木间,内心的向往更加殷切了,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那曲折坎坷的小路通向幽境,就好我比我那暗淡的人生一般,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挫折。沿着这小路,我抵达了幽境。原来幽境是僧人们的宅院,红花绿柳掩映着,高大林木环顾四周,让古寺显得更加悠久,让我的内心更加安静,.
看,青山那无限的风光与初日的阳光交相辉映,还真别有一番风味呢。鸟儿们也都被那迷人的山所陶醉,一个个像饮了花酒,都愉悦地歌唱着,耳边传来阵阵悦耳的声音。碧绿的潭水在微风的扶动下,泛起丝丝清波,使我的失意与孤独在顷刻间消失殆尽了。
诶?万物都静下来了,一切声音销声匿迹了,我抬头仰望,陶醉在这山光潭影之间,尽心聆听,只有那古老的钟磬声还在悠扬飘荡。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后反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篇课外背诵的古诗作者由于仕途一直不得志,遂寄情琴酒,向往隐居生活。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这一天,游览到破山寺,怀着对佛教圣地的崇敬之心,诗人清晨就早早踱步来到古寺。太阳慢慢升起,万道金光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蜿蜒通向幽静的地方,原来那里是被花木浓阴覆盖的禅房,花木深深,更显禅房寂静。美丽的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清澈的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殆尽,诗人内心感到十分宁静祥和,自然界的声音仿佛全然消失,只留下寂静古寺中的钟磬声响久久回响,使人领会
到一丝禅意。于是诗人触景生情,提笔将自己的游记题在后禅院。追寻作者的视角,所见之景特别宁静祥和,让人内心安静,杂念消除,这是一篇景物优美、意境幽雅的山水诗。通过这首诗,希望能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走进诗歌,赏析内容,与作者共鸣,感受诗人为我们呈现的幽雅寂静和安静祥和。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本文的学习目标。紧紧围绕一个“静”展开教学,通过“读——品——悟”的思路落到实处。诵读诗歌,赏析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