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阅读鉴赏中的语境构建——以<;肖邦故园》一课为例阅读鉴赏中的语境构建——以
作者/董自展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22111)
摘要:阅读鉴赏中的文本解读,必须构建一定的语境,将文本置于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中。《肖邦故园》的语境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紧扣人物经历,构建“个人体验”语境;探究时代背景,构建“历史文化”语境;深挖创作动机,构建“艺术表现”语境;关注作品影响,构建“社会价值”语境。
关键词:阅读鉴赏语境构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提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阅读鉴赏中的文本解读,必须构建一定的语境,将文本置于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中。
《肖邦故园》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祖国土”专题中的一篇散文,其语境构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紧扣人物经历,构建“个人体验”语境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他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写出了《波兰舞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母亲的影响下,肖邦从小就十分熟悉和喜爱波兰的民间音乐,少年时代便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甚密。其间,肖邦经常去乡间度假,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里。
窗外即景
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是深刻的,会对他的生活、性格、思维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一个艺术家来说,童年的记忆更会转化为日后艺术创
作的素材,成为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旋律和意象。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对于艺术家而言,“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受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肖邦故园》一文对肖邦出生地的自然风景等作了仔细的描绘,对肖邦的音乐创作和音乐作品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其中包含的波兰民族音乐的成分,并从风格上将肖邦故乡的景特征与肖邦的音乐作品进行了相似性比较,从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祖国与故乡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
二、探究时代背景,构建“历史文化”语境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是多灾多难的,也是可歌可泣的。1772年、1793年、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先后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瓜分,但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继续深造。其间,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肖邦的音乐
也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言:“波兰不会亡!”
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茨凯维支在给肖邦的信中曾这样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像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在异国他乡的肖邦,总是用他的音乐来寄托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虽然他在自己的出生地只度过了几个月的时光,但肖邦对它的“眷恋之情”却有增无减,从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到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故园从此存留在他的梦中。(语文教学论文)文章中还特别谈到了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玛祖卡是来自波兰民间的舞蹈,民间舞蹈的优美旋律和动感节奏给了肖邦不竭的音乐灵感;而夜曲所具有的冲淡平和、寂静幽深的特点,正可以用来寄托他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半世坎坷,命运多舛”、“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万种离情,一怀愁绪”,这些词语表达了肖邦的经历和心绪,而“净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则说明了祖国故土与肖邦音乐的关系。
三、深挖创作动机,构建“艺术表现”语境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着深深的敬意,创作了堪称精品的《肖邦故园》。他选择肖邦故居为文章的切入点,
以清新的笔触、亲切平和的语调和深沉炽热的情感,描写了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挚的爱,彰显出肖邦彪炳千秋的文化人格,抒发了作者对肖邦崇敬仰慕的真挚情怀。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采。《肖邦故园》全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文章的景描写十分出众,镜头时而拉远、时而推近,显得优裕自如。那些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仿佛是在为我们演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描画一幅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不仅如此,作者还把对音乐家人生的叙写与自然景的描绘融汇在一起,而这二者又与对波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感情一步步地向上提升。这样,“景语”变成了“情语”,“情语”则又升华为一种精神。
文章语言雅致清新、抒情浪漫。对肖邦故园的历史回顾,用的是一种抒情的笔调——通过遣词造句的精雕细刻,通过人称的转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然后,再加上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比如,在描写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时候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它(小屋)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蓝的海洋里”,“(樱花)宛如在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