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蝉》是唐代诗⼈虞世南创作的⼀⾸五⾔古诗,是⾸托物寓意的诗。以物⾃况,表现了诗⼈⾼洁的品格和清远的志趣。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虞世南的《蝉》,欢迎阅读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蝉古诗虞世南
  【赏析】
  “居⾼声⾃远,⾮是藉秋风”,这两句是对蝉品格的由衷赞美。在诗⼈的笔下,蝉清新脱俗,它从不⾷⼈间烟⽕,每餐只饮些少量的⽢露,不沾五⾕杂粮。不仅如此,它的叫声也是那样的不同凡响,清脆悦⽿,像流⽔⼀般静静地从梧桐的叶⼦⾥传出,令诗⼈感到⽆⽐的舒适。蝉的叫声传得很远,然⽽它并没有借助于外物,⽽是由于⾃⼰所处位置⾼的缘故。“居⾼声⾃远,⾮是藉秋风”,这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蝉声悠远,⼀般⼈都认为是秋风的作⽤,想必是受《荀⼦•劝学》“顺风⽽呼,声⾮加疾也,⽽闻者彰”的影响。诗⼈却不这么认为,说这是“居⾼”的缘故,并⾮秋风之⼒。这既是对蝉⾼洁品质的赞美,也是诗⼈对⾃我精神境界的⼀种追求;同时还蕴含着⼀个深刻的⼈⽣道理:⼀个⼈只要能做到修⾝⾃好,⽓质⾃然⾃内⽽外
涌出,好酒不怕巷⼦深,声名⾃然能够远扬,何须借助他⼈?
  扩展阅读:虞世南的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11⽇),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初唐书法家、政治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家”。代表作品《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类书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隋炀帝时官起居舍⼈,唐时历任秘书监、弘⽂馆学⼠等。
  虞世南的祖⽗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亲虞荔,于陈朝太⼦中庶⼦,都有很⾼的名望。虞世南的叔⽗虞寄,在陈朝官⾄中书侍郎,因没有⼦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起在⽂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多年,他勤奋努⼒精思不懈,有时⼗⼏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章,曾师法⽂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兴为多,唐⼈犹得此意,同⼀《咏蝉》,虞世南‘居⾼声⾃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语;李商隐‘本以⾼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语。⽐兴不同如此。”
  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号⽂懿。
  扩展阅读:虞世南的⽂学成就
  虞世南⽂章婉缛,与徐陵相似。曾劝太宗⽏为宫体诗,⽽其诗除《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辞典丽,内容则⽐较空泛。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怨歌⾏》《赋得临池⽵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咏物诗分别写⽵、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处,声因⾼⽽远,⽽⾮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应像蝉⼀样居⾼⽽声远,从⽽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状物、托物⾔志之功夫可见⼀斑。清代沈德潜在评论《从军⾏》⼆⾸时就称此诗(即《蝉》)“犹存陈隋体格,⽽追逐精警,渐开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