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第4期
Dec.2016No.4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and Arts
英剧《无人生还》中被隐藏的叙事路径分析
——论女教师角“冗长”回忆的必要性
李金津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基础教学部,四川 德阳 618500)
摘 要:英国广播公司在2015年将阿加莎·克里斯蒂备受赞誉的悬疑推理小说《无人生还》(Then There Were None )拍成了三集同名迷你电视剧。剧中10个身犯血案的人被邀请到一个孤岛,导演通过回忆的手法再现了这10个人的杀人情景。所有人对罪行的回忆都只有一到两个片段,唯有家庭女教师克雷索尔(Claythorne )的杀人回忆多达10次,并贯穿全剧始终。这其实是导演精心铺设的一条隐藏的叙事路径。
克雷索尔的多次回忆充分体现了她饱受罪行折磨、沉湎其中不能自拔,预示了她最终精神崩溃、自尽而亡的必然结局。这条隐藏的叙事路径也正是使剧中设定的悬疑部分经得起推敲、剧集改编堪称成功的关键所在。
回忆的片段关键词:《无人生还》;克雷索尔;回忆;叙事路径中图分类号:J 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粤O )L0150068(2016)04-0058-03
收稿日期:2016-06-15
作者简介:李金津(1987- ),女,四川达州人,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基础教学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无人生还》是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被公认历史成就最高的推理小说之一。这部小说情节构思奇特,叙述技巧独到,在1939年首次出版后立刻风靡不列颠,并稳居世界畅销书前列,
销售册数逾十亿。
[1]
2015年是阿加莎诞辰125周年,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tation)将这部久负盛名的
小说拍摄成三集同名迷你电视剧。纵观这部推理悬疑剧,演员台词精炼,剧情既紧凑又丰满。然而对于这部电视剧的观影评价,观众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推理巧妙,扣人心弦;也有人觉得漏洞百出,难副盛名。其中争议最大的情节集中在剧情的最后部分,也是电视剧的高潮部分。从剧名不难看出,故事结局必定无一人生还。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当8个人已经死去,只剩下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教师克雷索尔和一个持有的隆巴德(Lombard)时,存活的竟然是女教师。而女教师的更是荒诞,结局是径直走向了悬挂着的吊索,自尽而亡。电视剧似乎在强行实现法官沃格雷夫(Wargrave)“完美犯罪”的设定,整个推理故事也显得牵强附会。
但笔者却恰恰认为,电视剧的结局看似牵强,实则有其必然性。因为在此之前,导演已经草蛇灰线,成功营造出了一条更为隐秘的叙事路径,使整个剧情实则逻辑合理清晰,推理巧妙深刻。这条秘而不宣的叙事路径就是女教师克雷索尔多达10次的回忆再现。正是有了克雷索尔杀人情景的“冗长”回忆,才使得剧情表面的偶然成为了结局的必然。也正是导演的匠心独运,才让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这部杰作更显熠熠生辉。
《无人生还》讲述了受邀来到孤岛士兵岛上的10个人相继被谋杀的故事。而这十个人的聚集并非偶然,其实个个都有血案在身。在对这10个人所犯血案的揭露中,导演采用的手法是通过当事人的心理独白和对杀人情景的回忆来再现[2]。但如果观众足够细心的话,就不难发现,在这10个人里,所有人对罪行的回忆都只有短短的一到两个片段,回忆的时长也不过两三分钟,但唯独一人例外,那就是克雷索尔。她
的杀人情景经过了10次回忆才叙述完整,总体耗时远超其他9个人回忆时长的总和。导演如此煞费苦心,其实是在为
2016年第4期英剧《无人生还》中被隐藏的叙事路径分析——论女教师角“冗长”回忆的必要性
最后克雷索尔杀死隆巴德并主动走向绞索作铺垫,而这也是终极杀手沃格雷夫完美杀人手法能够成功实现、该电视剧改编堪称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心理防线底基摇动——谋杀小男孩的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
克雷索尔曾是一位男孩西里尔(Cyril)的家庭教师。在看护西里尔期间,与西里尔的叔叔雨果(Hugo)相爱。然而从一次偶然的谈话中,克雷索尔得知雨果将一文不名,因为西里尔才是家族财产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为了帮助爱人得到财富,并希望婚后共享优渥生活,克雷索尔唆使小男孩游往大海深处,继而装作救护不及来掩盖罪行。很明显,克雷索尔在执行犯罪之前,有过精密的筹划和布置。在杀人动机上,这位女教师筹谋细密,深思熟虑,这与其他人偶发性和随机性的谋杀动机完全不同。这也是导演需要对她的回忆逐步推演的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克雷索尔重点回忆了西里尔母亲——一位丧夫又丧子的妇人对她反复道谢的场景。这位可怜的妇人对克雷索尔的看护不力丝毫没有责备之意,反而一直在宽慰并且感谢她:“谢谢你,谢谢你,你已经尽力了。你自己都差点淹死。”[4]1杀死小男孩的克雷索尔虽然残忍,但绝非铁血冷酷。她的罪行一半出于对爱情的盲目,一半出于对物质的虚荣。亲手杀死了一个
