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艺术美的本质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
艺术美就是艺术形象的美。人们只有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才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艺术是需要人们接受的,音乐需要人去听,舞蹈需要人去看,影视剧需要人去欣赏,至于绘画、雕刻、建筑、文学等,也都需要人去欣赏或阅读的。无论看与听,单一的还是综合的,都牵扯到怎样看,如何看,也就是欣赏问题。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艺术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艺术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图画,它是广泛多彩的。不能把艺术形象仅仅理解为人物形象,而且一派动人的景,一阵欢乐或者哀痛的思绪,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图画,一种气氛,一种情趣等,它们都是艺术形象。如贝多芬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人与物的具象,但当读者读到这些火热诗句的时候,心中就可以浮现出一个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形象。又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表现出压抑、痛苦、忧郁、希望
、挣扎、激奋、斗争、挫折,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最后的欢乐。这些思想感情所构成的音乐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当然它是诉诸于听觉、想象中的形象。
艺术美体现在艺术品中。研究艺术,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看来简单,实际极为复杂。“艺术”是一个意义含混,内涵不清的范畴,但总的说来,现代人,特别是近二百年以来的人,一提起艺术,就会把他和美联系起来,而且会自然而然的把他和一些具体的、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艺术种类结合起来。但是给艺术下定义是个极其困难的事,人们不断地把一些新的事物加入“艺术”所指称范围中,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也不断变化,结果是,我们普遍使用的“艺术”范畴究竟是什么。艺术不适用抽象思维,而是用意象(或形象)思维来掌握世界的。它不是依凭抽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作出理论形态的概括,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并以此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美学论文
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生活,艺术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探讨艺术美的本质,寻求艺术美的根源,都必须坚持这种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一切唯心主义的说法。但也不能认为艺术美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反映,简单的再现。在坚持唯物反映论的同时,还必须承认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体生命表现,包括主观心灵表现。换句话说,在构成艺术美的诸多因素中应包括
艺术家主体方面的因素。这些主体方面的因素,就是灌注在、体现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家对生活的认知、评价、意志、冲动等等。也就是物化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面对一个艺术品,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它的形式、外表,然后领会它这种形式的内在意蕴,即领会它的内容。真正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没有美的形式,也就没有真正的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对欣赏者产生美感效应。没有美的形式,不论内容有多好,人们是不愿意接受的。强调形式美,不等于形式主义。艺术的形式美是以它和内容的统一为前提的。如果破坏了内容也就破坏了艺术的形式美。形式主义者对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只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因为从根本上说,形式是要准确、鲜明、生动的表现艺术内容的,若脱离内容去单纯追求形式,就会导致创作的失败。真正的艺术美不在外部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形式准确、生动的表现内容,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艺术美比起现实美来是更高形态的美。现实生活中的美是分散的,纵然彩缤纷,千姿百态,但它们处于自在的状态,彼此孤立、分散,缺乏内在的联系,并不是一种联系的、谐调的整体。相反,艺术中的美却是集中的,它虽不像生活中美那样生动,
但却显示出内在的联系、谐调,体现了人类的理想、本质的规律。因而它作为艺术形象的一种特质,具有典型性,是美的一种典型形态。正因如此,它对人所显示的效果才是强烈的。
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处理进入艺术作品就成为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情感评价的艺术形象。这样的艺术形象并未改变其自身丑的本质,但却从反面肯定了生活中的美,肯定了现实中人的本质力量。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所写的几乎都是卑鄙丑陋的事,但作为艺术作品它本身却是美的。这就因为作者从崇高的理想出发,以美好的心灵正确评价了生活中的丑恶,对丑恶做出了否定。这样在对丑恶的直接否定中间接地肯定了美;在对卑鄙的直接否定中又间接地肯定了崇高。这里关键是艺术家要从美好的心灵出发,使生活中的丑进入艺术作品后,成为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情感评价的艺术形象,这样才能从反面肯定生活的美。
生活中丑进入艺术作品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也因丑的内容获得了和谐优美的艺术形式有关。以一幅描绘丑的图画为例,在完美的艺术里丑的事物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成为完美的艺术形象,这样它就具有了审美价值,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的快感。完美的艺术形象即使被描写的丑陋,但那是作者创造才能、智慧、品格等本质力量的显现。对于丑的艺术形象的欣赏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写照。
    意象的基本特点就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题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地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存在;这就是意向的感性特征。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一暑假的意向和想象将“意”和“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正是借助想象,将多种人生感慨熔铸再一起了。4)情感性。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想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艺术品的根本特征是创造意象世界、传达人类审美经验。这也正是艺术的本质所在。
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艺术存在之链的第三环节—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这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白居易浔阳江头夜听琵琶曲,深受感动。他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表明他接受了这件艺术品,因为他“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此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摘意。”商人妇琵琶倾诉,激起了他强烈的共鸣。艺术品的符号和意义的关系,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读解过程。符号形式提供了接受者藉以获得意向的潜在可能性或按时的轨迹(导向)。艺术品这个中介,即启动了另一个与艺术家的意象创造同样重要的艺术再生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艺术被大大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