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课程.清明
__史维华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
2.教师问清明的时间,在日历上标出清明,问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在日历上按时间顺序标出七大传统节日.并且认读”廿”字,了解阴历和阳历差一个月.三年级清明节小报图片
3.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比较:纷纷之雪──大纷纷之雨──细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夏雨:“如倾如注”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学生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五、拓展学习
自古文人墨客就对清明情有独钟
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的关于清明古诗词的出示,说出表达了什么情怀
板书设计: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史维华                                                201904
清明节策划活动
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传统课题的回归,我校作为传统课题基地校尤为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好弘扬!三年一班承接了学校的三年级传统课题,也将继续为太原市、为小店区、为学校的传统文化做贡献,更为孩子们能提升我们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本学期的三单元正好是传统节日的综合学习实践课)。现就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继承弘扬活动策划如下:
一、活动准备:清明节前每位同学准备策划方案一份,内容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准备、活动地点、活动参与人、活动过程等,并按要求规范打印。
二、活动内容:为清明学科大融合的各课程做准备,本次参加清明节课程融合的学科有:语文课、数学课、美术课、科学课、品德课。
语文课:整体给孩子们讲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让孩子了解清明节的有关活动,为完成清明节策划和活动内容做知识储备。
数学课:教孩子们了解清明节的日期,完成清明节的日历制作。
美术课:学做清明节扫墓用的纸花,纸花材料准备:皱纹纸、白乳胶、扎花用的带塑料皮的铁丝、涂用品等。
科学课:教孩子们如何裁纸、卷花筒、扎花、粘贴花叶等。
品德课: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家谱(至少三代人)、家风、家训,学会制作
家庭树。
三、活动项目:踏青、放纸鸢、编柳戴柳、准备冷食、扫墓
四、活动时间:两周(包括周末)
五、活动成果:
1.踏青、放纸鸢照配文——7寸踏青和放纸鸢照和习作;
2.清明节祭祖或缅怀先烈“图配文描述清明节”,完成小报。
3.清明节纸花
4.编柳戴柳照和柳帽
5.冷食
6.清明画册(A、把孩子们过清明的做纸鸢、踏青、做日历表、做族谱、祭祖或先烈的活动都体现出来。
B、画册最后一页要写出过传统清明节的感受体会)通过本次参与学校组织的清明节综合实践课,相信孩子们在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又很好的传承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并为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年一班班主任
史维华
清明融合课程反思
——史维华
这次的结合语文部编教材的清明融合课程,既是自己的从上次中秋传统课题汇报展示之后,两年来一直琢磨如何创新上一个台阶的延续,更是外出学习“融合课程”的一个迁移,还是结合语文三单元园地综合实践要求的一个大胆尝试!
首先,我仔细阅读了新课标解读,了解了综合实践课学段目标和传统文化课程要求,心里面对这课怎么上,上到什么程度有了较清晰的方向;后来教研员提出任务,自己在课题组接受了三年级的传统文化课题任务,开始有了质疑——这和一般的语文教学以及传统文化课题都不一样,琢磨应属于两者结合,又怎么结合。后来自己突然想到了几个学科的联系点,又各学科老师咨询和确认,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对
的。年级课题成员开会商榷时,越探讨发现思路越清晰,还想到了年级大融合,分别选择又集体呈现。既减轻
了班级负担,还体现了清明融合课程的丰富性!
小组策划实施方案,然后自己制作个人策划实施方案,孩子们不仅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还能自己独立完成清明策划,充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品德课上制作家庭树:首先让孩子们收集资料,了解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还了解自己的家风家训和祖谱,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新性思维的。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了解家风家训和祖谱。使孩子们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归属感。从中提升了孩子们提取信息的能力。
美术课上,制作祭祖扎花和踏青风筝,增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祭祖、祭奠革命先烈的神圣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生活处处充满美。
音乐课上的《清明之歌》和《四月杜鹃花》的学习,让孩子们明白的如何让爱传承,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哀思等。
科学课上,通过了解如何让风筝平衡和放飞,孩子们提升了思维能力,同时又让生活变得很精彩!
数学课上认识了日历,了解了清明的节气,让知识学以致用,还提升了小组合作能力。
语文课上,本课设计时我从问题入手,再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例如:在学习杜牧的清明诗词后,随机拓展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关于清明的诗词。在指导学生分角读好还有,对重点的句子感悟,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
清明祭奠先辈,之后以图配文、诗配文、画配文,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做、吃自己制作的各种冷食,互相品尝传统或创新制作的冷食,又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先辈的崇敬之情和哀思。
汇报成果展示课,临时调整思路,既结合映象剧的形式,展示孩子们清明做了什么,又现场创新选部分孩子们分别现场呈现制作过程,增强孩子们的自信;既呈现了又点评了;既传承又发扬了传统文化;既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又让学科大融合,清明则深深地铭刻;既打破了语文传统授课形式,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这次的清明学科融合尝试后,感觉自己更热爱传统文化了,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问君哪得清如谁,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干一行爱一行的自己会越来越有提升,相信自己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更会把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史维华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