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李⽩的诗富于⾃我表现的主观抒情⾊彩⼗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种排⼭倒海、⼀泻千⾥的⽓势。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喻、拟⼈等⼿法综合运⽤,从⽽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的意境,这就是李⽩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李⽩的诗具有“笔落惊风⾬,诗成泣⿁神”的艺术魅⼒,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李⽩《送友⼈》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送友⼈
唐代:李⽩
送友人 李白
青⼭横北郭,⽩⽔绕东城。
此地⼀为别,孤蓬万⾥征。
浮云游⼦意,落⽇故⼈情。
挥⼿⾃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
青翠的⼭峦横卧在城墙的北⾯,波光粼粼的流⽔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之外远⾏去了。
浮云像游⼦⼀样⾏踪不定,⼣阳徐徐下⼭,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从此分离,友⼈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种外墙。
⽩⽔:清澈的⽔。
⼀:助词,加强语⽓。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种植物,⼲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孤蓬”喻指远⾏的朋友。
征:远⾏。
浮云游⼦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吴会。”后世⽤为典实,以浮云飘飞⽆定喻游⼦四⽅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离家远游的⼈。
兹:声⾳词。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的马,这⾥指载⼈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作“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宗开元⼆⼗六年(738年)。郁贤皓疑为于⽞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陵所作。
赏析
  这是⼀⾸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联的“青⼭横北郭,⽩⽔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已经送友⼈来到了城外,然⽽两⼈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峦横亘在外城的北⾯,波光粼粼的流⽔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对“⽩⽔”,“北郭”对“东城”,⾸联即写成⼯丽的对偶句,别开⽣⾯;⽽且“青”、“⽩”相间,⾊彩明丽。“横”字勾勒青⼭的静姿,“绕”字描画⽩⽔的动态,⽤词准确⽽传神。诗笔挥洒⾃如,描摹出⼀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借孤蓬来⽐喻友⼈的漂泊⽣涯,说:此地⼀别,离⼈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度看不是⼯对,甚⾄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不以形式*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股悲剧的感⼈⼒量。古⼈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涯,因为⼆者都有屈从⼤⾃然、任它物调戏⽽不由⾃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道⼀声珍重可⽐。太⽩集王琦注云:“浮云⼀往⽽⽆定迹,故以⽐游⼦之意;落⽇衔⼭⽽不遽去,故以⽐故⼈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对友⼈的深切关⼼,写得流畅⾃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意,落⽇故⼈情”,⼤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云飘然⽽去,⼀轮红⽇正向着地平线徐徐⽽下。此时此景,更令诗⼈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游⼦意”对“故⼈情”,也对得很⼯整,切景切题。诗⼈不仅是写景,⽽且还巧妙地⽤“浮云”来⽐喻友⼈:就象天边的浮云,⾏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限关切之意⾃然溢出,⽽那⼀轮西沉的红⽇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这正是诗⼈此刻⼼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将⾏未⾏的恋旧情意,有欲⾏⼜⽌,⾝⾏⼼留之复杂意绪。落⽬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的祝福之情。“⼣阳⽆限好”、“长河落⽇圆”,但愿友⼈前路阳光灿烂,诸事*遂⼼,呼应了“孤蓬万⾥征”⼀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终须⼀别。“挥⼿”,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内⼼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场景。诗⼈和友⼈在马上挥⼿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化⽤古典诗句,⽤⼀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斧神⼯的⼿笔。
  这⾸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流⽔,红⽇,⽩云,相互映衬,⾊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幅有声有⾊的画⾯。⾃然美与⼈情美交织在⼀起,写得有声有⾊,⽓韵⽣动,画⾯中流荡着⽆限温馨的情意,感⼈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