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散淡朴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验等方法等使学生感受人间至真至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和体验文中所抒写的父子亲情,感悟人间至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父亲对儿子的情感。
2.学习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事例,寓巧于拙,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启发式、问答式、朗读法、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板块】触摸――研读――拓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父与子”,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话题之一。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就以此为题。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卡夫卡,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圣人孔子曾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慢速),就是讲父亲要像父亲,有为父之道;儿子要像儿子,有为子之道。而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偏有一篇散文题目就叫《多年父子成兄弟》(重读),很有些离经叛道的意
味。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种独特的父子关系,来品赏汪曾祺笔下的“奇人奇文”。(大屏幕:多年父子成兄弟)
二、【作者简介】
三、【走进文本】
文章的题目是《多年父子成兄弟》,这里的“父子”指的都是谁?(生答)教师总结———可以说,这里的“父子”有多层内涵:首先,它是指汪曾祺和他的父亲(汪菊生先生);其次,它是指汪曾祺和他的儿子(汪朗);再者,它也包含了作为祖父的汪曾祺和他的孙女们之间的祖孙关系。所以,文章题目中的“父子”并不仅仅指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其实是———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汪曾祺家的关系的话,用哪个词比较好呢?(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对,“没大没小”,确实是 “没大没小”。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文中哪些文字体现出两代父子之间的“没大没小”?
1、我和父亲之间(2~3自然段)
我们来概括一下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呢?
(1)、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爱好广泛,趣味高雅,情调浪漫,生活极富
诗意,心灵手巧,极富艺术的禀赋和才情。
(2)重情重义。——不难看出,制作冥衣时他有多虔诚有多用心。他对妻子那
种经历了时间洗涤沉淀下来的最为质朴也最为动人的情感。他完全按着妻子生前的喜好来制作冥衣,不难看出他对妻子的宠爱、娇惯,那里面凝聚着他对妻子的深沉的爱恋、无尽的思念、细心的呵护和至真的疼惜。他希望妻子在另一个世界里,也仍然温暖、幸福和如意。
(3)随和,很少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
(4)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探究】
文章写到这,写的只是作者父亲的事情,并没有涉及父子关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1.正因为父亲敬畏所有的生命,才不会苛求自己的孩子,才会平等的对待孩子,才会理解尊重包容孩子。
2.只有这样的父亲才会跟孩子建立亲密无间的感情,才能被孩子认同和接受,才会为孩子们所喜欢。
3.这样写实质上却很好的刻画了父亲的形象,揭示了父子如兄弟的感情基础,并为后文写父子情如兄弟的内容做好铺垫。
(5)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6)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心态平和,富有童心。
(7)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8)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
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亲近、友善、理解、包容和友善,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
这真的是一种“没大没小”的父子关系啊。“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补充材料】:
大家都知道汪曾祺是西南联大毕业的,除了他的恩师沈从文外,闻一多先生也很赏识他。当年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开了三门课: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汪曾祺都选了。闻一多上课有一个特点:可以抽烟。老师抽,学生也可以抽。他往往一进教室就点上烟斗,还问一问学生:“你们谁抽?”老师的烟,学生一般不好意思要。但等到老师点烟之后,下面会抽烟的学生也开始吞云吐雾了,这其中就一定有谁呀———汪曾祺。可见他的确是深受“熏陶”啊!从汪曾祺晚年的照片上,大家也可以感受到他当年烟不离手的癖好。(大屏幕呈现)汪曾祺的嗜酒如命就更显而易见了,请大家看一幅对联(大屏幕呈现)。这是汪曾祺晚年去四川作协参加笔会时为一家著名酒厂即兴题写的。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上联:任你读通四库书;下联:不如且饮五粮液。这读书的境界与饮酒一比,高下自见啊。汪曾祺吸烟饮酒的习惯,
最初来自于父亲的许可。
父与子作文第二课时
1、我和儿子之间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1)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
(3)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时,帮他“窝藏”同学。
(4)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
那么汪曾祺又是怎样看待这种没大没小的父子关系的呢?用原文来回答。———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那么汪曾祺想借他父亲的这句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教师总结———“多年父子成兄弟” 是一种境界,是指长辈和晚辈之间应该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亲情的感悟中共同成长。
给大家介绍几件有趣的事。汪曾祺的两个女儿小时候常在他头上梳小辫儿扎头绳,乱揪一通,手上也没个准儿,疼得汪曾祺直咧嘴,但他还总夸奖她们“能干”,自己顶着一头的花花绿绿若无其事地做事。孩子们成年后,一看到汪曾祺为创作冥思苦想时,就问:“老头儿,又憋什么蛋了?”他就说:“我这次要下一个大蛋了!”还有一次汪曾祺画了一幅写意花卉(大屏幕呈现),自己很满意,对子女们说:“这张不赖,谁想看看?”两个小孙女最先跑去看,一个说:“老头儿,你真浪费,纸上留这么一大块空白干嘛?”转过头对另一个说:“给他画只小鸭子怎么样?”另一个就说:“别瞎画,等老头儿死了,没准这画就值钱了!”你看,这家庭可真是“没大没小”啊!
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对汪曾祺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
随性自由,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下面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他的一篇作品《受戒》。
汪曾祺的民俗风情小说《受戒》用不连贯的故事情节、散文化的描写,宣扬善良、友爱。全文洋溢着朴素、纯真、自由的人性情感,使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人性中最纯最真的美和人们赤裸裸的情感。整篇文章格调清新明快,朴素而有光彩,充满着诗的蕴藉和散文的美感,是新时期民俗风情小说的典范之作。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就单篇而言,确定教学内容应该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及言语表达形式综合考虑,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散文都会有不同的内涵,更何况我们是作为读者去体会、解读。而在具体实施中,以点带面非常必要,语文教师一定要在高效教学上多想出路,不能一篇课文教几课时都无法结束,更不可杂乱前陈,教得随意。在散文教学中,如何就单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也是见仁见智的,但教学应从文到本。
第二篇: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书笔记
文中的父亲,在我看来是一位十分开明的父亲。他很少发脾气,还会做手工。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爱孩子,却不是那种溺爱,而是真正的走入了孩子的内心,与孩子交朋友,做孩子的哥们儿。当然,由于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我”与“我”的下一代也是如此般亲密。曾经的我其实也十分渴望拥有这样的父亲,他不严厉,有亲和力;有吃的,与我同吃;有玩的与我同玩。尽管在现实中,我的父亲也属于较开明的一类,但离想象中的父亲还是有差距的。但现在,逐渐成长的我才明白,我的父亲或许不似文中的父亲,但他给我的爱却是最好的、最珍贵的。
第三篇:《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1
前几天,我读了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故事很感动我,它让我明白情深的两个人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
父子情深似海,而兄弟情同手足。两种情都无法用物质—尤其是钱—来衡量,哪一个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物质取代不了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