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婚姻家庭问题专家陈一筠与青少年及家长交流:
1、高中生的“婚恋课堂
2、“早恋还是早练
3、早练有何不妥?——再谈青春健康
4、青少年性健康:是洁身自爱还是安全性交?
5爱情病态种种
6、青春少年渴求隐私关怀
7、少女杀婴谁之罪?
8、少女堕胎:父母有知情权吗?
高中生的“婚恋课堂
中国著名婚姻家庭问题专家  陈一筠
(2007-08-16 09:08:16)
(这堂课是北京某中学高二的主题班会,参加的有两位心理辅导老师张和郭,一名来自大学一年级的同伴小吴,50多名高二学生)
    张老师:性、爱、婚姻,是每个人一生都必然关心的问题。其实,一个人一生是幸福还是不幸,与爱情婚姻的经历有着最大的关系。同学们想过吗?
    学生A:老师,我们在学校拼命读书,是为了将来有一份辉煌的事业。我和许多同学都认为,未来事业成功,享有金钱名誉,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呢!
    学生B:我想的是事业与爱情兼得才是最大的幸福,其中事业是基础。所以我要先立业,后成家。
    同伴小吴:我觉得事业成功,金钱名誉,物质上的满足,那是一种外在的辉煌,而爱情与婚姻的幸福,是内在的、精神上的满足。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人有精神追求。所以我认为,爱情与婚姻的幸福是人性的最大渴求。
    郭老师:小吴说得很好。人性的最大渴求得不到满足,最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远的可以举出贾宝玉出家,粱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近的可以举出发生在大学生中那些因爱情挫折而自毁及毁人的悲剧事件。
    学生C:是啊!我有一个男同学,初中就与一个女生相爱。他们说好要永不分手,但一上高中,那个女生就背叛了他,与另一个男生形影不离,害得那个男生拿刀子去捅伤了女生,被公安局拘押了几个月。
    郭老师:同学们,那位男生和女生之间称得上爱情关系吗?他的行为够得上为爱而牺牲吗?
    学生D:我看不像。我小学就与一个女生拉过钩,但不到一个月就和她散了,现在想起来很好笑。就像过家家做游戏,我们初中的同学换来换去配的对,到高中时没有一对能保持住。
    学生E的肚子由我来搞大:那究竟什么样的感情才称得上爱情呢?
    学生F:首先要对等,然后是无私奉献,还有坚持和长久。
    学生G:最重要的是专一性和排他性。
    同伴小吴:我觉得爱情应当是两性相吸、两情相依,心心相印,并且生死相依。因此,爱情应当是以婚姻为归宿的。
    张老师:小吴和前面的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那么,那位女生不专情于那位男生,而那位男生既然爱那位女生,又为什么要拿刀子去捅她?一个不专一,一个生仇恨,这叫什么爱情呢?

    学生H:这叫占有、痴迷,还有欲望吧。
    张老师:的确,尚未成熟的小男生小女生那种喜欢、欣赏、痴迷不是爱情,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背叛。在欲望和痴迷中做抉择,定会成为抉择的牺牲品。
    学生I:那么,中学生一定不能索求爱情吗?
    郭老师:不一定。这要看双方的成熟性。前几天,有两位高二的男女生告诉我,他们真心相爱,彼此珍惜,两人决定要以最优秀的成绩考入大学,将来还要去国外深造。男生因为女生的鼓励加入了义务献血者的行列,女生因有爱情作动力而在全校英语朗诵比赛中得了第一。他们立下誓言:决不偷尝禁果,把性的享受留给最美好的时刻,那就是新婚之夜。这样求索爱情之路,让爱情激励成长的同学,难道不值得祝福吗?家长和老师们有什么理由反对呢?希望同学们都能这样去求索和珍惜爱情。
    学生J:爱情不是包括情爱与性爱吗?他们既然有了爱情,为什么要拒绝性呢?
