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
一、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2
二、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4
三、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5
四、由叛逆而趋于彷徨,鲁迅的作品集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7
五、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9
结论………………………………………………………………………11
主要参考文献 ……………………………………………………………1




摘要
  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大多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五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本文着重分析以下五类知识分子形象及他们的文化意义:
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觉醒;封建卫道士;形象类型;文化意义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意义
无论是现代还是当代,对鲁迅先生小说形象的研究从没间断过,鲁迅先生以其不羁的性格、超人的文笔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以知识分子的形象最为显明。在本论文中主要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并阐述人物形象的意义。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一、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一)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远没有想到“放火”,他的斗争手段是说理,诉诸人们的理性和良知。在他看来,一部中国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大家“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现实如此严峻,而解决之道却很简单:只要大家去掉“吃人”的心思就行,“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只需跨出去一步就行——“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他苦口婆心地一再对“大哥”等人说,“你们立刻改了,从现在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即使对方反应冷淡,他也毫不气馁,同时又提出一个“救救孩子”的口号来,寄希望于“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只要大家去掉吃人的心思,世界就会变好,“人人太平”——这是启蒙主义思想;寄希望于下一代,以为到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长大以后世界就会变好——这是进化论的思想。《狂人日记》燃烧着炽热的反封建的热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这篇小说的思想底子无非还是启蒙主义和进化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这是个非常态的人,在他身上具有“疯”与“不疯”的两面性:如果你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果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一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其实,狂人并非来自生活,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真实处境的象征性表达。之所以采用”狂人”这一词来定义这一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因为他在愚昧的众眼里和一个真疯子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他试图进行启蒙的话。小说的主人公“狂人”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以理性的批判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的本性,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长明灯》中的疯子
在《长明灯》中,作者通过吉光屯的命名,影指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迷信习俗已经使人们成为了长期尊崇的信徒,而所谓的梁武帝点燃的长明灯是封建社会的宗法的图腾象征。疯子吹灭了长明灯,象征着反封建斗争掀起的浪潮。在作品里,疯子尽管是孤军奋战,受到人们的敌视和禁锢,但他的浩然正气使得凡夫俗子感到胆战心惊。《长明灯》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反抗。
《长明灯》的结局是“疯子”被关押起来,长明灯继续长明。鲁迅敢于面对现实,没有在作品最后拖一条廉价的光明尾巴。事实上,怎样才能毁灭旧中国这“黑屋子”,鲁迅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火与剑”说起来好办,真正实行就不容易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还没有提供武装斗争成功的事例。现实主义者鲁迅决不把那种只有在未来才可能出现的局面硬塞进自己的作品。
(三)正在觉醒的“我”
《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小说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我”,坐人力车去上班时,撞倒一个老女人,没有伤,也没有人看见。我以为还是一走了事,不必自麻烦,
但车夫却主动扶着老女人,走向巡警分住所。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我对车夫又开始的不满,继而自愧,最终无比敬仰的心里变化过程。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作者的小说中,本小说是最短的。线索也极单纯,但是它立足于知识分子主体精神建设,对知识分子行为及其局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展现了知识分子勇于自剖、勇于自新的品格,具有激进的社会政治意义和能量,并浸润着构造现代人生的企图。
二、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首先,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孔乙己虽然和那些短衣帮们同样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他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竟然一直都不肯
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同时他说起话来又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在这种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农工商,因而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时,被人嘲笑,却硬要去涨红了脸的争辩,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和语言的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可悲之处。其次便是孔乙己的可爱之处——即他的心地善良。虽然孔乙己也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但是品行比别人都好,他从不拖欠酒钱,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同时孔乙己对孩子们也很热情,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和教“我”识字,都表现出他质朴善良的本性:当他将仅有的几颗茴香豆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后,便“多乎哉?不多也。”即流露出他天真的本性,又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当孔乙己教我识字时,虽然显得孔乙己有点迂腐,但是从侧面反映了孔乙己的可爱之处。孔乙己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不仅表现在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也表现在短衣帮对他的嘲讽,但是最能表现出孔乙己一生不幸的是孔乙己的迂腐和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