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小石潭记》
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景抒情。全篇流露出作者快乐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B.文章开头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作者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
C.第二段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游鱼和潭水,明写“游鱼”,略写“潭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见。
D.本文按游览的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再写潭中之景,接着写小石潭源流,然后写潭中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解析】《小石潭记》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A表述错误,
A项。
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解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C表述错误,选C
3.下列对《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两文都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小石潭记》第②段侧重于描写,《桃花源记》第②段侧重于叙述。
【解析】《桃花源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小石潭记》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C表述错误,故选C项。
4. 对《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小石潭记》。
C.《小石潭记》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
写的。
D.以上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解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乐观豁达,《小石潭记》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D表述错误,故选D项。
5.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
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解析】“过”写的是小石潭环境的清冷,凄清,而不是清新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解析】第三自然段中“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小溪的蜿蜒曲折,写小溪两岸形状参差不齐。B表述错误,故选B
7.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借景抒情的文章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
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解析】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情随景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C表述错误,故选C
8.对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
爱。
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解析】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不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而是要表现人的快乐。B表述错误,故选B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
依傍的苦闷。【解析】“皆若空游无所依”只是从侧面衬托写水的清澈,并没有别的深意。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10.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用“青树翠蔓”,写潭四周树木的彩,“青”“翠”都有“绿”的意思,有重复啰嗦之嫌。
B.选文第③段巧妙设喻,写了小石潭源头远、岸势曲折的特点。
C.选文第④段描绘了小石潭寂静寥落的环境,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其遭贬后忧伤心情的流露。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解析】青树翠蔓”,写潭四周树木的彩“青”“翠”两者交错使用,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的特点。A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精简,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
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高兴愉悦的心情。
【解析】第④段描绘了小石潭寂静寥落的环境,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其遭贬后忧伤心情的流露。D表述错误,故选D项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B.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一一潭中气氛——小潭源流。
C.写岸上景物,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D.写潭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了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解析】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源流——潭中气氛。B表述错误,选B
1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小石潭,重点写石之奇异,“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石多、石怪,成为小石潭的特,潭因此而得名。   
B.本文写游鱼,重点写水之清冽,而且通过鱼、日光、鱼影的描绘,巧妙地表现了鱼的活泼。   
C.作者以严谨、自然、洁净的笔墨,描绘了小石潭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人之情。 
D.作者不仅善于捕捉山水的自然美,而且在山水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景与神会,情景交融。
【解析】本文写游鱼,重点写水之清冽,而且通过鱼、日光、鱼影的描绘,巧妙地衬托水的清澈B项表述错误,故选B项
1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作者写鱼先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虽只写动态,但描绘精细,呈现出一幅幅特写镜头。
B.第三段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C.本文在写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解析】第二段作者写鱼先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动静结合,描绘精细,呈现出一幅幅特写镜头。A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1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来人往,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里的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B.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随所闻所见而变化,开头心情快乐,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C.本文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