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译文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和翻译译文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和翻译
作品原文
题都(1)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2)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3)
作品注释
(1)都:唐时的京城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作品译文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
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
2、黄庭坚《题东坡诗后》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庭坚《题东坡诗后》原文及翻译黄庭坚
原文: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译文:
苏东坡平时极不吝啬自己的书法,但却不可求他写。凡是求他写的,他都会严肃地拒绝,有时到底也不给一个字。元祐年间他在礼部任职,每次来见到桌上有纸,他会不择好坏地在上面写,写完了才停止。他天性好酒,然而饮上四五龠便会醉,不管什么场地,倒头便睡,鼾声如雷。不久醒后所写的字落笔如风雨般潇洒,即使是开玩笑也是非常有意味的,真像是神仙中的人呀!这哪里是当世的书法创作者能与他争高下的呢?
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3、元好问《移山自题乐府引》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好问《移山自题乐府引》原文及翻译元好问
原文:
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许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人有言,乐府本不能作,自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流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东坡发之。
(元好问《移山自题乐府引》)
译文:
苏东坡赤壁词大约是戏言以周瑜自况,词和一百多字,但江山人物展现无遗漏,说它是词中的绝唱是应该的。唐代歌曲的词大多是宫体,又都极力来写。自从苏东坡一出现,“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的气象。
虽然有时会写宫体乐府,难道就可以用宫体来概括它吗?有人说乐府本来不难写,(但)自从苏东坡纵笔而写之后就很难创作了,这大概是根据优劣来评论,不算是了解苏东坡的人。从当今来看,苏东坡过人之处在于,不是故意追求文字的精巧,而是不得不这样就成为精巧了。苏东坡以来,黄山谷、辛幼安等人,都凭着擅写歌词而获得声望,他们歌咏性情,沉醉于美景,风格清新豪健,声调顿挫抑扬,能引发人的精妙构思。也有语意拙朴率直,不加修饰,却因为缺点变成美好的一面,都从苏东坡这里产生的。
元好问《移山自题乐府引》
4、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戴名世
原文:
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精神,仿佛其语气,发皇其义理,若是者谓之经义。其体为古文之所未有,发端于宋,至明而穷极变态,斯亦文章中之一奇也。
其道譬之于画家之写生者也。写生之技,莫妙于传神,然亦莫难于传神。苏子瞻以为传神之难在目,其次在颧颊。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眉与鼻口,可以增减取似也。吾以谓经义者,择圣人之言而命之题,夫题之目与颧颊者,其义理也。题之眉与鼻口者,其语气也。目与颧颊之精神得,而眉与鼻口之精神亦无不得矣。苟为不得其神,则注视者一人而无毫发之似,衣冠形骸之徒具,而与其人无与也。今之作者,大抵尽衣冠形骸之徒具者也,甚或衣冠形骸之亦不具者也,岂可以代圣人而为之立言乎。
子瞻又言,传神之道,法当于众中阴察之。然则欲得圣人之天,亦不可无以察之矣。夫惟沉潜反覆于《论语》《孟子》《易》《诗》《春秋》《礼记》,因遂旁涉于庄、屈、韩、柳、苏、王之文章。夫而后一题入手,相其神之所在,而举笔貌之,而圣人之天可察,而圣人之意可得也。
余少从事于经义,即厌世俗之文,而惟有明先辈之是尚。自是穷搜博采,选录千余篇,多世间之所未见,而亦不拘于科目,凡诸生未遇者之文,皆入焉。余之经义,大抵多得力于此。而今岁之春,友人为余刊而布之。工既竣,而余乃以传神之说发明经义之为道,以告今之作者,毋衣冠形骸之徒具,并衣冠形骸之不具,而必思夫得圣人之意;又劝之以悉屏去世俗之文,而一意讽诵研穷于此书。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
(取材于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有删改)
译文:
世间求学的人,在距离圣人生活的时代几千年之后,去想像圣人的思想代他们发表观点,于是为它揣摩仿照圣人的精神,体会摹拟圣人的语气,阐明圣人的义理,像这样就称之为经义之文。这种文体是古代文体中所没有的,发端于宋代,到明朝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文章中的一个奇迹。
它的创作规律可以用画家写生来打比方。写生的技巧,无不妙在传神,但是也没有比传神更难的。苏轼认为(绘画)传神的难处主要在于眼睛,其次在于颧骨和脸颊。眼睛与脸颊相似,剩下的没有不相似的,眉毛与鼻子嘴,可以增加或减少相似的程度。我认为经义之文,选择圣人的言论命题。这一题下的就像画家笔下的眼睛与颧骨脸颊,是他的义理。这一题下的就像画家笔下的眉毛与鼻口,是他的语气。眼睛、颧骨脸颊的神韵已准确表现出来,那么眉毛与鼻口的神韵也没有传达不出来的。如果不能得到它的神,那么画家注视一个人,可笔下作品看不到有毫发相似之处,衣服帽子身体白白具备,但是与所注视这个人没有相似的地方。现在的经义之文的作者,大都只具备衣服帽子身体,甚至连衣服帽子身体也不具备,怎么可以
代替圣人而代他发表观点呢?
苏轼又说,画家传神的画法,应当在众多中暗暗观察得来。既然这样那么想得到圣人的根本立场,也不可以没有观察的空间。只有潜心反复在《论语》《孟子》、《易》《诗》《春秋》《礼记》,于是还可涉及庄、屈、韩、柳、欧、苏、王的文章。之后拿到一题,审视它的神韵在哪里,然后拿起笔传达出来,圣人的根本立场可以观察,而圣人的思想可以领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