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论文5000字
篇一:美学原理论文
浮华如美梦,复古却摩登
——从美学角度评《了不起的盖茨比》
为了复原美国东海岸20年代奢华的上层社会的面貌,导演一定会极尽其华美风格。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影片中的诸多奢华场景皆由Prada掌门人缪西娅·普拉达与《红磨坊》服装设计师凯瑟琳·马丁合作。据统计,影片中两个派对场景设计了40多件礼服,诸多奢侈品牌还提供了近600套男士服装:帅气宽松的格子西服,绅士风情浓重的平顶礼帽??该片既完美展现1920年代的华美妖娆,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每个角的穿戴都传达出每个角所代表的文化、阶层在当时社会中的状态。而电影里主要有两处豪宅更将奢华直接地呈现在荧幕之上:一处是黛茜和现任老公住的豪宅,一处那么是盖茨比住的豪宅。暂且不说这两座豪宅中极致华美的家具陈设,每当盖茨比伸手去抓住与他隔海相望的另一栋别墅所发出的蓝光之时,眼前这一切琳琅满目的奢华都敌不过盖茨比追逐逝去那五年爱情的美好愿望,这也是盖茨比购置这套豪宅的原因。
影片主要是通过托比·马奎尔扮演的未成名作家尼克的回忆和口述开完成的,在每一个重要段落的回忆过程前,影片将镜头对准了处于现实之中的尼克,他表达出一种惋惜之情。这样一来,为影片奠定了一种无奈与惋惜的基调。影片的回忆段落虽然极尽奢华,但是却难掩这一浮华背后隐含的悲剧结尾。
影片呈现了一个奢华的上流社会,华服霓裳伴随着节奏动感的爵士乐摇曳,珠光宝气与泛着金气泡的香槟相互耀映。然而这一切对于盖茨比而言,还不如黛西的一颦一笑来得真实自然、动人心魄。最终,盖茨比终其一生想要去实现的爱情梦想,最终还是化为了泡影。当他被杀倒入自己家水池的那一瞬,除了那两声响以及盖茨比口中轻声的那句“黛西〞外,周遭的一切似乎都真空了。满满的都是遗憾,也迎合了影片一开始就奠定的基调——曾经如此的接近过梦想,才会让人在失去的时候痛彻心扉。
作为世界文学经典名著,有人曾说它是“夏天优美而悲伤的故事〞,也有人说它是美国爵士时代的诗意写照。而这一切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有着惊人的相似——繁华尽头归于幻灭的洞见预言。影片中的盖茨比穷尽一生都没有得到他所期待的爱情,与此同时,这个故事一直以来被认为“美国梦〞的崛起、旺盛与衰落的标准象征。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永
美学论文垂不朽,是因为其就算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有意义的,于是,导演看到了原著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将这样一个哀婉的故事配上JAY-Z的流行音乐,让影片有了其现代性的价值表达。不过,这也成为其弊端之一,总有那么一些时候,在观影之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跳戏,原本发生在美国20年代的故事现代太过现代化,失去了原小说中应该有的复古情怀。诚然,或者可以这样说,导演是成心为之,导演以浓烈的彩、撼人的音乐、惊人的3D视效以及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将菲茨杰拉德笔下那个繁华精致、奢华至极的世界带到现实中来,对于经典叙事痴迷的巴兹·鲁曼,让这个20年代逝去的故事披上了一层“摩登〞的外衣。
篇二:美学原理论文
通过了一个学期的美学原理课程 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安迪。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米开朗基罗,因为他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让我深深的折服。所以我写这篇关于米开朗基罗的论文,希望通过写这篇论文搜索更多的材料。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艺术家米。他的哲学是重视心灵感触而忽略外部印象的,简言之,他是个柏拉图主义或新柏拉图主义者。