    同伴小吴:在我们大学生中,有太多的人用性去毁掉爱情的事例,同居者的分手,见异思迁者的悔恨,及至情杀事件。据我所知,正在求索爱情过程的未成年人,一旦打开性的闸门,多半以性为爱,两人的关系就不再有新的内容,彼此不过充当着满足对方生理需要的工
具角,不久一方或双方就会失望。若被父母或老师发现或造成了怀孕堕胎之类的后果,那就身心俱损,爱情的理想就此破灭。
    郭老师:认真地说当两个相爱的男女尚未作出婚姻的恒久承诺,爱与性都很难和谐统一。因为性是爱的生物生理层面,它遵循快乐原则。在性快乐的层面上,人并没有严格的选择性,。能够满足你性快乐的异性何止一、二,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以“我爱你”的名义开始性关系的未成年人难以把“爱情进行到底”,或者说轻易“背叛”的原因。而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完美结合,它已上升到精神层面,遵循着理想原则,因而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有道德责任和自律意志,是人性与动物性根本区别之所在。
    学生K:同学们中经常谈论“性压抑”的问题。的确,我们从十几岁就有了性欲望和性冲动,可要等到二十多岁三十岁才结婚,性要压抑十几年,会不会压抑出病来呢?
    张老师:其实,一个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的时间和场合都在克制性的欲望和冲动,包括那些已婚的夫妻。古今中外都不到任何一个例子,来说明某某是因为多大年纪、多长时间未能有性生活而生病或死亡的。性虽然是本能,但它与吃、喝、拉、撒的本能有着本质的区别,性可以延搁、推迟、转移、升华,或者以“自慰”方法加以排解。
    学生L:我补充一点,吃、喝可以在公开场合满足,拉、撒也可以进公厕,但性的满足却
是非常隐私的。你可以上课时举手报告:“我肚子不好,可否去趟厕所?”老师会说:“去吧!”但你能否上课时报告说:“老师,我性欲冲动了,可否手淫一下?”那是多么丢脸的事啊!
    学生M:在“性”这样的隐私问题上,谁没有羞耻之心啊!只有猫、狗才会在公开场合干那种事。
    学生N:我听说网络中有“体性交”的场景,还有个别女作家“用身体写作”,把自己的性交行为公开描写出来,卖给别人看。我觉得这也有违人性,缺少羞耻之心吧。反正,我感到特别恶心。
    张老师:好了。今天的班会开得不错,老师、同学都谈了各自的看法或提出了问题。这只是我们就性、爱、婚姻问题进行讨论的开始。今天还是老师讲得多,下次班会应当让同学们多讲讲。希望同学们课下多作准备。
    同学O:老师,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书可以推荐给我们吗?
    张老师:建议大家去读读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并打开新浪博客,读读周国平教授谈爱情和婚姻的文章。
“早恋还是早练
中国著名婚姻家庭问题专家  陈一筠
(2007-07-30 09:25:38)
    “我那上初三的儿子,竟然交了女朋友。这么小就搞对象,真把我气疯了!”电话里传来带哭腔的愤怒声音。
    “儿子告诉您那是他搞的‘对象’吗?
    “儿子当然不肯告诉我啰,是邻居家的大看见他和一个挺丑的女孩在街上手拉手地走路。儿子回来我问他,他恬不知耻地说那是他新认的大,还说班里的男孩差不多都有了、妹妹什么的,就数他傻冒儿了”。
    “您不觉得独生儿子有个大一起上学、聊天,就不那么寂寞,是件好事吗?”
    “他不寂寞?我可寂寞了!自从他爸爸跟那个妖精鬼混去了,我们娘儿俩就相依为命。但我发现儿子最近不爱答理我了,原来是在外边搞对象呢。再说,那个女孩那么丑,哪里配的上我那俊儿子啊?
    “那么,如果是个漂亮女孩呢?”
