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影
朱自清
【教材分析】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这篇散文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真挚感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深沉的父子之情。
2.圈点勾画,出“背影”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理清行文线索。
【教学重点】
听课文配乐朗读,“背影”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理清行文线索。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背影发生的背景,列举文中充满温暖的细节,初步感知父子深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它用朴实无华、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语言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地方在哪里。
二、正音释词
1.PPT出示一组词语:
(1)请学生朗读这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请几个同学解释其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闲:指失业在家。
颓唐:衰颓败落。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3)全班齐读这组词语,感受课文的情感基调。
三、知人论世
1.介绍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200万字。
2.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预设示例:作者回家奔丧完毕,与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步骤二:再读课文,理行文线索
这篇文章的课题是“背影”,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共四次。
①第一次(在第1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第二次(在第6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第三次(在第6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第四次(在第7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教师总结:这篇文章一共四次提到背影,而且每一次背影的场景是不完全一样的,请同学们再用简洁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预设示例:①第一次(别后思念):想背影——难忘背影。
②第二次(望父买橘):看背影——蹒跚背影。
③第三次(父子分手):别背影——远去背影。
④第四次(真情再现):思背影——再现背影。
教师总结:概括得很好,“背影”就是文章的行文线索。这篇文章是选取了“背影”这一独特的视角,并把它转换成艺术美的一篇佳作。
【板书】
开头破题点题
望父买橘刻画
父子分手惜别
真情再现照应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写人记事散文,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记叙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背影”定格在作者心中,也永恒地留在读者心里,构成了一幅质朴深沉的父爱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父亲买橘”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选材的巧妙,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读父亲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朴实的父爱。
3.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片段和父亲其他一系列的言行举动,进一步体会父亲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内心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从而体会父子间“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的深情。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线索“背影”,知道作者共写了四次“背影”,那请同学们说说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个“背影”。
大部分同学会回答:第二次(望父买橘),具体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指名同学朗读这一部分。由此,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父爱子
步骤一:研读“背影”描写,理解父亲爱子之心
1.PPT出示“望父买橘”片段。
2.教师提问:作者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圈画与细节描写有关的词句,分析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实行相机指导)
预设示例:(1)父亲的穿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①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通过父子着装的对比,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②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地关心
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
(2)走路的姿势:“蹒跚”一词,表明父亲年龄大,腿脚不灵便,还坚持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很不容易。
(3)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微倾”。“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攀”“缩”“微倾”,连用三个动词,表现了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和艰难。也和父亲是一个胖子相对应,如此艰难,父亲也在所不辞,更能突出父亲心中深深的爱子之情,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
3.教师播放“父亲买橘”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父亲的艰难努力,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师小结:朱自清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无言的,让我们用声音把这种爱表达出来吧。(学生如果情感把握不到位,能够听听视频朗读,再来读一读)
步骤二:揣摩语言,理解父亲爱子之心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但含意丰富。教师提问:父亲一共说了哪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预设示例: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甘愿承受家庭重负,但愿儿子能轻松愉快地生活。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在所不计。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路上渴,对儿子体贴周到的关怀。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二)子爱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几次写到作者流泪,选择你感受深刻的一次做个旁批,可以使用一种旁批的方法,也可以几种方法糅合在一起进行旁批。(学生默读,进行旁批,老师巡回指导)
请学生交流旁批,师生共同点评。
2.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预设示例:“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觉得他“迂”。而父亲在
车站月台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
3.文中也出现了两个“聪明”,请大家出这两个句子,体会其背后的感情。
预设示例:
4.我们再回到朱自清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留下的眼泪,现在你读懂了这眼泪中复杂的感情了吗?
预设示例:感动、担忧、理解、认同、忏悔……
(三)父子情深
1.朱自清的第四次流泪是在什么情况下流下的?(父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信的内容。
PPT出示:
(1)读了父亲写给朱自清的信,你有没有发现矛盾的地方?
预设示例:“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又怎么会“大去之期不远矣”?
(2)父亲写这样一封信,你认为他目的何在?
预设:希望儿子回家看他。
(3)父亲有多久没看朱自清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两年。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教师:想见随时能够见面。可为什么朱自清父子二人二年都不想见?到底是不能见面,还是不想见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背影教案
(适时插入背景资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