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的意思小学三年级语文《峨眉山月歌》原文、教案及
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淌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夜间乘船动身,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解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发:动身。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四周。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预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
我们熟识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情愿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日,我们再观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应: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示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依据解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沟通自学状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淌,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淌之意。
夜发——连夜动身。
向——驶向。
思——思念。
君——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殊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动身,向三峡方向驶去,惦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举。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秋夜行船时思念家乡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诗后,我请学生读读古诗。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根底上,都读得很有自信,他们在朗读时还能留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同时对古诗的押韵也有所理解。理解古诗时,我采纳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字词意思的方法进展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争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简单把握字词的理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