    “那我兴许就同意他们好吧。”
    “您这不是在给自己挑儿媳妇吗?太早点儿吧?是您有问题还是儿子有问题,请您冷静想一想。”
    电话那边沉默了许久,最后听到“嗯”的一声,就挂断了。
    我知道,这次电话咨询并未解决那位母亲的问题,但却留给我许多思考。
    第一,成年人的偏见。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似乎都忘记了自己从青春期走过来的那段经历和体验,只记住了后来“搞对象”,“性生活”,“生孩子”等场景。一见孩子有异性接触,就立即把成年人的印象套在孩子身上,不符合孩子的实际,而且误导了孩子的行为,不仅不被孩子接受,而且可能驱使孩子“弄假成真”。
    第二,对科学的无知。家长很少明白,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意思,就是体内一种化学元素即荷尔蒙的增长,使孩子成为一个“性别磁场”,男孩为阳极,女孩为阴极。阴阳磁场的相互吸引,加之荷尔蒙的进一步作用,使孩子体貌发生符合自己性别的变化即出现“第二性征”。男女“第二性征”截然不同,有差别就有吸引。于是,看不见的磁场效应加看得见的外表吸引,使青春期男女孩子有相互接近的欲求,这是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实属自然。只要孩子不能够“退磁”为中性人,这种现象就必然在孩子青春期显示出来。这种科学的道理,亟待向家长讲清楚。
    第三,对青春友情的误解。少男少女在“磁场效应”中自然地进入异性世界,直观地认识异性,并从与异性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从而读懂异性,明白自己,并在交往实践中学习性别尊重、性别平等和相宜的性别角,这比任何的理论教导都有效。如果这种交往与未来的恋爱和婚姻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可视为“早期铺垫”或积极准备。一个人不能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恋爱、结婚是人生经历中的重大考试。很难想象,处于自由择偶时代的青年人,在其少男少女时代连异性之间的交往都不曾有过,在二十多岁突然去参加选择“终身伴侣”的考试,如何能够顺利通过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希望将家长们所称的“早恋”改为“早练”,即未来择偶结婚的早期练习。实际上,今天许多青年男女不曾自然而广泛地进行过不带有婚姻目的的结交异性朋友的练习,一交往便去谈婚论嫁,甚至径直将婚姻当做练习本,错了便撕毁重来,代价岂不太昂贵了吗?当今的离婚率日益上升,是否与此有关呢?对前面提到的那位自身婚姻不幸的母亲,也许可以特别反思一下自身的经历呢。
    第四,单身母亲的心理依赖。许多离异的单身母亲,或因丈夫长期不在身边而孤独寂寞的中年女性,把自己的感情孤注一掷地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知不觉对孩子产生控制甚至“占有”的心理,不能容忍孩子与其同龄伙伴的亲密交往。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地发生在母亲与青春期儿子和父亲与青春期女儿之间。这里有着某种性心理“情结”,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与疏导,
将导致父母与儿女双方的性心理扭曲,严重的会造成孩子将来的恋爱挫折和婚姻不幸。这就需要对单亲家庭的家长进行特别的指导、关心和帮助,使他调整心态,去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情趣,不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放飞孩子的心灵”,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总之,对多年来成年人对少男少女交往所抱有的“早恋”偏见,需要从心理学上去予以澄清。我们不到更好的词汇去定义这种交往的性质和好处,姑且用“早练”取代“早恋”吧。既然是早期的练习,大人就不必那么紧张,孩子也不必那么肯定其结果。
早练有何不妥?——再谈青春健康
中国著名婚姻家庭问题专家  陈一筠
(2007-08-02 09:30:37)
