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美术教育的根本,必须着眼于审美教育这条主线,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入手,以美术要素为纲,系统地、有顺序地组织和设计学生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在《海底世界多奇妙》审美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使其成为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主角。增加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把审美的感知材料得新分解,增强审美趣味性及审美表现力,例如,当我出示一幅《海底世界多奇妙》范画时,学生不约而同发出赞叹声:“真美!”当我问到“你觉得美不美,美在哪里”时,小手一个举得高过一个:“海底的鱼真漂亮,五颜六的,贝壳的形状各种各样,有三角形的,有椭圆性的……”学生们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观察海洋各种生物的形状、彩及动态,学生从中体验到审美的乐趣。
但学生仅仅看到了作品表面上的东西,并没有深入认识一些优秀作品内涵意义。这时就要求我们老师加以引导,增强审美的表现力,在表现《海底世界多奇妙》画面中,在构图教学分析上,让学生在画面大胆采取的是居中的策略,围绕图画的中心安排形象,能注意到形象的大小,形象的摆放。绘画海底生物的时候也出现了透视关系,如大鱼与小鱼中近大远小的关系。
但最后效果会出现整个画面的线条虽不是很丰富,欠缺画面流畅的长波浪线的使用,画面显得平,缺少层次感与流动性。因此,教学时多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欣赏不同表现的方法,观察与比较把我之前对他们进行的作品欣赏和本课内容相系,通过我和学生进行了互动式的讨论,教学设计中“质疑”环节的安排,促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进一个新的高度,让他们明白线条和彩表达海底不同的效果,学生画画起来更自由地发挥,使画面更生动而不呆板。使欣赏与表现有机合起来,拓展了审美教学的目标。
美术教育活动是满足学生感受美的教育活动。现行美术教材的欣赏图例虽然都经过编者的精心设计,有的比较接近儿童生活、有的不够贴近少年儿童,这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种种深入浅出、生活灵活的增添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审美兴趣。活动中,只要教师启发引导得好,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即对作品外在美和内在美特征的审辨、感受、體验、判断、评价的能力均可得到一定的发展。美术创造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声音和动作来进行,他们对自己感受器官所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下面仅就美术审美教育中的若干问题,浅谈个人的几点对策:
1.注重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一般来说,学生在美术活动的开始一段时间都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易于波动。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伸,并提高到一定深度的美术创作上。例如,在美术活动《吃瓜果的人》中,我先出示各种水果的不同造型,体验嘴和脸型从写实到夸张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由线条表现出吃瓜果的人,正因为引导学生有亲身感受“夸张地吃”看看自己的五官的变化,有了一次成功的创作活动,学习的兴趣高涨,画画水平大大提高,画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本校处于镇区,菜地随处可见,校内的也有一个“QQ”农场,种上了一些蔬菜。借此时机,我把它设计成美术活动课,以写生为兴趣切入点,尝试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课前我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方式收集蔬菜,并带到课堂上,然后指导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蔬菜进行观察、写生。此时要求每一位学生亲自掰下菜叶,了解菜叶的排列规律和造型特征,亲自切开菜心,了解菜心结构。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探究的知识通过创设的情景让学生看清了写生对象,并产生了写生的兴趣,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审美增添彩
在每一堂新课中通过随堂美术欣赏进行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材特之一。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运用于教学给美术欣赏注入了新的生机。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欣赏容量。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收集大量的图片,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如广东版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教学等,面对这些欣赏课,我们就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既直观,又配有文字,免去了教师大量的口头介绍,通过现代与古老的交通工具的图像,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丰富美术课欣赏的环节。如在一次美术课堂教学比赛中,小榄一位教师上一节插花艺术课,结合小榄菊花文化与小榄历史有着渊源的传承关系,运用手提电脑让学生在网络上寻菊花文化蕴藏着丰厚的资源。这个巧妙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像导火线那样得到启示、燃烧,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包括听课教师都想看一看小榄菊花的魅力。接着请学生欣赏教师的范作,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如何构思,使菊花更美更好看的插花艺术,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小组构思介绍给全班同学听,看谁说得最生动、最精彩,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调动他们创作的积极性,不但童真和才能眼前一亮,而且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
高性能的实物投影仪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老师手中小小的作品图例放大在屏幕上,效果远胜于挂图,扫描仪可以将美术作品丝毫不差地存入电脑,然后修改画面,变换彩。音像光盘能够将自然界活生生的影像搬进课堂,审美欣赏要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审美应是多视角的、全方位的,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
3.注重活动审美气氛的营造
丰富感性认识和陶冶审美情趣,运用教材提供的典型作品,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如让几位学生玩一些很平凡的游戏,激发学生对童年游戏的回忆感受“平凡”,但画家却能从“平凡”中到“美的瞬间”。运用点、线、面、、光等造型元素和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则表现“美的、平凡的、有趣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在《画家眼中的儿童》教学中,创设“比较”情景。如古代工笔画和现代意笔画的比较,中国画与油画在材料、工具、艺术风格上的比较,城市儿童与乡村儿童在衣着特点,生活情趣上的比较,写实与夸张的人物肖像比较等。在比较中,体验中国画、油画“线造型、块面组合”。
流畅细腻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粗犷的“点、线”给你什么感觉?(工笔和意笔)的不同。比
较《小庭婴戏图》《牧牛》《蒲公英》三张作品,作者哪些地方用了流畅细腻的线条?哪些地方用了粗犷的线条表现?在教学时,为了更直观一点,让学生体验线造型,用毛笔和油画笔画一画不同的线,认识中国画的工笔和意笔、油画不同效果。這样创设“比较”情景,中国画与油画在材料、工具、艺术风格上的比较,审美的内容更为丰富充实。
4.注重评价活动是审美认识提高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也极为重要。这种评价应该发生在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它是基于对真实现象的解释,而不是对设计活动解释,这种评价应涉及社会的、情感的、认知。在评价过程中,是对作品的理解。而且,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可见对于客观事物,学生早已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具有探究欲,在探究欲的心理素质里面就包含有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是学生对作品审美的提高。
美术教育的根本,必须着眼于审美教育这条主线,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入手,以美术要素为纲,系统地、有顺序地组织和设计学生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尹少淳.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
美学论文
[3]梅宝树.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