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古典文学
“蝉”在中国古诗文中的修辞运用
廖静芸      湖州师范学院
摘  要: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各种文学作品中“蝉”的层出不穷都显示了古代文人对蝉意象的关注与喜爱。本文将“蝉”这一意象切入古诗文,利用修辞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这一意象的修辞妙用,并以此探究“蝉”意象是如何恰当表现诗文的主旨,并将其进行概括分类。
关键词:“蝉”字;蝉意象;修辞运用;诗文主旨
作者简介:廖静芸(1988-),女,汉,浙江嘉兴人,湖州师范学院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78-02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而蝉,这个小小的昆虫,也由此早早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诗经.七月》中有“四月秀萎,五月鸣蜩”,《楚辞•招隐士》中也有写蝉[1],但这些蝉意象大多纯粹
的写物,并没有寄托情感或运用修辞效果。晋代郭璞的《蝉赞》[2]中写道蝉以露水而生,给人清洁高贵的姿态,因而中国古代对蝉是特别喜爱的,蝉也成为许多文人大夫自诩的人格象征。汉魏后蝉赋等诗词增多,曹植的《蝉赋》还有 陆机的《寒蝉赋》等都是咏蝉的名篇,而到了唐代则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咏蝉三绝”(《蝉》虞世南、《在狱咏蝉》骆宾王、《蝉》李商隐)。我们所熟知的李白、白居易、杜甫等大诗人的诗歌中都出现过蝉意象,并涌现了许多咏蝉的杰作。
蝉从《诗经》以来一直为中国文人在诗文写作所钟爱的意象,各种的咏蝉诗咏蝉文层出不穷,本文结合有关修辞学方面的理论,以“蝉”切入古诗文,研究这其修辞的为什么得到诗人的广泛运用,其在诗文当中的修辞和意像分别有哪些,诗人如何通过这种修辞手法来表主旨,并将其表现的主旨进行概括分类。
一、古诗文中“蝉”的使用
(1)“蝉”在诗文中的使用范围
单单《全唐诗》中有892首提到了蝉,其中元稹19首,刘禹锡16首,岑参14首,李端14首,杜甫11首,韩愈10首,司空曙10首,李白8首,李世民4首,王维5首,《全宋词》中有334篇写到蝉,其中辛弃疾13篇,柳永7篇,张先6篇,贺铸5篇,陆游5篇,文人们常以蝉来抒发情思,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2)“蝉”在诗文中的使用形式
蝉既单用也与其他词组合使用,但组合词的使用情况更多
1、“蝉”字单用
如梁•简文帝《听早蝉》:“草歇题鸣初,蝉思花落后。”
2、“蝉翼”、“蝉鬓”、“蝉冠”、“蝉联”等来修饰某个名词的定中结构
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
钱起 《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诗:“一从解蕙带,三入偶蝉冠。”
“陆龟蒙《引泉诗》:“是时春三月,绕郭花蝉联。”
3、“寒蝉”、“凉蝉”、“玉蝉”、“暮蝉”等以蝉为中心词的定中结构
如隋朝江总 《明庆寺》诗:
蝉古诗虞世南“山阶步皎月,涧户听凉蝉。”孟浩然 《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诗:“隙驹不暂驻,日听凉蝉悲。”王昌龄《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鸣皋烟”
4、“蝉”与一些动词结合成“蝉吟”、“蝉鸣”、“蝉嘶”等主谓结构
如徐干《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5、“蝉”与一些动词结合成“听蝉”、“闻蝉”等动宾结构
陈•褚运《风里蝉赋》:愁人兮易惊,静听兮伤情,听蝉兮靡倦,
6、“貂蝉”等并列结构词
王维《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剑履升前殿,貂蝉托后车。”
二、围绕“蝉”使用的修辞方法
1、比兴 寄托
咏蝉诗最多用的就是比兴手法,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文人大夫们爱蝉,爱他的高洁,爱他守节,也将其作为自己形象寄托,蝉成为了这种清高孤傲的人格化身。
唐代的咏蝉三绝诗都运用了这一手法,如李商隐的《蝉》开头两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诗人闻蝉鸣而起兴。在这里,“蝉”这一意像是代表了自己的寄托,化身成为了自己。“蝉”位于树枝高处,既是代表攀高饮食,高处不胜寒,有独身一人的孤寂感,也是因为处于高处,所以“难饱”。此处诗人暗指自己不被重用,空有一身才华缺无用武之地,心中苦闷都从此展开,物我合一,使人读来就感到一阵悲意。
再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当中,也以蝉起兴。诗头两句既是对偶,用蝉声起兴:“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接着说岁月蹉跎“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蝉年轻的时候也兴奋的吟唱,然后露水厚重,翅膀也日益沉重,“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自己从而想到自己年轻时也曾如此奋发高唱,如今迟暮之年,牢狱之中却抱负未成,伤感不已。
2、比喻
作为蝉的修辞运用,比喻也很常见。
1)直接将蝉做本体,描写蝉的习性,形象等比喻他物他人。
直接使用本体歌咏蝉的品格,如虞世南的《蝉》中,描写蝉“饮清露”的特性,赞扬其“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又如《在狱咏蝉》中得后两联描写蝉在露重之时,行动困难,风大之时声音沉重,最后赞扬其品格高洁等,这些都是直接
78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
用本体来写蝉。
2)以蝉来隐喻自己的坎坷身世并寄托理想
魏曹植《蝉赋》,文中首蝉之清洁和淡泊寡欲,又写蝉受到了其他生物的毒害等,最后落于狡童之手,这可悲的命运也是曹植生世的映照。