    我的那篇短文《早恋还是早练?》引来个别家长和教师的激烈批评甚至愤怒,我不觉诧异。这很像我和我的“青苹果”团队在十多年前开始到学校去宣传“青春健康”所遇到的某些情形。
    然而,时代毕竟在进步,家长老师们也在“与时俱进”,加之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过程中感情发育不良、人际交往失当、性冒险导致怀孕堕胎及至性犯罪等等事故频发,带给了家庭和学校太多的教训与反思,所以,一些“教育者”从怀疑、抗拒到心悦诚服地接纳、欢迎我们去帮助青少年及其父母学习“青春健康”知识,使我们的“青苹果”行动得以从北京、天津发展到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直至纪律严明的军营。在那些完整地听过“青春健康”讲座的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军队首长中,尚未发现有人指责我们教唆青少年“早恋”,也没听到关于我们鼓励青少年做爱“把肚子搞大”之类的抨击,更未见有人给我们冠以“偷贩外国洋垃圾”之类的罪名。
    当然,个别“教育者”的愤怒心情,我能理解,因为他们耳闻目睹了太多的“恶心”事。君不见,那些讲述男女关系的电视片,描写风流故事的畅销书,直至拥有上百万“粉丝”的学者之作,都在渲染男女之间的“性器官约会”,它似乎与道德价值无涉,与婚姻承诺无关,与社会文明秩序不搭界,纯属个人自由与“人性解放”之举。正因为那些把原本纯真的异性友情和美好而负责任的爱情“解魅”为赤裸裸的肉体之欢的情淫秽之作对当今青少年的误导与毒害,驱使一部分处于本能“性萌动”中的青少年迫不及待且轻而易举地效法那些无耻之徒,毫无顾忌地奔赴各种场合的“性器官约会”,导致了他们本人无法承担而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为此付
出了沉重代价的后果。
    个别愤怒的“教育者”们,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保护今天的孩子们不受毒害与伤害呢?一不可能封杀“性化”、“商业化”的传媒;二不可能封闭孩子已开始“性萌动”的心理;三不能捆绑孩子已有行动能力的四肢和躯体(已有一位奶奶为防孙女早恋而用铁链加锁导致违法的案例)。
    那怎么办?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只有一点:正面教育。教育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二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主流价值观。无论知识还是价值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今天,都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不在少数文人学者独创或争论之列。
    我在《“早恋”还是“早练”?》一文和已经及将要发表的文章中,都力图将“青春健康”教育的一般知识和价值观加以阐述,目的不仅是为保护青少年不受毒害与伤害,更是希望青少年通过异性交往的“练习”而学会理解、尊重、平等、无私等等爱情规则,准备好去创造人生美好的未来。
    孩子们除了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准备升学、就业,挣钱谋生之外,终究要选择一位异性作为终身伴侣,与她(他)相知相爱、相守相伴。而孩子将来与伴侣相处的知识、智慧、能力、技巧等等从何而来?与生俱来吗?否!学校传授了吗?没有!爹妈教了吗?但愿。一个
人不是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而恋爱、择偶、结婚,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考试,为什么不需要学习和练习呢?君不见,今天有多少青年男女,不曾练习过那种不带有“谈婚论嫁”性质的异性交往,无人指导他们在交往中学习关于友谊和爱情的知识,也无人告之关于爱情从生理到心理,从审美到自律,从道德到精神的各个层面,他们就“本能地”和异性上了床,或怀孕堕胎,或草率成婚。他们把视为爱情,把婚姻当做尝试性爱的练习本,其结果如何呢?多少恋爱悲剧,多少婚姻解体,暴露出当事者们无教、无知、无德的后患,难道还不足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警醒吗?
