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重难点检测卷(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威风凛(lǐnɡ)  参差(cēn cī)不齐  (měnɡ)古   
B.一(fù) 手套  (bīn) 客  (tuǐ)废   
C.肃静(sù jìnɡ)  迷 (ménɡ)  笨(zhuō)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视眈眈(注视的样子)        怒气冲冲(感情激动的样子)   
B.津津有味(形容润泽)            赫赫伟绩(显著盛大的样子)   
C.得意扬扬(得意的样子)        重重殿宇(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   
D.井井有条(有条理的样子)      滔滔不绝 (形容连续不断)
3.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
A.雄伟状丽  回味无穷  梦想成真   
B.百依百顺  聚精会神  别出心才   
拘束的反义词是什么C.汹涌澎湃  废寝忘食  斩钉竭铁   
D.排山倒海  神秘莫测  不拘一格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出现)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停止)   
C.日寻芳泗水滨 (胜利)
5.下列词语中,不能用来代替句子中“说”的一项是(  )
回到家后,妈妈又开始了:“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爱看书,不认真复习……”
A.唠叨    B.训斥    C.夸夸其谈    D.喋喋不休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看杨树上那茂密的叶子,翠欲流,真惹人喜爱。   
B.敌人无法抵挡我军排山倒海的攻势,已经决定投降了。   
C.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做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D.外面烈日炎炎没有一丝风,不知名的树婆娑起舞,仿佛被晒得没了精神。
7.下列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反问、比喻)   
B.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对偶、拟人)   
C.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反复)   
D.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一首歌,弹奏着美妙的音符;生活是一首诗,充满着万丈的豪情。(比喻、排比)
二.填空题(共5小题)
8.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阅读给我们带来无尽的lè  qù      与遐想:我们随老舍先生在lǜ  tǎn      般的草原上洒脱地骑马,在细雨中欣赏yōu  yǎ      妩媚的丁香花,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心潮péng  pài      ,耳边不断想起狼牙山五壮士zhuàng  liè  háo  mài      的口号声……
9.注意加点词语,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
(1)他来到草原后变得十分洒脱,完全没有之前的      
(2)面对危险,我们不能      沉着冷静。
(3)这些参差不齐的树木在这条      的街道上显得不太协调。
(4)下了体育课,大家没有      反而集合到了一起。
10.选词填空。
瞻仰
仰望
(1)他      着,灯塔的灯亮着。
(2)三十万人一齐抬头,     这鲜红的国旗。
点缀 
渲染
(3)花坛盆景、藤萝翠竹      在亭台楼阁之间。
(4)草原一碧千里,好似用绿      的中国画似的。
11.下面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环境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3)林子里静极了,只听到溪水潺潺声。      
(4)“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12.诗中有不尽的美景。它是孟浩然眼中的旷野,“          ”,天比树还低,月离人更近;它是苏轼笔下的云、雨,“          ”,乌云浓重,暴雨骤至,景奇丽;它是辛弃疾所感受到的夏夜,“          ”,动中寓静,充满情趣。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13.按要求写句子。
(1)这样宏伟的建筑,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感叹句和反问句)
感叹句:     
反问句:     
(2)“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把提示语放在句首)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4)仿照例句,写一个人入迷的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奶奶完全沉浸在精彩的戏曲之中,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4.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了15天了。当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时,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于上海。1936年,他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冯•卡门是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在美国,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又强烈地躁动起来: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现在这一
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时的钱学森已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一位高级军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