文艺复兴时代佛罗伦萨的艺术家,受柏拉图主义影响是个较普遍的现象,这当然与15世纪兴起于意大利北部的新柏拉图主义运动有关。至于米开朗基罗,当他还是少年学徒而于“美狄奇庭苑〞从艺时,就从佛罗伦萨着名的“柏拉图学园〞的哲学巨匠们例如菲奇诺、兰迪诺、米兰多拉、波利齐亚诺等人那里迷上了新柏拉图学说。在这里,神秘、深邃的哲学与艺术家的心灵素质取得了最和谐的共鸣,作为柏拉图主义者,他在同时代人中间已经相当知名,甚至有称其为“柏拉图第二〞。从后世的研究也得以证明,如潘诺夫斯基指出的:“他不是将它作为某种令人信服的哲学系统而接受,更不是作为时代的风气而接受,而是把它视为自己的一种形而上的解脱来接受??在所有受到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艺术家中,米开朗基罗可称作是唯一真正的柏拉图主义者。〞 潘氏对他进行的研究即以此为前提。
自亚历山大里亚城的斐罗以来,如何用希腊智慧解释基督教一直是宗教的和世俗的思想家关注的问题。随着不断开掘出的古典思想影响日益广泛,把彼此各成系统的教会神学和伟大的异教哲学融合起来又不损害各自的特性及完整性看来已成为某种历史的必然,这使命就落到了菲奇诺的肩上。因此菲氏学说近于两种理论之间,即,视上帝在有限宇宙之外的经院哲学观点和把神与世界视为同一的斯多葛式的泛神论〔把宇宙和上帝都看作无限的,近代有着广泛的开展〕观点;他相当肯定地认为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乃两条平行的通往真理之路,
可见菲奇诺的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是折衷主义的。
对于雕刻,米开朗基罗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生动定义,即“通过削减而实现的艺术〞。他还在一些诗里表达了对于雕刻艺术近乎神秘的理解:“听命于美术家的创作天才之手的功绩,仅仅在于把形象从外壳之下解放出来。〞因为,“就像高尚的风格、低下的风格和中等的风格都隐匿在墨水和笔尖上那样,崇高的形象和愚蠢的形象也同时潜藏在大理石里〞;还说:“圣母,好似是美术家的想象力把她那生动的外貌放进一块坚硬的岩石里、然后再敲掉多余的石头而获得的??〞在他看来,那大理石中蕴藏着的形象,就似囚禁在牢狱里的奴隶,等待着人们为其翻开监门。潘诺夫斯基指出:“他恢复了普罗提诺对‘过程’的寓意解释,这个‘过程’就是雕像形式从顽固的石头那里获得自由的过程。〞对于米开朗基罗,雕像在岩石里的不自由恰如灵魂在肉身里或人类在现实中的不自由,物质的肉体拖累了超物质的心灵,以致灵魂成为身体的受害者,即被阻碍了与上帝的结合。这是典型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观念,按照菲奇诺的描述,始自于纯粹之境的灵魂降落下来而开始了生命,它被关进黑暗、俗尘和凡人的肉体,即使高贵的心灵也只能以其依托肉身来起作用——在不安中上下翻腾,“因此,我们的举动,行为,欲望都是骚动者的眩晕,沉睡者的梦境和疯狂者的呓语〞。所以,雕像渴望脱颖就像灵魂渴望上升,而这便赋予了艺术家悲剧
式的使命,就像使心灵臻于完满必要经过悲剧式的奋斗一样。米开朗基罗似乎比任何人都更为深刻地感受了宗教悲观主义那苦涩而又醉人的味道,同时创作出艺术史上或许最富于深刻象征意义的伟大作品;他的深邃就像他的,他事业的起落也让他更能生活化艺术,使艺术平民化,让艺术更加的升华。
米开朗基罗广场 米开朗基罗广场位于佛罗伦萨市区南端的高地上,站在广场上,可以眺望佛罗伦萨市的全景,因广场上有佛罗伦萨的象征——大卫像,米开朗基罗广场也就成为许多游客开始佛罗伦萨之游的第一站。
米开朗基罗广场是由朱塞佩?波吉设计,始建于1868年,从广场向佛罗伦萨城内望去,红砖瓦、古式建筑、阿尔诺河、圣母白花大教堂的圆屋顶等等都看得清清楚楚,全景的佛罗伦萨更显古老和典雅。米开朗基罗广场建成时,广场的中心,摆放了米开朗基罗所雕刻的大理石雕像——《大卫》。上世纪,佛罗伦萨市政府从保护雕塑的角度出发,将雕塑移进了佛罗伦萨美术学 院,而广场上那么立了一座青铜制的大卫复制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