    因此,我建议把“早恋”改为“早练”,一来不要给初入异性交往中的少男少女太大的压力,二来不要让家长把这种交往与成年人“搞对象”、“谈恋爱”混淆在一起,以免过度紧张和忧虑。再说,“早恋”这个词儿,实在没有根据。查遍世界各国的法律、教规,可以到结婚的法定年龄,却不到恋爱年龄的通行标准。实际上,有的人十几岁情窦初开,有的人三十多岁还不曾萌生恋情,为什么偏要用“早恋”这个词来指称少男少女的交往呢?若是发生了肉体关系,那就叫“越轨”;若是,那叫犯法;若是造成怀孕堕胎,那叫生殖健康受损。总之,“早恋”这个词儿应当从教育者的语言中除去。帮助孩子练习与异性交往,体验友情之纯洁可贵,在此基础上学习爱情的知识,准备将来择偶并建立美满婚姻,这本是教育者尤其是
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家长和中小学老师们都行动起来,指导和帮助少男少女做好异性交往的练习,以免他们将来把爱情当儿戏,把婚姻当成练习本。
青少年性健康:是洁身自爱还是安全性交?
中国著名婚姻家庭问题专家  陈一筠
(2008-06-17 09:20:28)
    日前参加由北京青苹果国际文化发展中心主持的“青苹果沙龙”,主题是关于少男少女的性健康。与会者有未婚青年,已婚夫妻,而大多数是正在养儿育女的父母,中、青年各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妇产科专家胡医生介绍了近年来她接待未成年少女做人工流产的情况,表达了她深深的忧虑。一是少女人流日渐增多,低龄化趋势明显,每年寒暑假是少女人流的高峰期;二是少女人流后无起码的护理、休息和营养,因为她们怕让父母和学校知道此事。有的女孩来到手术室就催医生:“快点吧,我还要回去上课呢!”实际上少女人流普遍殃及她们的性健康与生殖健康,妇科病和不孕不育与此有关。胡医生说,今天的少女是明天的母亲,母亲受伤的子宫
不能孕育健康的胎儿,或者根本不能怀孕。
    来自大学的在读博士项老师认为,正是虑及少女人流的后果严重,所以中小学生需性性健康教育,至少要把各种性安全的知识向他们传播,尤其是要普及避孕套的使用方法,并向他们提供获取避孕套的方便条件。在这方面,老师和家长不应当再犹豫了,必须面对现实。
    项老师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们的激烈争论。一位母亲向在场的专家们提问:“如今那些做人流的少女真的不知道有避孕套这回事吗?满街都是成人用品小店,难道青少年获取避孕套还不够方便吗?每年的121日世界艾滋疲病日,安全套的宣传可谓大张旗鼓,英特网上的信息轰炸就更不用说了。可是,享有了‘知情权’的孩子们似乎对垂手可得的‘安全套’并不理采,性冒险的行为仍是频频发生。那么,青春期性教育,究竟应当教给孩子们什么呢?”
    另一位专家刘教授回答说:“安全套教育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在荷兰、瑞典等西方国家,近年来因为在青少年中普及避孕知识,安全套的使用更加普及,所以少女怀孕堕胎的情况大为减少,全社会的艾滋病感染率也下降了。泰国‘百分之百安全套’运动的效果也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而在我国,安全套的使用推广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对青少年进行的性教育大多还是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并无针对性,所以才有那么多性冒险的行为及其严重的后果。现在,该是反思我国青少年性健康问题的时候了。
    来自某中学的魏校长发言:“我去年访问美国,专门拜访了纽约教育部门负责人。据他说美国的青少年性教育并不成功。中、小学并无专门的性教育课。我在访问中了解到,美国各州乃至各个学校是根据各自的计划向学生传授性健康知识的,艾滋病教育比较普及,至于是讲安全性交还是讲洁身自爱,教育部门未作统一规定。不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近几年确实有相当数额的拨款用于支持性克制教育(Abstanes-only programr),这大概算是吸取过去性开放时代的教训吧。事实上,美国少女的怀孕堕胎问题仍很严重。无论是安全性交还是性克制教育,似乎都未显示其明显的效果。也许是那里已经积重返了啊!那么,我们中国应走哪条路?瑞典、荷兰这类几百万人口的小国,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状况与我国大不相同,其性教育经验能用到中国吗?他们的经验为什么连美国都不用?美国政府如今为何反而要倡导性克制教育呢?难道中国要像美国那样,非得等到让灾难发生之后再去亡羊补牢吗?泰国以娼妓、人妖之类名头来兴盛其旅游业,搞得艾滋病、性病肆虐,政府不得已而为之,在“性工作者提出‘百分之百避孕套’举措,这难道也值得我们效法吗?我们应当把泰国用于性工作者的办法引入我国中小学校园吗?美国教育界人士也承认,在美国的华人及其他亚裔学生中,少女怀孕情况比较少.这说明东方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家庭对孩子的性道德传授是有效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西方那一套性开放的做法,丢弃自己的性文明传统呢?”
