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有意义的中国英雄故事_伟⼤的英雄故事
中国⼈杰地灵是⼀个伟⼤的国家在这个伟⼤的国家⾥也有⼀伟⼤以及可爱的⼈这些⼈成为了我们⼼中的英雄。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简单有意义的中国英雄故事,供⼤家参考。
中国英雄故事1
左宗棠外御强虏
晚清时期,西⽅列强环伺,国家内忧外患,有⼀⼈却毫⽆畏惧,迎难⽽上,领兵收复了中国近六分之⼀的疆⼟,成为那段灰暗历史中的⼀抹亮⾊。这个⼈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湖南湘陰⼈,晚清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左宗棠⽣性聪颖,对历史、地理、军事、经济、⽔利等许多⽅⾯都兴趣浓厚,喜欢结交有经世致⽤学问的学者。
1832年,左宗棠参加在省城长沙举⾏的乡试,因“搜遗”中第。但在随后的六年中,左宗棠三次参加会试,均没有考中进⼠。但他很快释然:“读书就应当追求经世致⽤,考取功名只不过是让⾃⼰获取⾼官厚禄罢了!”
于是,左宗棠放弃考试,潜⼼研究经世致⽤的学问。起初,他虽没做官,但他渊博的才学却为朝野内许多⼈所熟知。有⼀次,林则徐途经长沙,点名要见在家隐居读书的左宗棠。
左宗棠很早就听说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对这位⼼忧国家、民族的英雄有⼀种发⾃肺腑的敬仰。他们⼀见如故,彻夜长谈,从经世治国到⾏军打仗,从平定内乱到外御强虏,⽆所不聊。
林则徐对左宗棠⼗分欣赏,于是将⾃⼰整理的新疆地图交给左宗棠,低沉地说:“我已经⽼了,空有⼀腔抵御沙俄的志向,却时⽇不多。多年来,我留⼼⼈才,希望有⼈能完成我的志向。现在发现能够完成我志向的也只有你⼀⼈了。”临⾛时,林则徐意味深长地对左宗棠说:“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左宗棠深深感受到林则徐那份殷切期望。于是他投笔从戎,从参谋做起,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展现。因战功卓著,五⼗⼀岁时左宗棠已升任闽浙总督。
19世纪六七⼗年代,新疆多地发⽣叛乱,匪⾸各⾃称王,宣布独⽴,俄国乘机占领了伊犁。⼀时间⼀百六⼗万平⽅千⽶的新疆脱离清廷掌控,⼤⽚国⼟岌岌可危。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惊。可李鸿章却对慈禧太后说:“新疆⼟地贫瘠,茫茫沙漠,⼈烟稀少,伊犁落在俄国⼈⼿⾥,不值得花⼤笔开⽀去收复。”李鸿章权倾朝野,⽽且朝堂上多数官员贪图安逸,不愿打仗,许多⼈⽴刻附和。
左宗棠断然反驳说:“天⼭南北物产丰富,矿藏储量巨⼤,怎么可以拱⼿让给他⼈呢?”左宗棠⼜从战略上
英雄事迹的故事
分析说,“我⼤清定都北京,有蒙古保卫北⽅,所以⼏百年来才没有受外族侵扰。蒙古与新疆相邻,因此保卫新疆就是保卫蒙古,保卫蒙古也就是保卫京城。况且现在与以前不同,俄国⼈正⼤肆开拓疆⼟,⽽俄国⼜与我国北⽅相连,仅仅有蒙古从中段隔开,会很容易威胁到京城的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准备好对策!”
