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
第一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伸左手,掌心向下作“摸索”状)这一角/已变成灰烬,(伸左手,掌心向上)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伸右手,掌心向上)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伸右手,掌心向上)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慢落右手)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左手由胸前划向左前上方)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右手举向右前上方,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读“你”时,左手放于胸前)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慢落左手)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伸右手于右前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慢落)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两手均伸向前上方)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慢落双手)只有那辽远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后读“轻抚”时,手心向下慢划向前方作“轻抚”状)
像(左手划向左前方)/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读“我”时,右手放于胸前)
贴在上面(右手举向右前上方),寄与/爱和一切希望,(两手均伸向前上方)因为只有那里/太阳,是春,将/驱逐暗,带来苏生,(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左手放于胸前)
蝼蚁一样死(左手落)„„那里(右手举向右前上方),永恒的/中国(双手均伸向前上方)!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
第二篇: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⑵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⑶感情背诵本诗。2、能力目标:
⑴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⑵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⑶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3、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l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
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
一、背景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
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戴望舒的 雨巷
二、默读(首先学生默读全诗,排除生字生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憔悴(qiáo cuì)蝼蚁(lóu yī)
三、诗歌解读
刚才已经向大家介绍过《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那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诗歌逐句解读来体会这位昔日的“雨巷诗人”在国土沦陷后的感情变化。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