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职院校素质教育内容逐步丰富,形式日趋多样。音乐鉴赏作为美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以音乐作品体验审美情趣,以丰富的技能体现综合素质。通过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成为人格完美、道德高尚的人。
关键词:音乐鉴赏 素质教育 中职学生 音乐美学
加强青年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面向21世纪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呢?其共识是: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既牢固掌握专业本领,又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较高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基于上述认识,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倡导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并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把艺术教育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英明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去开发、塑造和完善人们身心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作为素质教育基本内容之一的音乐教育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如何上好一堂音乐鉴赏课,却仍然令许多教师感到困惑。
目前音乐鉴赏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音乐鉴赏教学定位太专业化或非音乐化。
怎样改变音乐鉴赏教学的现状?当代美国哲学家奥尔德里奇认为:“音乐作品的内容既是可听的,也是可见的——或准确地说,可听和可见二者在音乐作品中互不排斥。”音乐美学也从审美角度肯定了奥尔德里奇的观点。音乐美学认为音乐的内容包括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直觉、非想象的音乐性内容,即可听的内容,它是音乐中客观的内容因素;另一种是非直觉的、想象的,可以称之为非音乐性的内容,即可视、可思的内容。
1 听众无须经过任何理性化的判断,单凭音响对感官的刺激就能直接产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发展音乐听觉,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是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要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情感,必须进行听觉感知训练,当他们有了音乐的耳朵,就能领悟到音乐诸要素所表达的感情,如欣赏《春江花月夜》,学生从柔婉优美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中,就能够感受到一幅彩柔和、如诗如画的春江月夜迷人意境;而欣赏《十面埋伏》,学生从紧凑的节奏旋律中体会古代战争的激烈场景。
2 音乐中的非音乐性内容带有较多的主观彩,主要包含绘画性内容和文学性内容
2.1 绘画性内容。音乐与绘画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是两种殊不相关的艺术形式,前者听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感官,后者通过线条和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但在现实的艺术活动中,所谓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又往往是艺术家们常常谈论的问题。
早在17世纪,著名科学家牛顿参加用三棱镜将阳光分为七种颜,他还得出一个有趣的假设,他认为红、橙、黄、绿、青、蓝、紫正好与c、d、e、f、g、a、b七个音相对。
历史上有不少音乐名作直接取材于绘画作品,比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
它的第六分曲《两个犹太人》单纯从音响上来看,它只包含两个主题。一个主题在低音区,深沉、稳健,节奏带有一定的冲击力;另一个主题在高音区,慌张、忙乱,节奏细碎并带有退缩感。假如没有任何标题来指示,我们将会产生多种联想。但作曲家却早已告诉我们,他的作品是以一幅画为摹本: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所以,我们便会自然地跟着标题去联想,低音区的主题将会使欣赏者联想到一个趾高气扬的富人,神气十足、不可一世;而高音区的主题又会使人联想到一个胆小心虚的穷人,躲躲闪闪、可怜巴巴,这样,听众似乎能从音乐中感受到画中的形象。
2.2 文学性内容。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特别是美学论文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这类音乐的数量相当多。比如,柏辽兹的交响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的责罚》,李斯特的交响诗《浮士德》、《塔索》等等。19世纪末,德彪西的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等。这种创作倾向一直延续到当代。我国50年代何占豪,陈刚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近期的青年作曲家谭盾创作的交响乐《离骚》、弦乐四重奏在《风、雅、颂》等都取材于不同的文学作品。这类音乐与歌剧和歌曲不同,虽然取材于文学作品,但他们的构思线索不是按照文学原著的情节或思想发展过程,而是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以音乐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性为出发点,从文学原著中提炼它的精神实质作为音乐构思
的基本线索。因此,对于这类作品的鉴赏教学,要充分利用音乐中包含的文学性内容启发学生。
3 音乐欣赏的方式
①知觉的欣赏;②情感的欣赏;③理智的欣赏
著名音乐教育家黄自:“在知觉的欣赏方面,我们应当能辨别美的节奏、曲调、和声及音。在情感欣赏方面,应当先知道这些音乐表情的方法及作曲家的生平和性格,然后用我们的冥想,去体贴它所表达的情感。在理智的欣赏方面,我们应当先知道这些音乐各种派别之不同及各派之特点,能审辨‘乐意’追溯此‘乐意’的种种变化而造成的精密结构。”黄自的这段话也说明在欣赏时不但要把握好音乐性内容,同时也要握好非音乐性内容。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好音乐性内容与非音乐性内容的关系。只有同时把握好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如在给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时,为了让学生了黄河的音乐特点,缩短与音乐的距离感,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黄河雄伟的画面。随着音乐速度、力度、情绪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音乐中。
4 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4.1 加强感性经验的积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了解这门艺术的直接途径是聆听,只有在聆听中才能发展我们的音乐听觉。因此,培养音乐欣赏力的关键在于多听,多给我们的听觉制造接触音乐的机会。多听的另一层含义是广泛地涉猎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不断地扩展音乐欣赏的范围。为了使自己真正拥有一副“有音乐感的耳朵”,就必须经常地、广泛的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听觉的感受领域,在千百次聆听、欣赏中,逐渐提高和完善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4.2 提高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一个人对音乐之外的其他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和欣赏力,在哲学,美学以及宗教思想方面的知识水平以及他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等诸多方面,都可能对他的音乐欣赏能力产生影响。
总之,音乐鉴赏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发展规律以及音乐素养水平,精心设计教学形式、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内容,正确处理鉴赏教学中音乐性内容与非音乐性内容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理解、记住音乐作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