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却还对她感恩戴德,这使冲动后的克雷索尔良知受到了强烈的谴责。对她打击更大的还有爱人的回应。本以为除掉了障碍,自己和爱人就能圆满幸福,但雨果却识破了真相,对她由爱转恨。在拂袖而去之前,雨果只对她说了一句话:“你不知道,我爱那个孩子。我希望能亲眼看着你被绞死。”[4]2这个结局是克雷索尔万万没想到的。犯下了杀人的重罪,结果却人财两失。爱人的临别之语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在影片开头,在到达士兵岛之前一切都还风平浪静的时候,克雷索尔就把火车上的窗帘拉环看成了绞索的原因。谎言终究还是没能骗过自己。杀人的阴影一直都在,心理防线从一开始就不牢固,只要有诱因引发心理地震,克雷索尔终将被自己的罪行反噬。
二、心理防线节节溃败——沉湎罪行,不能自拔
在岛上这10个人中,克雷索尔是唯一一个饱受自己罪行困扰的人。其他人都满不在乎,若不是旧事重提,他们甚至不会想起自己杀人犯的身份。克雷索尔是敏感的,情感与理智在同时支配她的大脑,有时甚至情感占据了上风。短短一两个回忆的片段,不足以体现她内心情感与理性的交错纠结。所以她的回忆部分娓娓道来,细节繁多。来到士兵岛,其他人只是想起了自己杀人的过去,但对于克雷索尔这个过程本来就煎熬灵魂,此时更是深陷悔恨与恐惧,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周围的人相继死去,剩下的人精神都绷到了极点,表面坚强的克雷索尔其实比任何人都更为敏感和脆弱。整个岛都笼罩在死亡和复仇的阴影中,多疑的克雷索尔已经神经过敏得分不清现实与幻象了。所以在上楼休息的时候,她总是回头,觉得自己看不见的背后刚刚就跑过去了一个小男孩的身影;在房间里放水的时候,水龙头里渗出的液体
在她眼里也成了猩红的血;埋头洗漱的时候,水盆里就伸出了一只惨白的手臂在卡着她的喉咙,将她拖往水盆里面,要让她窒息而亡。而西里尔此时仿佛就在身后,身体被海水泡得雪白,眼睛直勾勾盯着她呛水的过程,就像当初她目送西里尔游往大海一样。眼前对死亡的恐惧越大,当初杀死西里尔的细节就浮现得越清晰。她一遍一遍回忆着杀人的过往,回忆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回忆持续的时间也随之越来越长。克雷索尔的认知模糊了,幻象与现实已经混淆,心理防线几乎溃不成军。沉湎于对罪行的回忆,情不能自持,一个精神崩溃的女性甘心赴死,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事情,因此剧情的设定也立刻变得合情合理。所以克雷索尔的自杀是必然的,这也正是凶手将她留到最后的原因,因为除了饱受煎熬、几近失常的克雷索尔,没有人会选择自尽。
三、心理防线彻底崩塌——射杀隆巴德,海边嘶吼
当岛上的10个人里只剩下克雷索尔和隆巴德时,女教师成功射杀了的安排并非导演在
强行推理。相反,这个结果早就能从克雷索尔的回忆中窥得玄机。与西里尔一起在海边的时候,西里尔对克雷索尔说:“笨蛋,女人都是笨蛋。”[4]4但事实证明对克雷索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都付出了代价。克雷索尔非但不笨,相反她相当聪明机敏。与西里尔玩游戏,看到沙滩上堆着的衣服和鞋子,她立刻就在脑子里策划出了一个毫无破绽的杀人计划。西里尔死了,克雷索尔没有丝毫嫌疑,西里尔的母亲甚至当她是救命恩人,唯一想透了真相的雨果又没有任何证据。在士兵岛上,刚刚有两人丧命,克雷索尔就
发现了凶手的杀人规律,并且推测出岛上所有人的命运都与餐桌上那十个小人瓷像息息相关。克雷索尔将自己的观点告诉了医生,医生却嘲讽她是精神失常。在又有几人相继死去后,医生终于惊恐的说道:“天呐,那个女人是对的。”[4]5克雷索尔和隆巴德推断医生就是潜伏在他们中的杀手,但来到海边后却看到了医生的尸体,克雷索尔立刻反应过来,隆巴德原来才是真凶。隆巴德要离开海边,克雷索尔马上恳求他,对这位死去的可怜人做点体面的事,他们应该好好掩埋医生的尸体。隆巴德满眼的难以置信,摇头无语的肢体语言仿佛是在重复西里尔的那句“笨蛋,女人都是笨蛋”[4]4。禁不住克雷索尔的苦苦哀求,隆巴德转过身打算去掩埋医生,但就在这个时刻,克雷索尔迅速抢下了他别在后腰的手。一切都早已被导演悄然交代清楚:在利益的决胜关头,轻视克雷索尔的人,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回忆中西里尔那句貌似无心的话,正是导演精心设定的谶语。隆巴德的死,貌似机缘,实则必然。而射杀隆巴德,也成了压垮克雷索尔的最后一根稻草。旧罪未偿,新罪又添,她彻底崩溃了,在海边放声嘶吼,并一头扎进了海水里。此时,克雷索尔的心理防线已经彻底崩塌。
四、步向绞索,成就沃格雷夫
