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s of lijiang
摘要:丽江古城是中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四大古城(另三为平遥古城、歙县古城、阆中古城)之一, 因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丽江古城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美学的一些理论,从美学角度对古城得天独厚的自然屏障、匠心独具的建筑风格神秘古怪的东巴文化作一些探索,从丽江古城的基本情况、丽江古城的建筑特征、丽江古城的美学风格以及丽江古城对现代城区规划的启示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窥见丽江古城的美学意蕴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丽江古城,民居,美学意蕴
Abstract:  Lijiang is one of the quite complete four big old cities in China (another three are the Pingyao old city, xixian old city, langzhong old city),  it has th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having th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his article taking Liji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ing some of the theories of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and it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to analyses the advantage natural barrier, the ingenuity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the mystical strange Dongba culture of Lijiang .This article discussed from the Lijiang's basic situation,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esthetics style as well as the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so on .Thus shows Lijiang's aesthetic connotations and mor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 words: Lijiang ,people residence,esthetics implication 
丽江,这座位于滇西北的偏僻小城,随着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声名鹊起,引起全国乃至世界人们的极大关注。在随后的几年里,当地的旅游、餐饮等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从而对当地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丽江古城引起世人瞩目并非偶然,是有其独特的美学依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的。
1、丽江古城的基本情况
1.1优越的地理环境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东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北靠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有开阔的平原,三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在此汇聚,形成三山为屏、三河穿城的奇妙布局,这样使丽江既有山城之貌,又有水乡之容。丽江也因此被誉为“高原古城”、“东方威尼斯”。丽江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气候温和,气温变化不明显,雨水集中在78月份,冬季日照时间长。植被茂盛,种类丰富。由于海拔较高,植被呈立体分布,海拔高峻的玉龙山和老君山有云杉、冷杉等,较低的山上有云南松、红松等,还有黄栗、刺栗,麻栗、橡子树等各种栎类;丽江的花卉种类繁多,如山茶、杜鹃、梅花、海棠、云南樱花、水仙等;其矿藏资源异常丰富,如铜、铁、钨;大理石储量也很多,有汉白玉、墨玉、
檀香玉等20多种花纹。
丽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和世界上其它地方风格迥异,它不像威尼斯那样是一个以水路为主的海滨城市,也不像苏州那样滨临太湖,而是以流动的泉水流通整个古城,使古城处处充满生机,加上当地花树繁茂,具有“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高原水乡特
1.2神秘的东巴文化
纳西族信奉东巴教,东巴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东巴经》是东巴教进行宗教活动的经书,也被称为纳西族的活化石,其内容主要涉及祭祀、驱鬼、禳灾、卜卦、赐名等,对丽江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东巴经》中记载的文字称为东巴文,东巴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记载着纳西人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神话故事和婚丧嫁娶的风俗,是纳西族先人对自然与人关系思考的结晶。纳西族的许多民乐(如《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和壁画(如白沙壁画)等都直接取材于《东巴经》。
纳西族的服饰也与东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带有七个圆形布盘的羊
皮披肩。这有两种传说,一种认为七个布盘代表北斗七星,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表达她们的勤劳;第二种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1.3风水因素
