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新课标语文第一轮复习(必修五单元3
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或者评论一位作家,或者谈论我国的一种文学作品,或者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个实例的咀嚼,使读者领悟到,句式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也不同,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对于文字的联想意义,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如果误用,就形成“套板反映”,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课文指出,“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原因是,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好习惯。
《说“木叶”》一文,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说:“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
概念上原是相差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在语言上是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上却是千里之别,原因何在?这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问题。“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使读者更多地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二是“木”暗示了它的颜,可能是透着黄,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由于“木”在形象上具有树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因此,“木叶”突出地成为我国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谈中国诗》一文,是谈论中国诗歌的特征。先交代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外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则不然,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然后阐述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二是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是由于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又由于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
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文章最后指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这样编排课文的目的,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引自《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这四篇课文的作者,闻一多和林庚是诗人兼学者,他们能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朱光潜和钱钟书是大学者,他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是大手笔写的小文章。这四篇课文即使不见得都是经典,也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对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肯定大有益处。
1.文学常识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
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主要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 、《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林庚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存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
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钱钟书(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书目: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1,开明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6,开明
  《围城》(长篇小说)1947,晨光
  《谈艺录》(文论)1948,开明;补订本,1984,中华
  《管锥篇》(1-4册,文论)1979,中华;增订本,1982,中华
  《七缀集》(文论集)1985,上海古籍 
2.字音识记
《咬文嚼字》
涎xían  锱zī铢zhū必较  镞zú  岑cén寂  清沁qìn肺腑  付梓zǐ  尺牍dú  下乘chéng  咬文嚼jiáo字 
《说“木叶”》
袅niǎo袅  萧xiāo萧  翩piān翩  冉rǎn冉  绵mián绵  缠chán绵mián  吟yín唱  王褒bāo  皎皎  灼jiǎo灼  亭皋gāo  柳恽yùn  寒砧zhēn  万应锭dìng  潜qián在  周邦彦yàn  门闩shuān  桅wéi杆 
《谈中国诗》
一蹴cù而就  轻鸢yuān  眉眼颦pín蹙  无垠yín  卓zhuó然  咻xiū咻  下咽yàn  咽yān喉  呜咽yè  归宿sù  一宿xiǔ  星宿xiù  数shǔ典忘祖  数shù据  数shuò见不鲜
3.形近字辨析
《咬文嚼字》
婵娟  蝉联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垂涎三尺  荒诞不经      作弊  弊病  敝帚自珍      隐蔽  蒙蔽      洗澡  词藻  干燥  浮躁  噪音    尺牍  亵渎  穷兵黩武  牛犊  买椟还珠
《说“木叶”》
浦口  黄埔  蒲公英    万应锭  石碇  绽开    噪音  干燥  急躁
《谈中国诗》
荟萃  出类拔萃  纯粹  鞠躬尽瘁  淬水  憔悴    卓然  卓尔不  泥淖  船棹  追悼    撩人  缭乱  潦草  嘹亮    概况  慨叹  灌溉
4.词语成语积累
《咬文嚼字》
援例:引用现成例。援,引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说“木叶”》
一言难尽:一句话很难说完。形容事情曲折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缠绵:①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②婉转动人。
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头稍微差了一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差错。
《谈中国诗》
严正:严肃、正当。
美学论文羡妒:羡慕、妒忌。
凑泊:这里指诗歌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心灵与客观反映对象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没有达到物我合一地境界,而是显得生硬,有勉强结合的意思。
回肠荡气:形容文采、乐曲等十分动人。
拔木转石:能把树拔出来,能把推转起来。形容力量很大。
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一蹴而就: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数,屡次,经常。鲜,新鲜、新奇。
《09年新课标高考考纲》关涉此单元的要求是: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1.09高考全国Ⅱ卷,语文,5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在已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段本义只是指防止上当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术才能称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