    有人针对前不久浙江大学的一次“守贞教育”而引用了一位所谓性学家在博客上的观点:“守贞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为婚前性活动本身不是有害的,也不违反新的社会规范。与其给青少年灌输性禁欲的守贞观念,不如做好防止婚前怀孕的性教育,倡导一种以性活动为健康、快乐、正常的人类活动的新观念。”那位发言者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引发了又一轮争论的高峰。
    人们首先争论的是:婚前性活动(是指性交还是其他?)在任何年龄、任何关系中、任何条件下都是无害的吗?怎样解释那些明知可避孕却还是怀孕堕胎的少女所为?又怎样解释那些同居男女反目分手之后的损人毁己悲剧?在有害无害问题上,也许妇产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们更有发言权。其次是关于“现实”与否的问题。有人指出:如果性仅仅是因为欲望而为,根本无法克制,那么世世代代的男女都无法做到婚前守贞,或者那些无婚前性活动的“守贞”者们都是没有性欲的,要么是不“健康”的、不“快乐”的、不“正常”的人类,那么是否应当由“性福”学家们发动一场拯救“守贞”者的运动呢?关于婚前性交自由是否应纳入“新的社会规范”,美国、瑞典的“性开放”文化是否应当用于改造我国的性节制和婚姻忠诚的文明传统,恐怕不取决于前卫者们的意愿。他(她)们可以在自己的小圈子内行使性自由权,也可以教给自己的孩子婚前如何性交,或者索性举家奔向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性自由,但却不应在我国以“大多数人”的名义向未婚青少年鼓吹“性福”。
爱情病态种种
中国著名婚姻家庭问题专家  陈一筠
(2007-01-13 20:16:31)
    心理学家们对某些陷入恋爱迷途的男女进行分析、辅导和,总结出种种病态爱情的表现。
    一种是过度的爱,或叫爱情泛滥、恋爱成癖。这种恋爱往往成为痛苦与折磨。一个女人与亲朋好友聊天,主要内容皆是关于男友,几乎每句话的开头都是。她尽管已尝够了男友喜怒无常甚至粗暴无礼的苦头,但仍在无休止地原谅,出种种理由来说服自己,为他辩解。明明感觉到自己不喜欢男友的许多基本品质、言行举止、道德观念等等,但一直在强迫自己忍受,以为自己的忍耐就会促使男友改变。甚至,男友的行为,已危及到她的身心健康,损害了她的根本利益,但她仍不能离弃他。她如此迷恋自己的男友,如此沉缅于自己认为的爱情,以至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对命运的主宰能力,其结局多半是悲剧。这种过度的爱带来的痛苦及不幸的结局,是许多女人共同的经历。
    过度的爱是一种涉及思想、感情和行为的综合症。当一个人疯狂地爱着另一个人,而又发
现对方是不合适或不可能得到的,可是却不能理智地退出来或放弃之,仍是想得到他(她),甚至觉得更需要他(她),离开他(她)就不活了,这就是爱癖,即爱成了瘾。细究起来,这种执迷不悟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怕。的确,那些整日被爱纠缠不放的人,内心隐藏着惧怕,怕孤独,怕自己不可爱,怕自己没价值,怕被抛弃,或怕失去自己得到的利益等等。究其病态爱情的根源,通常来自一个功能不健全的家庭,自幼未得到足够的温暖与爱抚。于是,他(她)长大后或如饥似渴地寻求爱,以致爱得过分,爱得上瘾;或者,试图以替代方式把自己变成对方的保护神,用以补偿自己未曾得到的那份感情。