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写作(专项练习)
1.(2021·常熟市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她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而她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她们,一个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一个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中(一所偏远的山区女校)的老校长、2020年感动中国的张桂梅老师。
已经经历中考,正在走向高中新阶段的你,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⑧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
发现孩子所爱,尊重个性,以松弛之手引领孩子寻自我,这是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的教育心得;逼孩子拼命刷题,以“填鸭”之手推着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这是华坪女中老校长张桂梅的教育观念。两种教育观似乎截然不同,孰是孰非?身为高中生,我们应理性辨析。
所处时代环境不同,观念自然不同。她们都是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
在大城市中,我们有着优渥的生活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越的人生境遇,不必思考如何谋生,不必面临豆蔻之年就要被嫁出去的命运,更不必天天砍柴种地却还要面对难以饱腹的艰苦处境。我们缺的不是机会、财富、地位,而是有自我、有梦想、有个性的专才,是有所爱、有所求而又自由向上的追求。易中天和康德都曾把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培养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城市教育,应当秉持着“呵护自我、发扬个性”的理念,培养出无数独特各异的个体,而非梁衡所言千篇一律之复制品。唯有这样,城市教育才是成功的,一个国家的未来才是多姿而有希望的。
张桂梅校长如何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呢?
揆诸当下之大山孩子,其处境却迥然不同,矮小的平房、辍学的无奈、早早婚嫁的悲惨,造
成的是无法走出大山与贫穷的命运,陷入的是代代重复痛苦与不幸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我把这一代孩子送出去,救的却是整整三代人。”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松弛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把枷锁,锁住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只有使劲推着孩子们前进,只有无数次的敦促与逼迫,才能让这些孩子逃离贫困的限制,跳出大山这座牢笼,拥有全新的人生之路。尼采的那句“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活最大的辜负”,或许就是他们通向康庄大道路途中最好的注脚吧。
从古至今,“因材施教”绵续不绝,“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算是一种发展。
“因材施教”关注的是个体,早在千年之前,孔夫子便已提出了“因材施教”之观点。无论是理科一窍不通却凭借自己文学上的天赋被破格录取的臧克家,还是在弟子提出何为孝、面对不同个体给出不同答复的仲尼,教育者都在践行因材施教之观念。
“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更关注个体所处的环境,这是张桂梅老师对“因材施教”的发展。
“因材施教”“因境施教’都是很好的教育理念,适合什么样的教育,就秉持什么样的教育观。身为高中生的你我,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我们所处的环境,再决定是“因材而学”还是“因境而学”呢?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身体】
题目以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和“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作为引发考生思考的写作情境,刘瑜强调教育要松弛,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引领孩子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张桂梅强调教育要严格,要用填鸭式的方式逼迫孩子走出贫困与大山。两者的站位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教育观自然不同。考生要立足于此展开思考联想。题目要求考生针对两种教育观去思考,若仅写其中一种则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若忽视材料而只写“尊重个性”“奋斗”“应试教育”等则容易落入话题写作窠臼,是泛化写作。考生应按照要求从高中生的角度写作。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两种教育观并不存在非黑即白的关系,两者也不存在对错优劣的区别。它们一是“精英阶层”为消除内卷化而做出的多维度实现个体价值而不是仅仅聚焦于考名牌大学的努力,一者是“底层”为提升成功几率、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奋斗。从这个角度上讲,考
生需要去分析两种教育观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对象以及各自存在的不足,而不能进行孰优孰劣的定论。考生应在此基础上关注、思考这个问题。考生只要围绕这两种教育观,从任何一个角度入手分析都可建构文章。比如,考生可以分析两种教育观提出的背景、适用的对象、存在的隐患等等;也可以综合论述;还可以高屋建瓴,站在教育大局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两种教育观的共同指向,即两种教育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只不过途径、方法存在不同,而方法不存在好坏,只有合适与否的差别。
文体:任务要求对这两种教育观有所感悟,并点明要写议论文。注意观点鲜明,论证合理严密。
【立意】
1.环境不同,教育方法不同;
2.立足环境的教育更现实、更客观;
3.填鸭式教育背后也是人性关怀;
4.以快乐教育缓解教育内卷化;
5.“因境施教”是对“因材施教” 的发展。
【素材】
1. 张桂梅老师的做法是符合山区渴望成功的孩子实际情况的。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没有奋斗就没有出路!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学习就是唯一的选项!考学是走出社会底层的,通往社会上层的唯一通道,唯一途径!所以张桂梅老师要求学生拼命学习,拼命刷题,一点都没有错!在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与贫穷落后做斗争就是第一位的。
2. 教育具有普惠性,更要人性化,科学化。我们鼓励学生要尽其所能,能达到什么层次就达到什么层次;能达到什么高度就达到什么高度。但是教育孩子也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看别人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你就逼迫自己的孩子也去考清华北大,那是绝对不科学的。每个孩子的潜质和个性都是不同的,发展状况也是各异的,承认差异,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3. 刘瑜老师这次遭到热议,和当年黄磊一众明星谈育儿经,遭到嘲讽一样:快乐自由和崇尚个性的教育,是需要金钱和资源加持的。我们并非刻意夸大贫富差距和阶层对立,但一定要看见这样的真相:你家境优渥,资源丰厚,才有资格和资本,让你的孩子接受快乐教育和贵
