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文语文
《世说新语》二则
【原文】
咏雪
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全文翻译】
咏雪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的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的样子。”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阅读理解】
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
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后者的才气。
3.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表述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说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体现了他知错能改的特点。
5.《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论语》十二章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全文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练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内心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就明白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取各种见解并加以容纳,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然后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多么高尚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种困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乐趣。多么高尚啊,颜回!”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初一语文上册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可改变的。”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阅读理解】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忠” 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和“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
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6.谈谈你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解。
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 与 “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7.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正确认识“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非常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和“思”相结合就是他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孔子认为,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这样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地疑惑。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
但是,“学”和“思”在孔子心中并不是对等的关系。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他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认真学习。”这一句表明孔子是把“学”看得更加重要的,“学”是“思”的寄出和前提,“思”是“学”的提高和发展。
《诫子书》
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文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要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随岁月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的陋室,此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阅读理解】
1.赏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诸葛亮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论述又是怎样展开的?
诸葛亮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要注重的都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4.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什么?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结合生活实际,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变化频仍,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能够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