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认为“龙非水送,则无以名其来,穴非水界,则无以观其止。有山无水休寻地,寻龙点穴须仔细。”[1]从中可以看出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是我国古代建筑选址的理想方案。虽带有迷信彩,但也不乏辩证的合理因素,向来为世人所重视。丽江古城由于处于第一、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境内的三江源顺着地势由西向东南流下,加上丽江位于云贵高原,使得丽江形成了高原小盆地的绝佳位置。丽江古城的多数建筑也因此而“坐西向东”。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曾记载“丽江诸室多东向,以受木气也, [2]这虽与中原传统的“坐北朝南”相悖,却也有其合理之处,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纳西族喜欢朝向太阳,并且东方属木,木是东巴教中的神秘崇拜物,可见纳西人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也体现出他们因地制宜的智慧。
丽江古城是中国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因为纳西族首领认为木氏居于城中,筑城就会形成“困”势,不利于木氏,虽带有迷信彩,也可看出木氏对“木”命的极度重视,实际原因有四:“一是古城位置本来就有山川、险关环绕,形成天然屏障;二是土司背靠朝廷,可以安心称雄一方;三是与邻近的吐蕃、南诏、大理国等地方政权能够和睦相处,没有近邻之忧;四是与纳西人的开放传统有关,在纳西民众的观念中,丽江古城犹如一个开放的村庄集镇,与周围的村寨和自然环境血肉相连、不可分割”。 [3]由此看出出,丽江古城得以长期存在,与其养尊处优的天然位置、木氏的开放观念和纳西族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民族品格等有密切的关系。
2、丽江古城的建筑特征
2.1木府建筑
木府是纳西族首领木氏的官邸,木氏统治丽江达470年左右,明代末年达到鼎盛,最盛时占地100多亩,木府也是按照风水的选址理论而建的,左临玉龙雪山,右为虎山,背靠狮子山,东南有龟山和蛇山。它吸收了唐宋中原古建筑的古朴粗犷的风格,看上去有一股王者之气,融入了白族的精雕细琢的技艺,同时又具有纳西族建筑“坐西朝东”的地方特,府内有
流水穿过,花木丛生,颇具南方小桥流水的园林式建筑的容貌。木府没有遵照中原王城“居中为尊”的传统,而是建在丽江城的南面,位于全城中央的是商家云集的四方街,人声鼎沸的闹市使得丽江城繁华了数百年,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丽江最初是由集市贸易繁荣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木氏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突显出木氏家和万事兴的统治思想。徐霞客曾感叹木府“宫室之丽,拟于王室”,由此可以联想到丽江昔日的繁华之景。木府门前有石牌坊,是用金沙江边的汉白玉建成的,结构宏伟、雕刻精湛,上面刻有明神宗御赐的“忠义”,这可以看出木府对中原统治者的归顺思想。
2.2丽江民居
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一般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显贵的府第园宅。丽江的民居以白沙民居、大研古城的民居等为代表。大多为木构建筑,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抗震能力很强。木材具有柔韧性的特点,加工方便、易雕刻、施工快捷,修建也较容易。在1996年的丽江大地震中,许多人就凭借丽江民居“墙倒屋不塌”的优点而躲过一劫。但木构建筑也有个最大的缺点——怕火,容易导致火灾,而且大量采伐木材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森林资源的匮乏。
丽江民居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三坊一照壁”是由一个正坊、两个厢坊和一个照壁组成的,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正坊略高于两个厢坊,是受中原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影响的,强调尊卑、等级观念。正坊的中间是堂屋,用来全家人聚会和待客,左右两耳房给老人住,左右两厢房给晚辈住。这体现出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照壁则是用来堵“水”的,防止家财往外流。“三坊一照壁”的民居院落大多坐北朝南,这样可以采纳充足的阳光,每家庭院还种有果树和花草,用杂石把地面砌成拼花图案,整个院落显得淳朴而雅致,温馨而惬意。
“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坊房屋围成的封闭式院落,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但不完全对称,中间和四角各有一个天井,正房和其它三坊一般都是两层,正房略大,每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又叫外廊),用来吃饭和会客,院落围绕天井进行布置,注重绿化,有的还引水入院,对空间的布置处理恰当,层次分明,体现出传统美学的“留白”艺术,同时注重隔景、借景、障景、框景等,颇具美学意味,这种设计既实用又有观赏的审美效果,不得不令人为之神往。
3、丽江古城的美学风格
3.1静与动,柔与刚
初到丽江,人们会感觉进入了世外桃源,整个古城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虽然也有繁华的闹市,但与大都市拥挤不堪、人声鼎沸的局面迥然不同,更多的是游人如织、不绝如缕。人们闲适的生活节奏,优哉游哉,脸上流露出的神气,彰显着一种乐生的心态。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的最重要的法则“气韵生动”,而丽江古城如同一幅惟妙惟肖的中国画,不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局部修饰上都注意突出其“生气”,达到了静与动,柔与刚的完美契合。如果说古城的氛围是清幽,那潺潺的河水便是动态的伏笔。古城的民居随地形而建,曲径通幽的街道本身也暗含着动态的神韵;如果说古城没建城墙,从文化上是一种柔性的融合形态,木府和民居建筑上严谨的木质结构,精湛的雕刻工艺便呈现出一种刚性的民族品格。古城也正因为这种外静内动、外柔内刚的形制而更增添了一丝神秘。
3.2“孰古精神”与“天人合一”
孰古精神是东巴教中自然崇拜的一种反映。孰古美学论文是纳西语中对祭孰龙大典的称呼。在东巴经中,人和孰龙(即大自然)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孰古精神的内涵有三点:“其一是把自然和人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为自然不能被人类所奴役、被人类肆意破坏;其二是采
取退避的态度,以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形成了一些禁忌,如:不可污染自然界,不能毁林开荒,不得捕杀野生动物等。其三是以社会约束力为法度,以求建立实现目标控制的乡规民约制度” [4]。纳西族自然崇拜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以东巴经的形式映入人们脑海,自然具有超越人类的巨大力量,神圣而不可侵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们只能顺应自然,把自然作为人类的朋友而与之平等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