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作文二轮专题复习
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立意审题)
类比思维是托物言志类文章的核心思维。无论审美语境中的比兴、用典、象征、借景抒情,还是说理文章中的借古讽今、因事言理、托物言志,无不因类比思维而使文章大放光彩。
然而我们在作文中,常常只欣赏自己到了一个比方,而不去发掘和思考这一比方潜在的意义,不但失去了有力的表达机会,还容易被反对者抓住潜在的意义而攻击我们。如:您热情地称赞借景抒情的文章青春好像一条河时,有人对一句流着流着成了浑汤子。您说教师是蜡烛,他可能会很快地发挥为我不愿意做一次性的燃烧,我这蜡烛微弱的火苗只能照亮自己,无法照亮别人,燃烧后只能换来无动于衷的黑暗
显然,反对者是利用了比方中喻体多点特征将您击倒,让您后悔当初不该打那些比方。其实,与其让对方在多点特征上做文章,还不如自己在多点特征上下足功夫,将一般的比方发挥为类比,在形象的基础上实现有力。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对托物言志类作文的构思提出四个审题原则,下文借用比喻中的喻体”“本体两个概念来说明类比的特点。
一、多点相似原则
在审题难度较小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依靠第一时间捕捉到的喻体的某个特点构思全文。这就像在矿藏还没有探明的情况下,就在矿脉边缘末梢大力投资大肆开采劣质资源而丢弃了优质大矿一样。因而大类特点审不全决不下笔的训练要求,可以将我们带出片面化、狭隘化的局面。
如以上善若水为题作文,可以有如下思路:
无透明——单纯无邪,人之初性本善
流往低处——基础美德,仁义廉的基础
随物赋形——广泛低调,善意善念善行
生命之源——滋养成长,个人社会发展
载舟覆舟——平衡精英,民意选择英雄
雨雾霜雪——调节舆论,汇集社会良知   
水的联想,不管联想到什么,首先对水要作细致的琢磨,尤其是作为尽人皆知的显著特征,要尽收眼底。
用水的无透明来形容单纯无邪,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情感,是最不掺杂质的情感,它不需要沉淀,是纯净的。而透明的净水却更容易遭到玷污,因而捍卫善的纯净就是对邪恶的最好抵御。
用水的流往低处,正好能揭示出基础美德特性,善的基础性不单指是每个人尤其是普通百姓都具备的美德,而且是仁、义、廉等高端美德的基础,没有的基础就无法形成仁、义、廉等。
用水的随物赋形来形容广泛低调,正好能说明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实现其影响力。善意、善念、善行,既不挑人也不挑环境,只要心中真实闪过那些人人都有的恻隐之心怜悯之意,就说明您能将此放大变成善行。
用水的生命之源来显示在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意义,一点都不过分。没有了善,人类社会就会只留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恶就会无限膨胀,主宰这个血腥的动物世界,使之不能进化和发展。
用水的载舟覆舟来显示大众与精英的关系也非常形象。不满足于江河湖泊,想奔向大海的巨舟,必然要依赖更深更广阔的水,必然要经受暗礁巨浪。小团体中的领袖容易和众同舟共济,当他被拥戴为更大团体的领袖,他若和众只能共济而不能同舟,就有可能被众拖沉或掀翻。
用水的雨雾霜雪形态来描述调节舆论也较为形象。社会舆论,赞许、批评、讽刺、攻击、造谣、辟谣,应有尽有。然而大众始终用朴素的善良面对舆论的雾雨霜雪,当谣言诽谤达到一定程度时,良知则会慢慢聚集,开始说公道话,并发出巨大的声音,抵消那些过头的批评和恶意伤害。
二、喻体特征大类穷尽的原则
这一原则有助于预防视野狭小,在喻体中有更多新发现,更有助于在本体中到出人意料的重要对应点,使文章更新更透。
如以种植阳光为题作文,可以有如下思路:
阳光:光明(希望) 温暖(人间真情) 生机(生命活力)
种植:生根(你接受过爱) 发芽(爱在心中生根)
壮大:(把爱回馈社会) 繁殖(形成爱的接力)
一般情况下,学生选择阳光,做得好的能拆分出光明”“温暖”“生机,并发挥到本体上;做得不好的就只说一两点了事。很少有人会将目光指向动词种植上,即使有人写到了这个,也极容易滑向辛劳等意思上,而不会发掘种植这个喻体过程的阶段特点。只要抓住生根”“发芽”“壮大”“繁殖这几个特点,就不难对应本体中的关于爱的发挥。这个题目,最有价值的地方,恰好是被学生忽略的地方。
三、先喻体后本体的原则
这样有助于避免脱离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基本写法而任意作文。拿到题后绝不能轻信第一时间捕捉到的本体意义,要很自觉地在喻体里发掘完意义后,再到本体里寻对应点。同时坚信喻体里有多少特点,本体里就有多少点与之对应。
如高考广东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又似乎很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绝大多数学生会抓住材料结尾处”“的提示,直接展开本体联想。然而这则材料引发的思考绝不只是,回到材料的情境中就不难发现除了,还有其他对比意义:
1.着眼现实与扫视虚拟。
2.立足局部与总览全局。
3.观察的现时性与历时性。
4.对象的不可选性与可选性。
四、通过本体喻体差异,深化主题的原则
这一原则有助于将类比的对比属性进一步强化,以此寻新的突破点,写出新意。
如以落叶生命的告别为题作文,可以有如下思路:
由落叶联想到人的逝去,而草木可轮回人却一去不复返,由此可将主题深化为:我们应记住逝去的祖先、失去的生命;我们应让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树叶并非独立的生命体,落叶与其说是生命的告别,还不如说是告别生命。人是独立的生命体,他的降生与离世不以其他生命的生死为前提,人总是孤独地来孤独地去,生,没有树叶万枝竞发的壮观;死,没有落叶集体陨落的辉煌。然而,恰恰因此人总能享受同类的迎接和送别,孤独正好是没有集体的悲剧的证明。
落叶总在寒风袭来时掉落,而人的逝去不分春夏秋冬,人的降生也并不挑选季节。与大自然的漫长斗争,使人类摆脱了季节对生命降生的约束,也避免了季节对生命的灭顶威胁。因而落叶是生命顺应自然的温顺告别,而人的逝去是战胜自然后的自豪告别。
综上所述,落叶与人告别生命的差异有:草木轮回人永别;树叶生死有伴人孤单;树叶应季来去人反季。对这些差异的分析和感受,使我们对树叶凋落与人类辞世有了相同的敬意不同的情感。
设喻表达是一种常见表达,类比思维是一种基础思维。设喻类比化,是使语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结合的努力,这一努力的成功一定会使我们的表达气象万千、气势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