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教育思想分析-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美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教育,朱光潜一生事业的起点
作为美学大师的朱光潜先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作为一个长期对教育同样倾注热情的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则往往为人所忽视,事实上朱光潜先生的教育思想同样值得后人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他早年就读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又在英法留学过多年做过多年的学生,在吴淞的中国公学、上虞的春晖中学当过教师;更因为他的成名作是写给学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小册子太著名了以至于还有人用朱光潸的名字写了《给青年的十三封信》来模仿[1]418-422而非后来大家所熟知的美学巨著,并从这个点开始,作者在美学道路上前行的同时依然不忘对于教育的关注。笔者根据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卷版的《朱光潜全集》(本文所采用的文字皆出自安徽教育出版
社19871996间出版的《朱光潜全集》,未采用中华书局的2012《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版)粗略统计了一下,与教育有关的较为系统的作品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谈修养》、《谈美书简》,其余一些有关教育的文字则以谈话计划等方式出现,如《在道尔顿制中怎样应用设计教学法》、《私人创校计划》、《谈出洋留学》等二十余篇,这还不包括作者专门对语文及文学的专门论著,如《谈文学》等文章。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代学者周红发现了未被收录在全集中的四篇朱光潜先生的佚文竟全部都是与教育有关。[2]95-97从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到写于作者晚年80年代初的《谈美书简》为止,作者对于教育的关注度至少长达一个甲子的时间,所以,朱光潜先生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或者确切地说是美学教育家。
二、读书,弥补个体人生不足的良方
一般而言,教育本该具有两大功能:对社会的批判功能,即柏拉图所说的牛虻作用;对于个体精神的引领升华,以保持对于物化的
世俗社会的距离与抵抗。当然在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育对象作为一个个的主体存在在参与教育活动时也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和排斥性,这种能力的来源自然是多渠道的,通过读书以便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教育的传统功能就是渠道之一。这在传统教育模式与影响日渐衰退、社会转型加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关注教育对象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读书习惯成为了一个值得思索的时代命题。因此,当身处社会巨大转型期的我们在面临诸多的教育困惑时,重新关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朱光潜先生的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尤其是关于青年学子读书的思考时,我们依然会有新的收获与启迪。基于对朱光潜先生博大精深著作的肤浅认识,笔者想借其理论对目前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1.距离感与人生
由于当今教育中所不可回避的以应试教育、文字书本课堂等为中心、实用职业为导向的评价模式的客观存在,易导致学生对于教育本质和对生活本质的单一肤浅认识,从而忽视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多元性,将自己的生活简单化,导致了一些青年学生尤其是爱钻牛角尖心胸不很开阔的学生,其情绪常为一些平面化、抽象化、符号化的分数、奖项所左右,为实用的功利价值取向所引导,这些现
象成为了困扰当今教育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然而,教师如果懂得朱光潜先生的一些关于艺术与人生的睿智见解,尤其是艺术对于生活的积极作用的论述,或许可以化解一些稚气未脱学子的内心困惑。
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先生认为艺术是一种精神活动,所以要用人的精神创造力量来弥补自然的缺陷尤其是现实世界的不足,要替人生造出一个避风息凉的处所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朱光潜先生说: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的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对现实人生的超脱。[3]161换句话说,文艺虽然是现实人生的写照,但它是把现实的人生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去观照。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4]17朱光潜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5]57所以保持一个观照者的地位,吸纳这个世界里
的一切变化,使它们在眼中成为可以欣赏的画面,在欣赏中实现自我。艺术既是欣赏又是创造。欣赏文学作品是要求青年学子以
超脱的精神观照自己的人生,更要求以超脱的精神去创造人生。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4]93-94所以,人要想从现实的功利主义的环境中突围、超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艺术才能。因为艺术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经验的积淀、贮存和推广,人可以在艺术的生活中反观自己的生存处境和个体在历史时空中的确切坐标,从而不至于斤斤计较于有限的个体得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暴自弃;既不过于对生活进行一厢情愿的构建,而忽视了客观存在的残缺,也不忽视人性及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真善美。所以,当现实生活让人走入疲惫和庸碌之中时,我们的艺术思维就必须实现其对人生的替代和补偿。同样,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才能,个体才能从狭隘的自身环境中超脱开来,走出狭小的洞穴世界。这种将生活艺术化后与客观现实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既艺术又理性的思维对于世人尤其是对于充满着人生理想、稚气未脱的青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朱光潜先生说,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5]50,所以一切畏首畏尾、徘徊歧路的苦恼,其根源也无非是缺乏对于生活的艺术思维,不能超脱地生活,这样的日积月累常常使心境既多苦痛,而学业也不能成就,一直停留于一叶障目的状态。这就需要一线的教师在日常的感性教育教学活动时能思考到朱光潜先生的过人远见,将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一个有机渗透,或许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