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出努力的样子”的背影
作者:葛筱宁
的身影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6期
    葛筱宁
    葛筱宁,上海市北蔡中学教师。
      朱自清的《背影》共有四次描写父亲的“背影”,最重要的一次是父亲车站买橘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其它三次都与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如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及文章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所提到的背影,都直接指向了父亲车站买橘
的背影。还有一次是父亲离别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它其实是父亲买橘背影的延续。父亲买橘的背影触动了“我”流泪,故而“我”目送父亲离去时,他的背影仍留存着让“我”关注的价值:除了对父亲“无尽的牵挂”[1]外,还有对他的理解与体谅。再者,从《教师教学用书》中“‘我的眼泪又来了’,是上面流泪(指‘我’看到父亲买橘时的背影而流泪)的延续”[2]一句可知,父亲远离的背影与他买橘的背影在作者朱自清的情感上有着间接关联。
      由此可见,父亲车站买橘的背影是《背影》一文最核心的影像,那么它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哪儿呢?以至于作者一开篇就直抒胸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至于作者在结尾处仍心心念念“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以至于作者离别时久久伫望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直到“再不着了”为止。
      重读父亲买橘这段文字,我们发现:背影之所以打动人心就在于它“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显出努力的样子”的背影最为感人,“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原因也即于此。
      描摹背影的一系列词语,诸如“蹒跚”“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等,实际上都归结于这最后的一句——“显出努力的样子”。有些学者将这一系列词语解读为父亲吃力费事,表现出他的艰难与不容易。与其这样,倒不如说它们显示出父亲的努力。努力比吃力更具有积极主动的意味,父亲在这里应是积极主动地“努力”去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站台买橘,对于父亲这个胖子“自然要费事些”:“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且“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可父亲不肯放“我”去,执意要自己去。可见,父亲在态度上就“显出努力的样子”;而“蹒跚”“慢慢探身下去”等一系列词语则在人物行为方面“显出(父亲)努力的样子”。
      不惟如此,综观全文,父亲其实处处“显出努力的样子”。
      比如“我”在徐州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刚过世的祖母,不禁悲伤流泪,父亲却这样劝慰“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其实也是在提振自己,作为一家之主,无论发生什么变故也要给家人树立信心,不可灰心丧气。这显出父亲的努力。从满院狼藉的徐州,到变卖典质致使家徒四壁的老家扬州,失业的父亲还亏空,借,办理丧事,然而他没有被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家道中落、生计艰难等种种祸事吓倒,反而还要主动到南京重新谋事。可见,父亲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
      又如家中光景惨淡,父亲仍送“我”回北京念书,且给“我”带的行李多到得用小费。
      他本来说定不送“我”,请一个熟识的茶房陪同,可最终还是决定亲自送行。从这一变化可看出父亲的诸多“努力”:“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茶房本是熟识的,却被父亲“再三嘱咐”,颇有点过度;还两次描写了父亲“踌躇了一会”,强调出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另外,“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与上文父亲“再三嘱咐茶房”,也两次出现了“再三”——父亲“再三”嘱咐茶房也不放心;“我”“再三”劝阻父亲也无效。这两次“
再三”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父亲为了能送“我”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车站送行,同样也有父亲的“努力”:“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两次交代了父亲“忙着”,说明他亲自送行比熟识的茶房陪同更可靠;且他“终于”与脚夫讲定了价钱,“终于”也能说明父亲为俭省费了不少力气,这都是他的“努力”;可“我”还自作聪明,嫌父亲“说话不漂亮”。最后,父亲又帮“我”拣定靠车门的座位,再“嘱”“我”路上的注意事项,还“嘱托”车上的茶房帮忙关照。两次的“嘱”更表明父亲仍把“我”当作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并“努力”地为“我”这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妥善打理,而“我”却暗笑父亲的“迂”。
      直到“我”看到了他为“我”买橘子而去攀爬月台的背影——那个“显出努力的样子”的“背影”,“我”才逐渐省悟到自己的冷漠、幼稚与不理解。这个过程是以“我”一开始对父亲的不耐烦、暗笑他“迂”等对抗性、抵制性的情绪作为铺垫的,而后被父亲买橘时的“背影”所冲击形成的一种自省。所以,《背影》一文从表面上可以解读为:“我”对父亲艰难和不容易的感动与理解;但若细究文本,应进一步理解为:“我”对父亲在艰难和不容易时所表现出来的“努力”产生了感动与理解,以至于当场“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事实上,父亲对“我”的关爱一直是付出极大的努力的。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说:“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努力,非常体面地为(朱)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指朱自清),以免他学习分心。”[3]
      文中的“紫毛大衣”是朱自清“结婚时期父亲给做的……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很费了点张罗”[4]。因为当时家境已经很困难了,可父亲担心儿子不耐北方的寒冷,特地托人定制。
      文中的“橘子”对于朱自清弟弟朱国华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桔子,就是金桔子、银桔子也不为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桔子便不同寻常了。”[5]作者朱自清同样也在《背影》一文中细致地描摹出父亲的努力:“(父亲)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其中“一股脑儿”形象生动,显示出他关爱儿子的努力程度,恨不得把世上所有最好的东西通通送给“我”。还有,“(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中“似的”一词就暗示了父亲买橘攀爬的辛苦与囊中羞涩的苦衷,然而却努力地故作轻松。
      后来父子失和,两人几乎断了来往。朱自清“东奔西走”,漂泊异乡;可父亲仍通过写信努力地修复两人的关系,“不过都是用关心孙子的名义,表面上好像对儿子(指朱自清)的状况不闻不问”[6]。1925年父亲在信中说:“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辈子争强好胜的父亲似乎也努力地示弱了,朱自清读罢,感慨万千,“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7]于是写下《背影》,但父亲1928年秋才读到此文。1927年,父亲又去信问候阿九(指朱自清的长子),信上这样对朱自清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指阿九)才好。”[8]朱自清“为这句话哭了一场”[9],他反省道:“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10]
      综上所述,“显出努力的样子”的背影是父亲人格力量的具体体现,它过滤掉了父亲缺点与过失的一面,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窥出父亲那埋藏甚深的、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担当。《背影》就是在表达“我”从父亲面对艰难时“显出努力的样子”中逐步理解了父爱。
      注释: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99.201.
      [3][5]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N].人民政协报,1998-10-25.
      [4]朱自清.朱自清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510.
      [6]李超.《背影》背后父与子的故事[N].中国青年报,2018-11-15.
      [7]朱自清.朱自清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83.
      [8][9][10]朱自清.朱自清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