白居易的《池上早秋》中一改描写蝉的高洁,而用一直渐渐不敢叫唤的蝉来暗指自己在如履薄冰的官场上,“噤若寒蝉”,从满腔报复到渐渐“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另外,贾岛也有一首用病蝉来暗喻自己的诗,“病蝉”这一形象很有点点,飞不起来,向着诗人的手掌飞了过去,“折翼”了的病蝉,只能“酸吟”。这一首诗,就像是诗人的一生潦倒,难伸抱负,病蝉的“折翼”、
“酸吟”喻仕途的坎坷、而“黄雀”与“鸢鸟”这样的小人又对其排挤打压,而他却又不与世俗同流的品格与他得经历如此相似。
3)将蝉比作小人,讥讽蝉的污浊
“蝉”还以反面形象出现在诗词中,罗隐写过一首《蝉》,他是著名的讽刺诗人。在此诗中,蝉就不再是其他诗词中高风亮节的形象了,而是比喻官场中那些得意洋洋却腐败卑贱的小人,罗隐形容其为“风栖露饱”,说它是“滓浊”的[3]。而龟蒙的笔下的蝉也是如此,只会攀仰柳树的高枝[4],蝉在诗人的笔下,就是攀附权贵趋炎附势的小人。苏轼的《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中蝉,是一个十分聒噪的形象[5],其实是在表达对喜欢捕风捉影,满嘴恶言的政客是的厌恶。
3、拟人
如宋王沂孙《齐天乐 蝉》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4、反衬
反衬是从反面对形象进行衬托,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山林幽静,数声鸟鸣,蝉声噪耳,表面看似打破了这片寂静,实则使得一切喧嚣转化为静。
5、谐音双关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如柳永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高柳乱蝉嘶”“柳”含“留”意,“蝉”谐“惨”音,长安古道,高柳乱蝉,真是一片荒芜荒凉的秋意,而少年远游的愁绪也更浓了。
三、“蝉”借用修辞表现诗文主旨
1、悲秋
秋蝉鸣声往往很凄切,由于蝉本身的特点,以及古人喜欢伤秋,感叹季节变化与时间短促,蝉往往代表了悲秋的主题并且文人常由此引发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的:“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听到蝉声,如断续弦般凄凉入耳,而悲愁起来。
2、伤别
多情自古伤别离,蝉在离别诗词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郎士元的“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用秋蝉的鸣声与落叶的簌簌声来反衬送别友人的情景。
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以凄切的寒蝉开头,加上长亭与初歇的骤雨,先声夺人,铺叙开了恋人间浓浓的离愁。
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写了曹植和白马王曹彪被迫分手,他悲伤、痛恨和愤怒,眼前萧瑟的秋景和在耳断续的蝉鸣使得他的心情更加凄凉。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是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中抒发对远方友人的思念的句子,蝉声烘托了悲伤的气氛。
3、感伤身世、寄托理想
由于蝉居高饮露,有着高洁品性,,写蝉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前文中详细写过的咏蝉三绝都属于此类主题,此处不再列举。
4、思乡之情
这一类诗文中,蝉声常用来烘托羁旅行役愁思,如司空曙的这首《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杜荀鹤《江岸秋思 》“举鞭挥柳,随手失蝉声”,诗人倚着马儿,挥着马鞭,乡愁却步步而生,一柳一蝉,极尽悲凉之感。
古代诗文中“蝉”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反衬、双关、比兴等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诗文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具有感染力,从而也使得蝉意象的审美更加具有文化内蕴,它高洁不俗的身姿是文人士大
夫向往的形象,它临寒不屈又使寒门子弟感同身受,无论是托物言志,寄情于物还是寓情于景,蝉都有其表达的妙用。它有时代表了萧瑟哀婉的深秋,有时表达一种人生短促的伤逝情怀,悲悯的宇宙人生观,有时又在离愁别绪中充当烘托与背景,总之,“蝉”在古诗文中的修辞运用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
注释:
[1]《楚辞 招隐士》中诗云“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瞅”。
[2]晋代郭璞的《蝉赞》中写道,“虫之清洁,可贵唯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
[3]罗隐诗云:“天地功夫一位遗,与君声调偕君绥,风栖露饱今如此,茬应忘当年滓浊时。”
[4]陆龟蒙诗云:“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5]苏轼在《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中,用“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的诗句大胆抨击政敌。
参考文献:
[1]莫莉荣 《蝉_入唐诗的文化内蕴探析》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第32期,130.
[2]阳卓军 《三人咏蝉,各寄所思——三首唐人咏蝉诗歌赏析》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第8期,77.
[3]中华书局编辑部 《全唐诗》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9.
[4]傅璇琮 《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