慈禧太后听了左宗棠的恳切⾔辞和理性分析,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于1875年任命他为钦差⼤⾂,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从地⽅军队抽调⼠兵,组建了⼀⽀六万⼈的军队,指挥练兵。那时清政府军队的作战能⼒⼗分低下,军官荒婬⽆度。左宗棠见⼠⽓不振,⾸先将那些不思进取的军官全部撤换。他对将⼠们说:“我⼤清强盛数百年,疆⼟⼴袤,四⾯⼋⽅的⼈都来朝见。⽽现在国家烽烟四起,列强欺辱,各国都在我们的⼟地上横⾏霸道,欺压百姓。现在,朝廷将收复新疆的希望寄托在我们⾝上,那我们就必须拿出男⼉的⾎性。”说着他抽出马⼑刺向天空,对天盟誓,“不收复新疆誓不还朝!”将⼠们见左宗棠⼀头银发却壮志凌云,顿时⼤受感染,齐声喊道:“收复新疆,收复新疆!”
经过⼀年的精⼼准备,左宗棠向新疆进发。由于他练兵有素,⽤兵如神,短短两年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后,左宗棠挥兵进攻伊犁。当时的他已经六⼗⼋岁⾼龄,却抱着⼀往⽆回的⽓势,命左右将⼠抬棺出征,誓要与沙俄决⼀死战。但终因南⽅沿海战事紧急,他被召回京城。虽然左宗棠⼈
不在新疆了,可他誓死要收回伊犁的壮举却震慑了沙俄,也⿎舞了国⼈。在与沙俄的谈判中,清政府终将伊犁收回,在晚清历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笔。
1885年,正在督办福建军务的左宗棠“出师未捷⾝先死”,不幸因病去世,享年七⼗三岁。他呕⼼沥⾎,⼤半⽣都在与外敌抗争,少有败绩,使得西⽅列强听到他的名字就丧胆;他收复了新疆,于国家、于民族来说,功绩千秋。
中国英雄故事2
⼥性运动先驱向警予
鸦⽚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敲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门,中华民族开始遭受外国列强的疯狂掠夺和宰割。内有封建王朝的腐败统治,外遭帝国主义趁⽕打劫,中国处于内外交困、风⾬飘摇的风⼝浪尖上。⾯对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国⼟的⽇渐沦丧,越来越多的热⾎青年奋起反抗,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由⽽前仆后继,英勇奋⽃,流⾎牺牲。向警予就是
其中的杰出代表。
向警予出⾝于湖南湘西的⼀个商⼈家庭,⽗亲思想开明;⼤哥曾留学⽇本,思想进步、新潮,是当时湘西同盟会的负责⼈,也是向警予⾛上⾰命道路的启蒙⽼师。1903年,向警予进⼊到⼤哥开办的⼩学读书,
成为当时全县第⼀个⼊学的⼥学⽣。
有⼀天,向警予的⼤哥拿着陈天华的《猛回头》回到家。这是当时风靡全国的⼀本书,兄弟妹们争先恐后地读起来。等到了向警予的⼿⾥,她就躲进房间⾥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书中“兴学堂,教育普及”“⽴演说,思想遍扬”“兴⼥学,培植根
本”“禁缠⾜,敬俗娇匡”等救国主张,让年轻的向警予热⾎沸腾,拳拳报国之情油然⽽⽣。这也坚定了向警予投⾝到教育救国事业中去的决⼼。
1911年,孙中⼭领导的⾟亥⾰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国的政治、社会发⽣着剧烈的变化,学⽣运动风起云涌,⼀轮⼜⼀轮倡导⼥性解放的热潮在全国各地掀起。作为⾟亥⾰命的阵地之⼀,长沙⾃然也被席卷其中。向警予在这时来到长沙,先后就读于湖南省⽴第⼀⼥⼦师范学校和周南⼥校。
