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光
ENXUNZHIGUANG
W Jul. 2016 July  23
中国传统小说多重视故事的讲述与结构的营造,现代作家沈从文的系列“湘西小说”,对于故事情节的叙述颇具特。在小说《边城》中,作者通过对叙事结构的把握营造了一种诗意化的氛围。
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边城》的结构异常完美。”在《边城》中,沈从文运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各种各样湘西人民的生命特征,寄寓了作者对民间文化、乡下人性的探索和认识。独特的空间化叙事手法、重复的叙事结构、时间结构顺序的重组,作家沈从文在《边城》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诗意化的结构。
一、独特的空间化叙述结构形式
在《边城》的第一章中,作家采用了空间化的叙事手法,具体表现为,从湘西边城的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中介绍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一开头便写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说开头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紧接着,作家沈从文还从边城的地理环境出发,交代祖孙二人的日常生活:住在白塔边上的七十岁的老人和十五岁的翠翠掌管着
小溪上的渡船。而后,作者继续介绍茶峒城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凭山依水而筑”,城外河边设有码头,贯穿码头的是一条河街,河街的房子一半在陆地,一半在水中,因此,设置了吊脚楼。于是乎,小说的另外两个主人公-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便被作者引出。作者巧妙运用了空间化的叙述形式,在描绘边城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俗过程中,将小说人物与湘西世界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以此奠定了小说诗意化结构的基础。
二、重复的叙事结构小说《边城》中,沈从文十分重视事件场景的重复:三次端午节赛龙舟:第一次描写翠翠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会上与爷爷走散,遇见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傩送派人将翠翠送回家,两人在相处中彼此产生了朦胧的好感;第二次,翠翠因无法忘记上个端午节与傩送的美丽相遇,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上去看赛龙舟。因天突然下了雨,祖孙两人便到船总顺顺家,可惜翠翠并未见到傩送却遇上了天保,这就为日后兄弟二人同时追求翠翠埋下了伏笔。端午节场景第三次出现时,翠翠还一直“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听闻傩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翠翠气得在傩送和她打招呼时没有理他。通过这三个相似的
端午节场景表现翠翠与傩送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
三次死亡事件:这三次死亡事件看似孤立,实则有深层的内在联系。死亡事件的第一起是翠翠父母的自杀事件。翠翠的母亲和一个军官相爱,但却无法在一起,在生下翠翠后选择殉情而死。这种死是一种维
护生命尊严的死。沈从文把他们的死亡极度诗意化,在诗意的氛围中展示出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翠翠父母的死产生悲剧性的连锁反应。老船夫不得不承担起抚养外孙女的责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对翠翠的婚事总是犹豫、小心,以防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老船夫的这种犹豫不决又间接导致天保遇难身亡,天保之死又导致傩送出走,最终自己也抱憾离开人世。死亡事件通向《边城》的深层意义结构,具有整体象征的意味,彰显出边城的理想生命形式及其无可挽回的悲惨结局。
三、时间结构顺序的重组
翠翠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主线,几乎贯穿小说始终,作者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作家沈从文采取了一种叙述时序的结构性转化策略。一方面,以倒叙的形式叙述翠翠与傩送、天保之间的初次会面。小说第二章开头便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还是两年前的事。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人作了代替,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到大渡河边去看划船”。小说并未顺着故事的时间线索直接叙述,而是采取了倒叙的方式,通过翠翠听到从厂里传来的鼓声,回忆起自己与傩送初次见面的故事。接着,“两年日子过去了”,迅速折回回忆之初的时间,过了一个自然段之后,小说接着倒序起翠翠与天保的初次见面;另一方面,作者又用顺序的方式叙述翠翠与傩送和天保的爱情演变故事。天保、傩送两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先是托人说媒求亲,不成后与傩送商议夜里同去唱山歌向翠翠求婚,自知自己唱不过傩送,便主动退出,远走闯滩不幸而死;傩送不仅向天保表明自己喜欢翠翠,同意与天保一起夜里唱山歌向翠翠求婚,而且在面对
渡船、碾坊的选择时,不顾父亲的阻扰,最终选择了渡船;但最后因天保的死而心怀内疚出走他乡。
回忆的片段《边城》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结合,这就使得《边城》的叙事结构具有诗意化的特点。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情节结构的惯性。强调主观的抒情成分,事件本身并不具有必然发展的因果联系,不再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在小说中通过回忆各种片段串联线索,运用诗化、散文化的情绪结构形态,使结构跳跃变化多端,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的特征。就此,《边城》的诗意化结构便显示出来。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诗意的结构
——浅析《边城》叙事结构特征
弓艺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