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雄⼈物故事集锦_中国英雄⼈物事迹故事简短
英雄的、⼈民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对祖国最深厚、最崇⾼、最神圣的情感,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动⼒,也是不可缺少的。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中国英雄⼈物故事集锦,供⼤家参考。
更多中国英雄故事相关内容推荐(点击进⼊↓↓↓)
英雄⼈物故事1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1624—1662),字⼤⽊,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勇猛有为”,11岁时他以⼀篇《⼩⼦当洒扫应对进退》阐述了⾃⼰对于⼈⽣和战争的看法,得到了⽼师的赞扬。
1644年,明朝崇祯皇帝在煤⼭上吊,清军⼊关,占据北京,明朝遗⾂退居南⽅,⾃⽴朝廷,与清廷对抗。隆武皇帝朱⾀键在福州称帝后,封郑成功之⽗郑芝龙为建安伯。郑芝龙带着当时21岁的郑成功去谢恩。在会⾯中,隆武皇帝问起该如何救国,郑成功⽤南宋英雄岳飞的话说:“⽂⾂不爱钱,武⾂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隆武皇帝很欣赏郑成功,赐他明朝国姓“朱”,这就是台湾百姓称他为“国姓爷”的原因。
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隆武皇帝遇害,清朝⼤学⼠洪承畴奉命招抚南明遗⾂。郑芝龙认为明朝⽓数已尽,
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北上投降清廷。清军在这个时候劫掠郑家,其母因为不愿受辱切腹⾃尽,郑成功背负着国仇家恨,于1647年在⼩⾦门起兵,独⾃抗击清政府。1649年,南明永历皇帝封他为延平郡王。1651—1652年,他在闽南⼩盈岭、海澄等地取得三次重⼤胜利,歼灭了清军在福建的的主⼒部队。之后清军多次南下攻打福建等地,郑成功利⽤北⽅⼠兵不善海战的弱点,将其⼀⼀打退或歼灭。清廷⽆奈,多次让郑成功的⽗亲写信对其劝降,并曾下诏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通书信被清廷知晓,清廷以通敌罪将郑芝龙发配宁古塔,后⼜将其谋害。
1661年,郑⽒降将黄梧向清廷提出了⼀系列建议,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来源,郑成功⾯临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些岛屿基地,转⽽进攻被荷兰殖民的台湾。郑成功亲率⼠兵数万⼈,战船数百艘,⾃厦门出发,出其不意地在台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攻下⾚嵌城,⼜对台湾城长期围困,经过⼋个⽉的苦战,于1662年2⽉打败荷兰⼈,迫使荷兰侵略者撤离台湾岛。此役结束了荷兰⼈在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宝岛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致⼒于发展台湾的经济,改善⼈民的⽣活⽔平。由于当时热带地⽅卫⽣条件有限,郑成功不幸感染了瘟疫,于1662年6⽉英年早逝,享年38岁。康熙帝为他写挽联道:“四镇多贰⼼,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隅抗志,⽅知海外有孤忠。”借此肯定了他的爱国之⼼和不屈的民族⽓节。
1684年,台湾正式纳⼊清朝版图,清设台湾府,⾪属福建省。台湾始终是与中国⼤陆⾻⾁相连,不可分离的。
英雄⼈物故事2
英雄事迹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
,从它第⼀天被⼈类发现开始,就注定会成为厉害的屠戮⼈类的武器。清朝中后期,英国为了逆转和我国的贸易逆差,采取了向我国出⼝鸦⽚的战略,很多清军⼠兵因为吸⾷鸦⽚丧失战⽃⼒,被⼈戏称“双槍⼠兵”。曾经缔造过“康乾盛世”的⼤清帝国开始由盛转衰。林则徐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开始与鸦⽚进⾏⼀场壮烈的战⽃。