这段时间,她接受了西⽅进步思想⽂化的熏陶和洗礼,也接触到了⼤批的⾰命志⼠,眼界更加开阔。她利⽤⼀切机会努⼒学习,不断提⾼⾃⼰的知识⽔平,但也从不忘关⼼国家⼤事。当丧权辱国的“⼆⼗⼀条”签订的消息传来,向警予和同学们愤慨不已,他们⼀起⾛上街头,组织宣传队,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声疾呼,以唤起同胞的救国情怀。
从周南⼥校毕业之后,向警予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回到了家乡,她要把⾃⼰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思想传播给家乡那些渴望学习的孩⼦们,特别是⼥孩⼦。于是,她决定创办男⼥合校的新式学堂——溆浦⼥校。
从此,乡亲们经常能够看到向警予忙碌的⾝影。她挨家挨户地做思想⼯作,尤其是到有⼥孩的家庭,苦⼝婆⼼地劝导⽗母们让⼥孩接受教育。
没有校舍,她就四处奔⾛筹款,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得到了当地进步⼈⼠的⽀持,把学堂设在了县城西街的⽂昌阁。
没有教员,她就登门拜访当地的进步青年,动员他们⼀起教育救国。同时,她给⾃⼰在长沙的同学写信,邀请他们参加到⾃⼰的事业中来。很快,⼀⼤批进步⼈⼠会聚到了湘西溆浦这个⼩县城。
学校成⽴后,向警予担任校长。在她的带领下,传播新思想和新风尚,呼吁废除妇⼥缠⾜的陋习,提倡男⼥平等,他们勇敢地向束缚了妇⼥⼏千年的封建势⼒发起挑战。学校规模不断扩⼤,培养了不少的⼈才。
1919年,向警予远渡重洋到法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以顽强的毅⼒刻苦学习法⽂,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泛地接触法国⼯⼈阶级,进⼀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回国后不久,向警予光荣地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她号召⼴⼤⼥性团结起来,为解放⾃⾝投⼊到⾰命运动中去,并发动组建了“妇⼥解放协会”,培养了⼤批的妇⼥⼲部,成为当时⾰命⽃争的⼀⽀⽣⼒军,有⼒地推动了⾰命的发展。
1928年3⽉,向警予在法租界被捕。⾯对敌⼈,她⼤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风亮节。
中国英雄故事3
抗⽇英雄马本斋
提起马本斋的名字,⼤家的脑海⾥⽴马浮出“百战百胜的回民⽀队”司令员的英雄形象——著名的回民⽀队的领导⼈、中华民族的抗⽇英雄。
马本斋出⾝于贫苦农家,⼗⼀岁时,母亲想尽办法送他去读私塾。但家⾥条件实在窘迫,仅仅读了两年他就辍学了。辍学后,年幼的马本斋就随⽗亲四处活⼲。他给⼈放过马,做过学徒,打过零⼯。俗话说,“穷⼈的孩⼦早当家”,虽年仅⼗三岁,他却靠⾟勤的劳动养活了⾃⼰。
听说东北活计多,⼗七岁的马本斋就随⽗亲来到东北。正好东北军要招⼈,马本斋就报名参军了。在部队⾥他很快脱颖⽽出,成为班长。
三年后,马本斋被选⼊东北讲武堂深造。在这⾥,他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知识,完成了从⼠兵到军官、从执⾏者到指挥者的完美蜕变;也是在这⾥,他了解了中国的屈辱历史,也意识到⼀个中国⼈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
毕业后,马本斋参加了直奉战争,他将军事知识⽤于实战,赢得⼀个⼜⼀个胜利,⼀路从排长升任东北军独⽴⼆⼗⼀师第四团团长。
