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共20题)
1. 完成《峨眉山月歌》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惜别”的古诗词名句。下列回忆材料不适合的是( )。
A.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答案】 D
2. 阅读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课余时间搜集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资料。
A.搜集、展示与交流环节的开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培养其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B.展示交流阶段是体验获得新知、克服困难及品味快乐的过程,学生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C.教师在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搜集材料的展示和分享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
D.展示交流阶段过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参与和指导作用,对此次学习活动的过程、作用和收获进行总结与评价
【答案】 C
3. 阅读《曹刿论战》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教师让学生表演读,活跃了课堂氛围,将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B.该教学片段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作用
C.该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教师最后的小结与课文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属于多余的环节
【答案】 D
4. 以下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5.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6. 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回忆的片段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答案】 B
7. 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
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教师的任务
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
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答案】 C
8. 教学某版初中语文课文《雷电颂》时,教师指出其出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的第二场。课后,教师为学生推荐了郭沫若的其他代表作品作为拓展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炉中煤》
B.《地球,我的母亲》
C.《天上的街市》
D.《红烛》
【答案】 D
9. 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10. 阅读某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