林则徐(1785—1850)出⾝于⼀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家庭。⽗亲是个教书先⽣,但是私塾微薄的收⼊⽆法维持⽣活,于是,母亲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窘困。在那个科举主宰命运的年代,林则徐的⽗母也希望⼉⼦能够在仕宦之途上飞黄腾达。林则徐继承了⽗亲的优点,⽣性聪颖,四岁的时候⽗亲就抱着他,⼝述四书五经。在⽗亲的精⼼培育下,他较早地接触到儒家经典。14岁那年,林则徐考中秀才,到福建著名的鳌峰学院念书,在⽗亲和亲友的影响之下,开始注意经世致⽤之学。林则徐学习刻苦,20岁便中了举⼈。在⽗亲的谆谆教诲之下,林则徐在学业上取得了惊⼈的成绩,但是由于家庭实在窘迫,他不得不中断学业,⾛上⽗亲的⽼路,外出当⽼师。
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开始⾛⼊官场,也算是完成了⽗母的⼼愿——做官。林则徐⽴志做⼀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他当时认为漕运和粮⾷种植是兴国的两⼤要务,于是在京师为官七年期间,⼴泛搜集了元、明以来的⽔利⽂献,努⼒研究和解决清朝的漕粮问题。1820年,林则徐出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选拔⼈才,兴修⽔利,颇有作为,但是当时官场的⿊暗让他感到阻⼒重重,终于在次年7⽉借⽗病辞职。
1822年,林则徐复出后因为整顿盐政取得成效⽽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从此平步青云。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深得民⼼。1824年,林则徐的⽗母双双去世,他再次回家守制。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总督。他⾯对湖北境内的洪灾,采取了有效措施,对保障百姓⽣命财产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先正⼰”的他兢兢业业,成为当时官场中最能⼲、最公正⽆私、最受众爱戴的好官。
从1836年开始,鸦⽚问题逐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有⼈提议准许鸦⽚⾛私合法化,有⼈提出禁烟,严格制裁吸⾷者。林则徐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还没等道光皇帝批⽰,他就开始在湖⼴地区厉⾏禁烟,收缴烟⼟和烟具,并命⼈配制“断瘾药丸”,供⼈戒烟,成效卓著。林则徐再次上书道光帝,强调了禁烟的重要性。举棋不定的道光帝终于认识到禁烟的重
要性和迫切性,接受了他的禁烟主张。1838年12⽉,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赴⼴东查办禁烟。
1839年3⽉,林则徐到⼴州,与邓廷桢等传讯⼗三⾏洋商,命令外国鸦⽚贩⼦限期缴烟,并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但外商不肯。经过坚决的⽃争,林则徐终于挫败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贩⼦,收缴全部鸦⽚近两万箱,约118万千克。6⽉3⽇,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公开销毁,并带领⼤⼩官员亲⾃监督。他命令⼿下将鸦⽚放⼊挖好的两个⼤池⼦⾥,然后在池中放⼊卤⽔,将鸦⽚浸泡半⽇后,再加⼊⽣⽯灰,⽔遇⽣⽯灰沸腾,就这样把鸦⽚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全部销毁。这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1839年是我国禁烟史上最重要的⼀年,也是林则徐⼀⽣之中最辉煌的时候。
在查办禁烟期间,林则徐在⾃⼰的府衙门⼝写下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壁⽴千仞⽆欲则刚”这副著名的对联。上联谆谆告诫⾃⼰,要⼴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那样刚正不阿,挺⽴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钦敬,为后⼈之鉴。
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取得了全⾯胜利,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不会向侵略者屈服的决⼼,是⼈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和不屈意志。⽽林则徐作为这⼀事件的组织者,成为中华民族当之⽆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主张抗击英国侵略,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他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第⼀位,始终坚持着⾃⼰的信念。他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精神受到了全中国⼈民的敬仰。他在西安写下的名句“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他光辉⼈格的⽣动写照。