1931年,马本斋见⽇本⼈不费⼀槍⼀炮便占领了⼤⽚国⼟,⽽当时的国民政府却奉⾏不抵抗政策,⼼灰意冷的他离开了东北军,回乡务农。
抗⽇战争全⾯爆发后,战⽕很快烧到了马本斋的家乡。对于⽇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罪⾏,马本斋愤慨不已。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危机感,组建回民义勇队,与⽇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争。
他们没有槍炮,就⾃制⽕铳、长⽭、⼤⼑,收缴敌⼈的槍炮,在⽃争中不断壮⼤⾃⼰。不久,马本斋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回民义勇队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同年,马本斋光荣地加⼊了中国共产党,后任冀中军区回民⽀队司令员。
1942年5⽉,麦⼦快要收割了。⽇本侵略者趁机集结五万军队,发动对冀中平原的⼤扫荡。⽇军每到⼀处,就把当地围得像铁桶⼀样,拉⽹式清洗,奉⾏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要让抗⽇军民⽆粮可吃,⽆处可躲,⽆⼈可⽤。
冀中军区⼋路军主⼒损失严重,马本斋奉命策应主⼒突围。他站在地图前反复研究,最后把⽬光落在了津浦铁路上:对,扼住⽇军的咽喉——津浦铁路,围魏救赵!津浦铁路是⽇军物资保障的关键,如果津浦线遭到破坏,⽇军必然会全⼒保护。
马本斋⽴即命令队伍集结,隐蔽⾏军,绕开敌军主⼒,全速赶到了津浦铁路沧州段。他们拔除了多个沿线据点,拆除铁轨,炸掉车站,毁坏铁路设施。⼏天下来,让⽇军的铁路运输彻底瘫痪,物资供应困难。
这样⼀来,⽇军被彻底激怒了,回调了⼋百辆汽车、⼤批兵⼒围剿回民⽀队。马本斋⼀看,知道已经达到⽬的,果断命令⼤家撤退。
但⽇军机械化部队⾏动快速,已对回民⽀队形成了合围。敌我⼒量悬殊,情况万分危急。马本斋临危不乱,考虑到队伍合在⼀起⽬标太⼤,不利于突围,他⽴刻命令部队化整为零,隐藏在村庄、⼭林⾥,寻机会从敌⼈包围圈的缝隙⾥突围。
⽇军搜索了⼏天,遭遇了部分回民⽀队⼠兵的反击,但就是不见回民⽀队的主⼒队伍,⼗分纳闷。此时,马本斋已经同⼤部队潜进了密林⾥,安然逃脱。
⽇军见奈何不了回民⽀队,就抓住了马本斋的母亲,让她对⼉⼦进⾏劝降。然⽽,这位⽣于贫困农村的农妇,⼤义凛然,断然拒绝了⽇军的要求,绝⾷⽽死。
马本斋听到噩耗,痛哭失声。国仇之下再添家恨,他下定决⼼:“⼉定继承母志,与⽇本⼈⾎战到底!”从此,马本斋怀着对敌⼈的愤恨和对母亲的承诺,时刻不忘抗⽇,与⽇军进⾏了⼤⼤⼩⼩⼏百次战⽃,给⽇军以沉重打击。
1944年2⽉7⽇,马本斋在赶赴延安的途中,因毒疮病发,⾼烧不退,病逝于⼭东省莘县,终年四⼗⼆岁。
马本斋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民族解放,献出了⾃⼰的⼀切。他不屈不挠、⼤义凛然的⾰命英雄⽓概,以及他的远⼤志向、爱国爱民的伟⼤精神永远激发和⿎励我们向前。
中国英雄故事4
抗⽇民族功⾂杨虎城
⼀个⼀⼼抗⽇的将军,却始终不能征战在抗⽇战场上,这是他的悲哀;⼀个未上过抗⽇战场的将军,却促成了全中国联合抗⽇的形势,这是中国的幸运。这个⼈正是杨虎城。他虽然不能横⼑战沙场,但却谨守着⼀颗忧国、爱国之⼼。
这种忧国、爱国之⼼,在杨虎城很⼩的时候就有了。虽然家境贫寒,仅上过两年私塾,但当时正值晚清末年,国家动荡不安,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这种种压在⽼百姓⾝上的苦难,使得杨虎城很⼩就懂事了。
