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作业本语文七年级上册广东新中考版
1. 下面对《观沧海》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单选题] *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星的气派。 |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正确答案) |
答案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 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正确答案) |
答案解析: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3. 对《次北固山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正确答案) |
答案解析:表达的不是壮志未酬,而是思乡的情怀。
4. 对《天净沙、秋思》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图。 |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
D.从此曲的题目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正确答案) |
5. 对《天净沙、秋思》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图。(正确答案) |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
D.从此曲的题目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
6. 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瘦”字面上写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实际上写人的憔悴,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游子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正确答案) |
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
7. 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峨眉山月歌的意思*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正确答案) |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消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
8. 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正确答案) |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
9. 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正确答案) |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漆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
10. 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正确答案) |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
11. 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堆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正确答案) |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一幅边塞雪夜图,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
C.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
D.“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
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
B、这首诗前两句议论,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见解。 |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正确答案) |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睛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
答案解析:这首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放、热情的思想感情。
13. 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正确答案) |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
答案解析: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14. 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 [单选题]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正确答案) |
答案解析: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成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写景中既有总写、又有分写,既有实景、又有虚景,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
B.这首诗既写景又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将眼前景与胸中情熔于一炉,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
C.这首诗写于曹操率军北上途中,通过对大海辽阔壮景的描摹,在赞叹大海的同时传达出荡平边患、统一中国的壮志豪情。 |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卒章显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正确答案) |
答案解析:歌行体篇末合乐时的套话,与诗的内容无关
16. 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里已流露出漂泊羁旅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
B.颔联“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诵读时应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阔大气势。(正确答案) |
C.颈联历来脍炙人口,妙在无意说理,却用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
D.尾联与首联呼应,诗人触景生情,“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
答案解析:“风正”是“和风、顺风”之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