英雄⼈物故事3
陈天华敲响警世钟
陈天华(1875—1905),湖南新化⼈,母亲在他很⼩的时候去世,⽗亲是私塾⽼师。陈天华是个好学的孩⼦,⾃幼就在⽗亲的教授下识字读书。可是因为家境贫寒,他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边帮⽗亲做点⼩⽣意,⼀边读书。他常常向⼈借阅史籍,尤其喜欢读传记⼩说。
1895年,陈天华随⽗迁居县城,仍然以提篮叫卖为⽣,后得到亲友的资助,进⼊资江书院读书,学习刻苦,博览⼆⼗四史。1900年,他考⼊了湖南著名的岳麓书院,成绩名列前茅。这个时候,有⼀位名⼠看上了他的才华,想把⾃⼰的⼥⼉嫁给他,他婉⾔谢绝,说:“国不安,吾不娶。”1903年初,他进⼊省城师范馆念书,不久获得官费去⽇本留学。当时沙俄企图侵占东北三省,由此引发拒俄运动。当时祖国遭列强蹂躏,主权沦丧,清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抵抗。陈天华割破⼿指,以⾎写书以警⽰湖南各学堂。湖南巡抚深受感动,亲临各学堂宣读,使得湖南的抗俄运动⼠⽓更加⾼涨。陈天华在⽇本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
1903年,陈天华写下著名的《猛回头》和《警世钟》⼆书。在书中,他⼤声疾呼“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呼“万众直前,杀那洋⿁⼦”“推翻‘洋⼈的朝廷’”“建⽴民主共和国”。他以⾎泪之声,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政府卖国的种种罪⾏,两书当时风⾏于世,造
成了巨⼤影响。1904年,他回到长沙,参加组织华兴会,与黄兴等密谋准备在长沙起义。但是此事遭到泄密致使起义失败,他被迫流亡⽇本。1905年7⽉,孙中⼭到达⽇本,陈天华与他⾯谈。孙中⼭主张联合各⾰命团体,组织中国同盟会,陈天华积极赞成。8⽉,中国同盟会成⽴,他出任秘书,并负责参与起草会章。
1905年11⽉,⽇本政府颁布了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的《清国留学⽣取缔规则》。规则⼀颁布,就引起了⼴⼤留⽇学⽣的抗议,但是在如何具体应对这场⽃争的⽅式上,留学⽣中出现了分歧:以秋瑾和宋教仁为代表的⼀派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以汪兆铭和胡汉民为代表的⼀派则主张忍辱负重继续在⽇本求学。两派发⽣了激烈争吵,甚⾄到了⽔⽕不容的地步,以致最后留⽇学⽣总会⼲事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当时的⽇本报纸对这种情况持幸灾乐祸的态度,它们描述中国留学⽣是“乌合之众”,《朝⽇新闻》⼲脆侮辱留学⽣是“放纵卑劣”的⼀。
陈天华看到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看到了中国⼈民在列强的蹂躏之下已经变得⿇⽊不仁,他意识到我们的族⼈有着缺陷和陋习,在⾰命的道路上,⼤家⽆法团结在同⼀阵线。为了激励国内同胞,为了唤醒中国⼈沉睡的⼼,1905年12⽉7⽇夜,他写下了万余字的绝命书,于第⼆天早晨,怀着救国救民之⼼,在羞愤中于⽇本的横滨海湾投海⾃杀,时年30岁。
陈天华年纪轻轻就放弃了⾃⼰宝贵的⽣命,有⼈说他不该如此,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能更好地实现⾃
⼰的梦想,就应该保护好⾃⼰的⽣命。但陈天华并不是因为绝望⽽死,他是想以⽣命来告诉⼈们,救国不是⼀句放在嘴边的⼝号,⽽是要付出实际⾏动的。陈天华觉得,要想尽⼀切的⽅法,包括付出⾃⼰的⽣命,来拯救已经陷⼊⿊暗之中的中国以及中国⼈民。他⽤⾃⼰的⾝体,铸成了⼀座“警世钟”,想借轰鸣的钟声敲醒沉睡的中国⼈,告诉那些⼏千年来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国民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活着更加重要的东西。
⾰命的脚步不会停下,⾰命的意志百炼成钢。陈天华以死报国,⽅式也许过激,但是他忠贞爱国的精神像是炙热的⽕焰,在我们⼼中熊熊燃烧,⾰命者前赴后继,中国的未来必定为光明所照耀!
