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积累运用(共7题;共35分)
    1.(12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各题。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xū(  )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  ),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
    (1)(2分)文中横线上应填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
    A.撑  放  系  拉  牵 B.支  撒  绑  拿  拉
    C.支  撒  系  牵  拉 D.顶  放  连  牵  拽
    (2)(5分)选出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秕谷(Apǐ  Bbǐ)
    (3)(5分)根据拼音选出汉字书写正确的一项总xū(需    须)。
    2.(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老师转身面向大家,他决定这一课,    ,    。    ,    。
    ①他们才能理解并接纳这份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也才能写出真挚感人的作文
    ②不是具体地教孩子们怎样去写作文,也不是单纯地教他们怎样写自己的母亲
    ③他觉得唯有让孩子们理解了父母无私的付出
    ④而是启发孩子们,体会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那背后的良苦用心和炽热的爱
    A.②④③① B.③②①④ C.③④①② D.②④①③
    3.(2分)下面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绽开(zhàn) 搓捻(niē) 疲倦(pí) 小心翼翼(yì)
    B.惭槐(kuì) 觅食(mì) 繁衍(yǎn) 花团锦簇(cù)
    C.预兆(zhào) 迁徙(xǐ) 企盼(qǐ) 落英缤纷(bīn)
    D.穿梭(sōu) 煎熬(áo) 冥思(míng) 不可名状(míng)
    4.(10分)默写。
    (1)(1分)思乡怀人是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①        ,②        ”两句,简明生动地写出了日暮时分异乡人浓浓的乡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③ ___ ,④ ___ ”两句,通过“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惋惜;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⑤ ___ ,⑥ ___ ”两句,连用三个地名,传达出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
    (2)(1分)从不同的侧面或层面表达我们的看法是一种智慧。面对大雪纷飞的场景,《咏雪》中的兄子胡儿咏出“⑦ ___ ”,显得朴拙;而兄女谢道韫则以“⑧ ___ ”一句加以形容,更胜一筹。生活中在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话:“⑨ ___ ,⑩ ___  ”。
    5.(1分)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仿句: ____________    _________ 。
    6.(4分)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出来并改正。
    (1)(1分)鉴赏  小心翼翼  人生鼎沸  花团锦簇       
    (2)(1分)诅咒  美不胜收  不求深解  截然不同       
    (3)(1分)枉然  人迹罕至  恭恭敬敬  浑为一谈       
    (4)(1分)羞惭  晃然大悟  废寝忘食  威风凛凛       
    7.(4分)《阿长与》记述了鲁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我”平时叫她“       ”,憎恶时叫她“       ”,对她寻购赠送“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之事,“我”充满了        和       。
    二、阅读(共12题;共55分)
    阅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2分)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作者概括叙写自己被贬多年的遭遇:“凄凉地”一词饱含无限艰辛,“弃置身”言明自己被放逐。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B.颔联中,作者使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写出了自己遭贬归来之后的感慨: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中“沉舟”与“病树”形成对比,“千帆”与“万木”形成对比。这一千古名句体现了诗人乐观的精神,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D.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9.(1分)这是一首酬答赠言诗,是刘禹锡和       (填姓名)扬州相会时所作。
    10.(5分)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分别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 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1.(4分)一二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12.(4分)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13.(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词》(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
    C.“排”是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
    D.《秋词》(其一)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营造了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氛围。
    14.(2分)下列对《秋词》(其一)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告诉我们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也引出下文诗人对秋的看法。
    B.第二句采用了间接抒情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第三句的“排”字形象地写出了仙鹤一飞冲天,仿佛要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
    D.诗歌的前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观点,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引出诗情。
    文言文阅读
    《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峨眉山月歌的意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5.(1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学而不思则罔  罔: ____________ 
    ②逝者如斯夫    逝:       
    ③人不堪其忧    堪:       
    ④不亦说乎?    说:         
    16.(4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