他痛恨腐败⽆能的清政府,希望寻到⼀条光明的道路,使⽼百姓脱离⽔⽣⽕热的⽣活。于是,杨虎城开始联系贫苦百姓,发动民众,反抗清政府的暴政。1911年,⾟亥⾰命爆发,点燃了杨虎城积蓄已久的热情,他积极投⾝于反抗清政府的全民⾰命热潮中。
1924年,杨虎城加⼊国民党,坚决拥护孙中⼭的“联俄、联共、扶助农⼯”三⼤政策的三民主义,并在⾃⼰领导的部队中⼤量任⽤共产党⼈。
“九⼀⼋”事变后,⽇本发动了对东北三省的侵略。蒋介⽯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对⽇本的侵华⾏为奉⾏不抵抗政策。短短⼏年时间,东北三省便全部被⽇本蚕⾷。杨虎城对此深感痛⼼,他多次请缨抗⽇。⽽蒋介⽯不顾国家民族的危难,仍要求他在陕北“剿共”。杨虎城担⼼国家的前途,多次进⾔蒋介⽯,应团结⼀切⼒量抵抗⽇本侵略者。蒋介⽯不但没有采纳,反⽽对杨虎城⼼⽣猜忌。
杨虎城并没有退却,他积极响应共产党提出的抗⽇民族统⼀战线,并主动率领⼗七路军与东北军张学良消除隔阂,在陕西西北形成了红军、东北军、国民党⼗七路军和平共存的局⾯。
1936年12⽉,蒋介⽯见陕西“剿共”不⼒,亲⾃赶到西安,住在临潼的华清池,督促东北军及⼗七路军“剿共”。杨虎城与张学良便借机再次劝说蒋介⽯,要求停⽌内战,联合共产党抗⽇。蒋介⽯仍固执⼰见。杨、张⼆⼈对蒋介⽯⼗分失望,于是决定“兵谏”。
12⽉11⽇晚,张学良连夜率领东北军⼗⼀名将领赶到杨虎城处,⼀把握住杨虎城的⼿说:“准备好了吗?”杨虎城肯定地回答:“都准备好了,就等你⼀起⾏动。”
他们再次商讨了⾏动细节,因东北军卫队⼀营在华清池外围警卫,便决定由⼀营执⾏这次捉拿蒋介⽯的⾏动。
12⽇凌晨,东北军卫队⼀营包围华清池,刚到门⼝便与蒋介⽯的近⾝卫队发⽣激战。⼀时间,⼦弹在⿊暗中划出⼀道道
⽕红的流光,双⽅不断有⼈倒下。东北军卫队很快便将蒋介⽯的⼏⼗名卫⼠击溃。
等他们冲到蒋介⽯的住所时,发现蒋介⽯已经逃跑。仔细检查,发现蒋介⽯的⾐帽、假⽛等仍然留在桌上,被⼦也还是热的,汽车也没开⾛。杨、张⼆⼈判断蒋介⽯肯定没有逃远。
于是,杨虎城紧急调集⼗七路军到华清池外围的骊⼭展开搜查,同时由东北军卫队在蒋介⽯住所周围搜查。最终,他们在⼀个⼭洞内成功擒住蒋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称双⼗⼆事变。
西安事变后,张、杨⽴刻电告全国,发布《⼋项救国主张》,并同蒋介⽯展开周旋,要他同意停⽌内战、共同抗⽇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加之民众⽇益⾼涨的抗⽇救国情绪,蒋介⽯迫于形势,同意与中国共产党签署停⽌内战、共同抗⽇、改组国民党等六项协议。⾄此,抗⽇民族统⼀战线正式建
⽴。⽽国民党在抗⽇的正⾯战场上,与⽇军展开了⽣死搏⽃,延缓了⽇军侵略的脚步。
可以说,杨虎城对于中国的抗⽇战争是有功的。没有他和张学良发起的西安事变,就没有国共两党的抗⽇民族统⼀战线。可是,也因为这件事,蒋介⽯对杨虎城怀恨在⼼,对他进⾏了多年的迫害,直⾄将其杀害。但是杨虎城并不后悔,因为他是⼀个胸怀天下、⼼系国家命运、舍却⼩我的真正勇⼠。
中国英雄故事5
董存瑞舍⾝炸碉堡
在河北省隆化县,有⼀所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中学——存瑞中学。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命迎来隆化解放的英雄——董存瑞。
董存瑞,河北怀来⼈,从⼩就机智过⼈,13岁时就成功掩护共产党员躲过⽇军的追捕。抗⽇战争结束后,他⼊伍成为⼀名光荣的中国⼈民解放军战⼠。