在基督教文化中,圣水洒在新生儿身上可以帮他们洗净原罪。水也是西方文艺作品中涤净罪恶、涅槃新生的标志性意象。[3]克雷索尔倒在了海水中,眼前的海水与西里尔溺亡处的海水融合,她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夏天,西里尔就在跟前。在克雷索尔的幻境里,这个孩子朝她伸出了手,并告诉她:你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只要你赎清自己的罪行。克雷索尔释然地笑了。她牵着这个孩子的手,安详地朝别墅走去。
里面是真凶法官沃格雷夫早就为她设置好的上吊的场景:卧室正中间天花板上的铁钩已经套好了绞索,绞索正下方是垫脚的凳子。看到这一切的克雷索尔坚信,这就是上帝让她赎罪的旨意,这一刻她只需要把脖子套进绞索,此生就能从罪行中解脱。至此,这条被导演隐藏起来的叙事路径已经完全清晰:回忆的折磨使克雷索尔的心理经历了炼狱般的拷问,最后终于被回忆压垮,她丧失了理智,走向了死亡。这一结局又呼应了导演对法官的刻画:法官这个人,喜欢看着自己的犯人被绞死。法官的完美杀人手法终于完美落幕。
综上所述,导演对克雷索尔回忆的铺陈正是本剧推理的精巧设定之一。除了帮助完善推理逻辑之外,克雷索尔对旧事的一次次回忆,还反映出她对爱人的深切眷恋。也许在克雷索尔的心里,赎罪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灵魂的安息,更重要是希望获得爱人的回心转意。[3]当克雷索尔吊在绞索上,看到卧室门把手轻轻转动的时候,她终于喊出了那个尘封在心里许久的名字:雨果。
参考文献:
[1] 陈琳.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J].考试周刊,
2013,(82):16-17.
[2] 张虹然,史晓燕.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会话的
独特艺术魅力[J].作家,2010,(4):49-50.
[3] 王兰.试析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创作模式及特
殊魅力[J].理论观察,2007,(3):172-173.
[4] CRAIG VIVEIROS. Then There Were None [M/CD].(2015-
12)[2016-06-15].BBC Television Centre. www.bbc.
co.uk/programmes/b06v2v52.
(责任编辑:陈志菲)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60页)
The Secret Narrative Path Covered in the BBC Mini-serials
Then There Were None--The Analysis on the Necessity of
Claythorne’s Lengthy Reminiscence
LI Jinjin
(Department for Public Courses,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yang 618500, China) Abstract:Then There Were None, Agatha Christie’s most popular mystery novel, has been adapted into
a 3-episode mini-series in 2015 by the BBC, in which ten murderers have been invited to an isolated island, and their crime plots were presented to audiences through their reminiscences. What merits our attention is that each person’s reminiscence only f lashed for once or twice at most, but one character Claythorne, a governess, was an exception. She recalled what she had done for ten times, and her reminiscence was scattered over the 3 episodes. This is not a coincidence but the director’s intentional arrangement, through which the director has elaborately paved an invisible narrative path for his audiences. Claythorne’s ten-time recalling demonstrates that she was deeply tortured and swallowed by her crime, and finally collapsed, so she would like to hang herself. And this is the key point in creating the suspense successfully and making the adaptation successful.
Key words:Then There Were None; Claythorne, reminiscence; narrative path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