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妈妈身体,到底怎么了?
作者:***
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20年第11期
        人生来就会爱自己。特别是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这种需求不仅是物质和身体上的,还有心理、情感上的。孩子会留有能量,来弥补照顾者不能给予的爱。
        “孩子总喜欢摸着我的肚子睡觉,还要趴在我肚子上,半夜哼唧哼唧妈妈,摸不到肚子就一直摸,摸到了就安心地睡了,你说这是不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啊?”
        昨晚10点多,表妹发问我,言语中充满了焦虑。
        她说全职妈妈两年,自从上班以后最怕的就是听见别人说“你家孩子好像缺少安全感”。昨天跟同事说起孩子的这些“小癖好”,同事来了一句“是不是你家娃缺乏安全感才这样”,她当时又担心又愧疚,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因为自己突然上班才这样。
        晚上哄睡的时候,她故意不让孩子摸,孩子一摸,她就把孩子的手拿开,孩子更来劲儿了,的肚子由我来搞大
使劲儿往她身上扑,她就冲着孩子吼了两声,吓得孩子哇哇大哭。
        我问表妹,“上班前孩子有这种摸肚子的行为吗?” 她说:“也会摸,还会跟爸爸一起摸,就像玩游戏似的。”我说:“那孩子睡觉摸肚子,可能就是一种习惯啊,一种跟爸爸妈妈亲密互动的方式啊。”对于表妹来说,她跟孩子的相处模式发生了变化,不能一天24小时待在孩子身边,可对于孩子来说,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在睡前摸妈妈的肚子啊。
        只是可能因为白天见不到妈妈,晚上在跟妈妈做这种亲密互动的时候,时间比以前更久。
        我们现在经常强调安全感,让很多家长对“安全感”充满了期待和敬畏,但不要轻易地就去给一个孩子下结论:这种行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摸肚子、摸胳膊、摸乳房,还会揪耳朵、揪头发,有的不仅迷恋妈妈的身体,还迷恋小毯子、小玩偶。那孩子究竟为什么会有这种“小癖好”呢?
        “恋物”的确是一种寻求安全感、踏实感的方式,但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小癖好”也是一种走向独立的积极方法,是孩子的一种成长方式。
        我家女儿有段时间很喜欢抱着我的睡衣睡觉。女儿20个月的时候,我给她断奶了,还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我们算是自然离乳,可就在断奶的同时,她喜欢上了抱着我的睡衣睡觉。晚上搂着她睡的时候,她会摸着我的乳房睡觉,白天我不在家里,中午午休的时候她就抱着我的睡衣睡觉。
        儿童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提到一个“过渡性客体”的概念。在孩子的心中,这个“客体”代表的就是妈妈,它可以是妈妈的乳房、肚子,也可以是柔软的被子、睡衣、毛茸茸的玩具。这些过渡性的客体,是孩子主动去发现的,不管是带着妈妈的味道,还是摸起来跟妈妈一样柔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正如李锋老师在《儿童行为心理学》中所说的那样,妈妈不可能24小时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会从一些相关的物品上去寻求一份依恋,有助于孩子从“完全依恋”的状态慢慢过渡到“完全独立”的状态。
        有个妈妈说,她在怀二胎的时候,怕女儿晚上睡觉不小心踢到自己的肚子,就让老公和女儿去另一个房间睡,女儿就开始喜欢摸爸爸的肚子,说爸爸的肚子跟妈妈的一样软,还说等当了就不摸了。
        果然,弟弟出生以后,女儿就不再摸爸爸肚子了,某种程度上,是爸爸的肚子帮着女儿度过了妈妈的“二胎怀孕期”。其实,当孩子寻妈妈的味道,用乳房、肚子、胳膊、睡衣、毯子等来代替妈妈时,也说明妈妈的爱已经稳稳地扎根在了孩子的心里。
        通常情况下,孩子迷恋乳房、肚子……的情况,会出现在2岁左右。到6岁左右随着孩子的成长,以及人际关系的拓展,这种情况会慢慢地消失,不需要家长过度地干预。
        刚断奶的时候,我女儿喜欢抱着我的睡衣睡觉,等去了幼儿园,她很快就可以自己独立入睡,不需要我的睡衣了。但是当这个“小癖好”影响了日常的作息生活,或者孩子对这种“小癖好”的迷恋达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那就需要适度地纠正了。
        弱化孩子的习惯,转移注意力
        网友“小芒果”提到,4岁的儿子睡觉的时候喜欢揪她的耳朵,她就想了个办法,就是跟儿子约定“睡觉流程”,完成4个小任务:10分钟线上英语、刷牙、洗澡、3个睡前小故事。
        把孩子睡觉跟揪耳朵这件事的联系弱化,同时把孩子的注意力慢慢转移到这4个小任务上。时间长了,孩子揪耳朵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孩子的一些好习惯,需要在父母有意识的引
导下培养。
        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建立更多亲密的联结
        很多妈妈不喜欢孩子的这些“小癖好”,却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说,往往忍到无法忍受的时候冲这孩子大吼大叫,反而事与愿违。
        周末聚餐的时候,同事家女儿大庭广众之下就掀开妈妈的衣服,搞得同事特别尴尬,当场就训斥了孩子。后来,同事说孩子在家里经常这样,但觉得在家里不要紧就没有“纠正”,没想到孩子在公共场合也这样。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懂事,我们完全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提出一些建議。比如你可以说:“这里是妈妈的隐私,在卧室可以,但在公共场合不可以给别人看哦。” “你这样摸妈妈,妈妈觉得不舒服,喜欢妈妈可以给妈妈一个小爱心,或者亲亲妈妈。”用比心、抱抱、亲亲、手拉手等亲密的联结方式,来替代这些小癖好,孩子会适应得很好。
        心理学家李雪曾经写过:“孩子无须刻意培养,给予充足的爱,放任孩子自由发展,他就会展现无限的可能性。”当孩子出现摸乳房、摸肚子、揪耳朵等“小癖好”时,不要轻易地去
给孩子贴“恋物癖”“缺乏安全感”的标签,通过观察和沟通,去看见孩子对爱的需求,对走向独立的需要。即使这些“小癖好”真的是一些“退行”的信号,也不要太焦虑,当作是育儿路上的一个小提醒,提醒自己做一个反思,给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
        爱和陪伴,可以疗愈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