族教育。这样的贵族教育,是令人羡慕的,但并不具有普适性:它属于少数的精英,而不是大部分的底层。穷人家的孩子必须随大流吃苦头,过五关斩六将,挤过独木桥,历经角逐和考验,才能得到奋斗的馈赠,拼搏的喜悦。
2.(2021·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成功卫冕,登上世界之巅,我们关注着,会振臂,会呐喊。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完成,我们关注着,很兴奋,很自豪。
新冠疫情肆虐,全国人民同心抗疫,共克时艰,我们关注着,会痛哭,会感动。
……
我们每天都在关注和认知世界。这些关注和认知,不应该只是瞬间的情感表达,而应该将其中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关注与行动”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世界因我而精彩
世界从来都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名词,她用慈悲的目光抚慰着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生灵;因为她知道自己并不是“实有”性的存在,没有无数的生灵以及无数的生灵所构成的复杂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世界就真的是“虚无”的存在了。我们关注世界、认知世界,正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原来和世界血肉相连,永不可分。
我们是新世纪的新青年,世界的希望就在我们的身上。世界因关注而温暖,因行动而蓬勃向上。我们永远是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不能忘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伟大的五四运动唤醒了沉睡的中国,是一批时代的“新青年”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喊遍神州大地。他们一直密切关注着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这个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他们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他们对这片土
地爱得深沉!当然,仅仅关注自然是不够的,当泪水积蓄成滔天的洪水时,旧的世界必然在巨浪的冲刷中显出光洁的模样。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是百年来五四精神代代相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世界因为他们的奋起抗争而开始巨变,中华大地因为他们的团结振兴才有了新风吹起。
点燃抗日烽火的,也是那样的一批青年,他们不怕牺牲,无畏生死,终把日寇驱逐出华夏神州。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救万千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还是那样的一批青年,他们立场坚定,信念高远,为争取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自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声庄严宣告响起后,我们的世界已经在烈火中获得新生。世界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的关注,更感谢他们的行动,历史会将他们永远铭记!
改革开放43年来,无数有为的青年团结在鲜红的旗帜下,一心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一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奉献着自己的力量、青春和智慧。他们不仅仅是关注者,他们更是伟大的行动者。中国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是他们积极行动的结果。中国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也都是他们努力的成效。
你问我世界有多大,让我来告诉你我们的梦想有多大。我们关注我们的家园,营造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也关注更为广阔的世界,将和平与仁爱洒向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我们不仅关注着当下的世界,更以坚定的脚步向着未来丈量。
世界因我们青年一代的关注而慈悲、温暖,更因为我们青年一代的行动而蓬勃向上,充满盎然的生机。
【详解】
2021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带有较强的思辨性。整个材料选择了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涵盖体育、科技、民生等多个方面。
这些热点事件,构成了我们所认知的事件。对于这些事件,我们有自己的情感表达,有自己的外在行为。这些热点事件,又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精神特质。对于这些事件,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提炼精神,使之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引,通过不懈奋斗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最新篇章。
本题以“关注和行动”为主题进行写作,旨在引导学生紧扣时代脉搏,不仅要关注国家大事,融入这个社会,更要从这些事件中获得真知,汲取力量,树立人生目标,然后努力践行。
审题时,要辩证分析“关注和行动”的关系,对于外部世界,仅仅关注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关注去获得新知,因此,写作的重点应该放到“行动”上。
【立意】
1.“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2.“行胜于言”。
3.我们是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4.在关注中成长,在行动中升华。
5.世界因关注而温暖,因行动而蓬勃向上。
【素材】
1.新时代给了青年一个全新的诠释,“新时代是一个奋斗者的时代”,它使青年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和创造力散发出蓬勃的正能量,并以一种始终不变的使命感不断奋斗,从而成为新时期青年斗争的主旋律。(片段示例)
2.《新青年之歌》:“一个永不言败努力拼搏的人,就是新青年/新青年是一面旗帜/我愿用我的汗来举起它/我愿用我的血来捍卫它/很高兴我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人/我希望能够有更多人/让我们一起举起这面大旗/让它迎风飘扬”(名言素材)
3.1949101,濠江中学老校长杜岚在校园中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1947年杜岚接任濠江中学校长,她始终坚持爱国教育,赢得澳门各界的敬重。她说:我们的希望就在下一代人身上。澳门回归祖国当天,87岁的杜岚放下拐杖亲手升起国旗。后任校长尤端阳继承了杜岚的教育理念,每逢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他从幼稚园开始对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教育,将宪法和基本法纳入学校公民教育的课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时,尤端阳提议澳门的语文教材应该使用内地版本的教材,在他的努力下,濠江中学率先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他将爱国情怀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事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