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蝉”意象解读]古诗词中蝉的意象
“尊其品格”以蝉自况的诗词,虞世南的《蝉》就是著名的一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独特的视角蕴含着独特的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自能声名远播,这恰恰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商隐写的《蝉》诗中的蝉,也是作者的自况:“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为人清高、生活清贫,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蝉的难饱正与“我”的举家清贫相应,物我融为一体,暗示命运对自己不公。骆宾王在他的《咏蝉》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全诗运用双关、隐喻手法表达面对现状,即使自己有高洁的品性,也不为时人所了解的苦恼。
报秋的使者
刘禹锡《始闻秋风》吟道:“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
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诗中“我”,即“秋风”,重返人间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姜夔词作《惜红衣》词中“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的“晚蝉”,也在声声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
衬托环境幽静
诗人姚合写的《闲居》是一典型例子:“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作者身处县城,却拥有心地的静趣,居所也适应自己疏鄙之性,没有马迹过门,访者稀少。蝉声聒噪,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暗透一个“静”字。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颈联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尾联借禅理说心之静趣。
蝉古诗虞世南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有这样一句:“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诗句中“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更是以动衬静的典例。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句写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辛弃疾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描绘得令人油然神往。
渲染悲凉氛围
蝉的生命就只有几个月,秋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孟浩然的作品。诗云:“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忽闻蝉声,怎能不“益悲”呢?
骆宾王《咏蝉》前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
想家园之情。柳永《雨霖铃》开篇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未直接描写别离,借助寒蝉的凄切之声渲染了剪不断的离愁别绪。王沂孙《水龙吟·落叶》词云:“啼螿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螿”即寒蝉,词中蝉吟鸿鸣仿佛交织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协奏曲,使人愁思满肠!表现了词人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排的抑郁之情和凄凉境地。赵彦端《点绛唇》中“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一句将那无边无际的愁苦巧妙地融入于景物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侧面烘托了出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