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写蝉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作者清高自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蝉自喻,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虞世南其人,识记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虞世南正直高贵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
    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烦躁的蝉鸣(可模拟蝉声,引起联想)。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其实,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
诵读欣赏《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快速的走进古诗,了解古诗的来历。
二、初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设计意图】老师可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古诗。
二、再次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古诗。
三、精诵读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 你从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 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蝉的原因。
四、比赛诵读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五、全文总结
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阅读关于蝉的诗
板书设计
 
虞世南
蝉古诗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教学反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
辞、书翰),并赞叹: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