或者,因觉得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未能成为爱护子女的人,于是就想通过自己的恋爱来改变一个冷漠的对象,以弥补内心的遗憾。这种人通常缺乏自尊和自信,总是怕失去、怕被抛弃,因而格外委屈求全。他们还缺乏安全感,因而对恋人死死抓住不放,或想方设法控制对方。他们的爱多半建立在一厢情愿或幻想的基础上,而较少考虑现实究竟是怎么回事。很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人最容易被那些处于不幸、困难之中和需要帮助的人所吸引,而不是去爱那些乐观、健康、豁达的异性,甚至对后者持有偏见或嫉妒心理。那些爱得过分者,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对自己的成长漠不关心,却竭尽所有精力去改变对方的行为或情绪,其实质是实现对对方的操纵和控制。
    心理医生们常把这种过度的爱比做。当一个瘾君子发现吸进的还不够过瘾时,就增加份量。同样,陷入病态的恋爱癖,当发现自己在恋爱关系中得不到满足时,就更加拼命地追求爱,对方越是冷淡,他(她)就越是要狂热地与对方亲密,结果便适得其反。这样的低三下四和冷热反差,终会导致两人的关系彻底绝裂。此时,那位爱癖最容易出事,不是自毁,便是毁人。总之,堕入爱河的男女,要细心观察对方是否有病态心理,如果被对方死死抓住不放,或成为对方感情上的晴雨表,那就应及时去请教心理医生。
    另一种病态的爱情是对异性的恐惧。总的说来,恋爱是最能刺激和振奋一个人情绪的。但有的人却有异常的反应。例如,一个自幼被父亲过于宠爱的女孩或被母亲过于溺爱的男孩,成年以后,对恋人或伴侣就有一种无意识的期待,即期待对方像父亲或母亲那样疼爱自己;但是,恋人当然不可能像父母似的去爱他(她),只能是一种同辈人的异性之爱。于是被爱者觉得对方不是自己期待的偶像,便大失所望,表现出畏缩而恐惧的情绪,并对追求他(她)的异性概不相信,内心深处却在寻一个年长得多、大为成熟的父亲(母亲)似的异性为伴。
    也有的人,由于自幼目睹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如父亲对母亲施暴,或窥视过父母的性交,产生一种母亲受欺负男人是畜生的错觉。也有的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受到过性骚
扰或强暴使他们当初那种惊愕、战栗、耻辱等感受,存留在潜意识之中。长大成人之后,就变成一种莫名其妙的异性恐惧症。一般是女性恐惧男性。她们幼年时留下的心理创伤,使恋爱时的情绪受挫,一般很难同男朋友深交。恋爱时间稍长,当男方希望与她有进一步亲密接触时,她就会因恐惧而仓惶逃遁。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一些大龄未婚女性,她们在恋爱上十分踌躇,就是有好感,也不愿表示出来,无论与哪一类男性交往,情感也深入不下去。这并非因为她们不想谈恋爱,而是某种心理障碍在作怪。这样的恋爱,就像箭在弦上,却不敢发射出去。一位条件相当不错的女翻译这样诉说了她的感受:男友各方面都很好,但我就是爱不起来。当他亲切地搂抱我时,我全身都像针扎那么难受;他接触到我的身体,我就像碰到高压电线那样害怕、颤抖,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拒绝或避开。我看出男友很尴尬。他总是问我,是不是讨厌他,但我说不清自己是怎么回事,他终于离开了我,我觉得非常难过。这位女士的情况,可说是心理学家们所称的典型的神经质,应当寻求心理医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