英雄⼈物故事4
为共和⾰命牺牲第⼀⼈陆皓东
陆皓东是被孙中⼭称誉的“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命⽽牺牲第⼀⼈”。
清末之际,陆皓东和孙中⼭组建了兴中会。在他们的努⼒下,中华民族终于废除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让中国⾛上民主共和的道路。但陆皓东却没能⾛完改写历史的⾰命道路,他为了掩护⾰命同志,去机关拿遗忘的同志名册,被前来搜捕⾰命党⼈的封建势⼒抓捕,英勇就义了。
陆皓东出⾝于商⼈之家,从⼩就和同乡的孙中⼭认识。正是由于他和孙中⼭共同的真挚诚恳,愤世嫉俗,
两⼈⾛得很近,情同⼿⾜。1883年,孙⼩⼭从美国檀⾹⼭回国,陆皓东便从孙中⼭那⾥接触到了外国先进的科学⽂化知识和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在乡⾥,陆皓东很⽀持孙中⼭搞政治改⾰宣传,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和不良的社会风⽓,并与孙中⼭合伙,将⼈们迷信的村庙北极殿的神像砸毁。这遭到了乡⾥地主豪绅的反对和驱逐,于是孙中⼭被迫去了⾹港,陆皓东去了上海学习。
陆皓东和孙中⼭远⼤的政治理想不但没有因为之前的遭遇⽽放弃,反⽽越来越坚定。⼩打⼩闹是不⾏的,于是他们决定,要有计划地⾏事。1893年,孙中⼭如召集陆皓东、尤列、郑⼠良、程奎光、魏友琴等⼈在⼴州⼴雅书局的南园抗风轩开会,筹划创设⾰命组织兴中会,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
1894年,孙中⼭和陆皓东想依靠统治者来改⾰,于是两⼈来到天津,上书直⾪总督兼北洋⼤⾂李鸿章。上书的内容是建议中国学习西⽅,改⾰政治、经济、教育等⽅⾯的制度,谋求国家⾛上富强的道路。在那个闭关锁国的时代,他们的先进思想并未被统治者采纳,李鸿章对于他们的上书不予理睬。⽽清政府当时正在筹备慈禧太后的60⼤寿,这使孙中⼭和陆皓东⼤为愤怒,不再有依靠清政府改⾰的想法。
上书失败后,孙中⼭转赴美国檀⾹⼭,⽽陆皓东留在国内,他们分别为以后的⾰命⼯作作着准备。
1895年1⽉,孙中⼭回到⾹港,陆皓东与其他⾰命志⼠前往⾹港与孙中⼭会合。这是⼀个绝好的时机,因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战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激起了民愤,趁着这有利的时机,势必可以掀起
⼀场浩浩荡荡的⾰命起义。陆皓东提出了⼀条“为了团结同志,号召天下起⽽响应,⼀定要打出⾰命派⾃⼰的旗帜,以⽰与清朝决裂”的建议,并受孙中⼭委托,通宵达旦地设计出了青天⽩⽇旗(即后来的国民党党旗),并成为发动⼴州以义的标志。
⼀切都在计划中,可等到起义时出现了意外情况,两⼴总督接到密探的报告和叛徒的告密,进⾏了镇压⾰命起义义⼠的⾏动,四外搜捕⾰命党⼈。
陆皓东得知搜捕⾰命党⼈的消息后,便安排同志们前往安全的地⽅。可就在转移的途中,陆皓东忽然想起机关⾥的党员名册忘了带⾛,便决定⼀个⼈回去处理。陆皓东⾯对同志们的劝阻,说:“党员名册最重要,若被搜去,清吏按着名册株连,我党岂有余类?我个⼈冒⽣命危险⽽保全多数同志,实分内事。”就在陆皓东刚刚烧掉了党员名册后他就不幸被捕了。
陆皓东被捕后被押解⾄南海县受审。虽然被打得⾎⾁模糊,陆皓东也不招供,并写下推翻腐败专制的清政府的⾰命决⼼,“今事虽不成,此⼼甚慰。但⼀我可杀,⽽继我⽽起者不可尽杀……吾⾔尽矣,请速⾏刑!”陆皓东受到了更为严厉的酷刑,然后便英勇就义,时年27岁。
英雄⼈物故事5
黄花岗七⼗⼆烈⼠之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所处的年代正是⼀个国家亟待更新的时代,各类新思想如⾬后春笋⼀样冒出来。