⾃此,董存瑞严格要求⾃⼰,处处争先,苦练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榴弹投不远,他就⽐别⼈多花⼯夫:当别⼈还在酣睡,他就早早起床开始练习;晚上别⼈都睡了,他还在练兵场上挥汗如⾬。胳膊肿了,他咬咬⽛挺过去;⼿起泡了,他也不吭⼀声。终于,董存瑞成为全连的投弹能⼿,在⼀次⽐赛中还获得了全团投弹第⼀名。
就这样,董存瑞在中国⼈民解放军这个⼤熔炉⾥,在⼀次次的槍林弹⾬的考验和⾰命传统的熏陶下成长起来。两年间,他共⽴⼤功三次、⼩功四次,荣获三枚“勇敢奖章”和⼀枚“⽑泽东勋章”。
1947年3⽉,董存瑞光荣地加⼊了中国共产党。⼊党后,他更加严格要求⾃⼰,努⼒地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了练出过硬⼯夫,他想出很多新奇的招数。他⾃⼰做了个沙盘模型,模拟战场的场景,让⼤家集思⼴益,出谋划策,拟定⼀个完整的攻坚⽅案。董存瑞的这个⽅法得到了师⾸长的⾼度称赞,并推⼴到全军,组织⼤家观摩学习,有⼒地推动了⼤练兵运动。
1948年5⽉25⽇,中国⼈民解放军发起了解放隆化城的战⽃。隆化是国民党在承德的屏障,他们在这⾥布防了重兵,并构筑了坚固的防御⼯事,加上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凌晨,阵地上⼀⽚寂静,董存瑞和他的战友们彻夜未眠,⾼度警觉。他们知道,将会有⼀场⼤战。突然,三颗红⾊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便传来了震⽿欲聋的炮声。解放军强⼤的炮⽕向苔⼭上的敌⼈阵地扫去。⼀时间,硝烟滚滚,战⽕弥漫。苔⼭主峰上的砖塔,很快就在解放军的炮⽕下轰然倒塌。紧接着,敌⼈的碉堡在接⼆连三的炮⽕攻击下哑然失声。董存瑞和战友们仿佛看到胜利的红旗已经插上了苔⼭顶峰。他们⼀个个都摩拳擦掌,热⾎沸腾,等待着总攻命令的下达。
早晨5时25分,总攻开始,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任务。他们迅速出击,成功爆破了敌⼈的炮楼和碉堡,出⾊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事的任务。下午3点30分,第⼆次总攻开始。眼看胜利在望,
突然,⼀阵密集的弹⾬迎⾯扫射⽽来,冲到⼀半的战⼠被压回到⼀个⼟坡下⾯。原来,敌军已经在学校内的⼀座桥上修筑起了暗堡。此时,六架机槍射出六条⽕⾆,犹如毒龙喷射出的⽕焰,挡住了解放军胜利的脚步。
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告奋勇,向连长请战。情况紧急,连长当即批准,并嘱咐董存瑞:“好,你去吧,注意隐蔽!”董存瑞⽬光坚定,点了点头:“请连长放⼼,我保证完成任务!”说完,他挟着包就冲了出去。
在战友的掩护下,董存瑞⼀会⼉匍匐前进,⼀会⼉就地⼀滚,巧妙地躲过了敌⼈的⼦弹,然后⼀阵快跑跳进河沟⾥。前⾯就是敌⼈的⽕⼒死⾓,他抱着包冲到桥下。桥离地⾯有⼀⼈多⾼,两边是砖⽯砌就的。董存瑞把包往贴近桥⾝的地⽅放了两次,都掉了下来。怎么办呢?如果将包放到河床上,根本不能炸毁碉堡。
正当董存瑞思忖未果的时候,总攻的时间到了,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战友们都向暗堡冲了上来。眼看着战友们纷纷倒下,董存瑞焦急万分。突然,他举起包,紧紧顶住桥底,拉开导⽕索,⽬光⾥充满了坚定。
随着天崩地裂般的⼀声巨响,暗堡被炸得粉碎。⼤批后续部队踏着英雄的⾎迹冲进隆化中学,红旗最终飘扬在隆化城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