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惜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颗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一首怀旧的老歌;晚上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二、课文欣赏
(一)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明确:“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步履艰难,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背影教案(3)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4)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二)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明确:嘱咐茶房,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为子买橘。
2.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为子买橘这一部分,请对这一部分进行赏析。
(明确)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心情忧伤(黑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三)体会子爱父之情
儿子理解父亲的深情了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理解。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1)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2)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3)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4)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对父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四)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学生总结: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橘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了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艰难的处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教师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地爱护儿子,对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
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检査字词及文学常识。(多媒体出示检测题)
2.导入新课:上节课大家一致认为第六段写得最感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一段。
二、重点赏析
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
着突出了什么颜?(黑)为什么突出黑?(穿黑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相关句子)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相关句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的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
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的紧张啊)同样,“倾”字也用得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三、品味语言
父亲对儿子十分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烦琐细小的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语言)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含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在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为了宽慰儿子,表面上比较想得开,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能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是父亲以怕丢东西为由催促儿子早点儿进车坐好,自己好放心离去)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四、探究文本,学习写法
文章是怎样突出背影的?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