1900年,林觉民考⼊福建⾼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命思想,推崇⾃由平等学说。这种学说⼀⽅⾯呼应了当时的⾰命思潮,⼀⽅⾯也使它成为守旧派的眼中钉。科举考试,林觉民只在考卷上写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便扬长⽽去,凸显了他对封建势⼒的不屑与鄙夷。在当时,中国的⾰命者都奔赴⽇本留学,想探究⽇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和令国家富强的办法。1906年,林觉民⾃费去⽇本留学,专攻⽇语,后来进⼊庆应⼤学攻读哲学以及⼏门外语。当时的⽇本正是同盟会的⼤本营,林觉民从此积极投⾝⾰命活动。
1911年,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清政府灭亡在即,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民主⾰命者风云际会。林觉民在这⼀年春天回到了祖国,决⼼报效祖国。结婚才⼀年就去了⽇本的林觉民,很思念⾃⼰的⽗亲和妻⼦。⽗亲见到⼉⼦学成归来,⼼⾥很欣慰。林觉民对⽗亲说,学校正在放假,所以有时间回家看看。林觉民这⼀⽣或许就撒过这⼀次谎,⽽这⼀次谎,却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在家待了⼀段时间,他得知黄兴等⼈已经在⾹港筹划⼴州起义,推翻腐朽⽆能的清政府,就决定到⼴州去。⽽他知道,这⼀次的离开,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永别。
4⽉24⽇晚上,林觉民悄悄起⾝,看了眼⾝旁熟睡的妻⼦,轻轻咬了咬嘴唇,起⾝离去。林觉民乘上了去往⼴州的车。在车上,他泪墨齐下地写下了《与妻书》,抒发了对妻⼦的爱恋和对⽗亲的不舍,同时
也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决⼼。4⽉27⽇,陈更新等率领志⼠进⼊⼴州。下午5时30分,林觉民随黄兴攻⼊总督衙门,纵⽕焚烧都署,守备⼠兵吓得四处逃窜。然后,他们转⽽进攻督练所,还未到达督练所,他们就遇上了前来增援的清军⼤队⼈马,两边⼈马瞬时展开激烈战⽃。林觉民毫不畏惧,他看上去只是个⽂弱书⽣,但是此时此刻,⾰命将他武装成⽆坚不摧的战⼠。他奋起战⽃,最后为了掩护战友突围,他吸引住⼤部分敌⼈的注意,与敌⼈缠⽃起来。由于⾝上多处受伤,他终于⽤尽⼒⽓,被清军俘虏。
时任两⼴总督的张鸣岐看到林觉民的时候⼤吃⼀惊,他难以想象这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竟然是刚刚与清军浴⾎奋战的⾰命战⼠!林觉民是被俘战⼠中少数活下来的。因为他去⽇本留过学,⽂化素养和才华都是出类拔萃的,于是,两⼴总督张鸣岐、⽔师提督李准亲⾃审讯他。林觉民丝毫没有畏惧,在⼤堂上侃侃⽽谈。他与张鸣岐等论世界⼤势和各国时势,同时宣传⾰命道理和精神。他在堂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说到封建政府的腐朽时,不禁捶胸顿⾜,激愤之情不可遏⽌,⼀点也不像在
受审,倒像是他在审判这个⿊暗时代的缔造者——清政府。虽然当时⼴州起义已经宣告失败,但是他仍然坚持⾰命信念,到最后还奉劝清政府的官吏洗⼼⾰⾯,为国献⾝,⾰除暴政,建⽴共和。
林觉民不会说粤语,就⽤英语回答这些官吏提出的问题,他慷慨陈词,引得满庭震动。张鸣岐叹道:“惜哉,林觉民!⾯貌如⽟,肝肠如铁,⼼地光明如雪!”有⼈奉劝张鸣岐,林觉民之才不可多得,要为国留才。但是张鸣岐却认为这样的英雄⼈物万万不可留给⾰命党,遂下令将他处死。
林觉民被关押的那⼏天⼀直绝⾷以⽰抗议,听到⾃⼰将被处决的消息后,他泰然⾃若。临刑前他仍旧整理好⾯容,神采奕奕地迈⼊刑场,从容就义,时年24岁。他的遗体惨被清政府⽰众,之后有⼈将他与在⼴州起义中牺牲的⾰命英雄葬在⼀起。这些⾰命烈⼠被⼈们称为“黄花岗七⼗⼆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