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参考[精选五篇]
第一篇: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参考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治策略研究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作者:张泽芳 指导教师: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德育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抓好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则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德育的重要阶段,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治小学生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more attention, so do a good job of moral education, developing good work habits to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e school system for students is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position is that students develop good habits of the important place, and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is an important stage to develop a good moral, so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good habits, Correcting the bad habits of students,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o cultivate the talent. Key words: Students;Behavior;Measure
苏联教育家曾指出:“对儿童而言,并没有不能做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他可能做什么, 不可能做什么。”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保证他们良好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因为小学生认识水平低协调性不高,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一经养成就难以改变。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而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也同样的重要。“好的行为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是众所周知的一句真理。但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的。所以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从小做起,从小开始培养,从小就开始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好的习惯。而在学校工作中则要牢固树立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方向,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树立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当前,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造成孩子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学校的不良生活习惯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恶意损坏公物,恶作剧。校方常常堵不胜堵,防不胜防。例如:在公
路上安放巨大的石头或在公路上撒钉子;向厕所的入粪管道中扔砖块、石头;有意使别人“出丑”,从而“幸灾乐祸”。
(2)不良饮食习惯。最常见的问题是:电视佐餐,食不知味;随时嚼“口香糖”,即使和人谈话也“口香糖”不离口;偏食肉和蔬菜,致使孩子各项发育指标不理想;零食当正餐,上课昏昏然;电脑好玩,肠胃受害。上课爱偷吃零食。⑶动手能力差。学生普遍怕苦怕累,不喜欢参加班级劳动,不按时按质完成课后作业,或者作业的字迹潦草,平时贪睡、迟到。
2.在家庭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尊重父母。性格任性,总是质疑父母的决定,不听从父母的教导,不关心父母的健康,不分担父母的忧愁。
(2)生活自理能力差。多数低年级学生甚至有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起床、洗漱、吃饭需要父母督促和帮忙,每次上学、放学都需要家长接送。
(3)学习不自主。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家庭作业不能够自己独立的及时完成,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等。
3.在社会的不良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还比较懂事理,一旦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其行为习惯表现则令人担忧。诸如:交通规则意识十分淡薄-闯红灯,过马路时却偏离人行道;公共秩序意识淡薄–乘公共汽车,去商场购物,参观旅游等没有排队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在公交车内,在商场、广场、饭店等公共场所喧哗嬉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上下学或参观旅游过程中随手乱扔杂物,随手摘花折枝,随意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嬉闹,甚至有意毁坏公物等。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1.教育工作上的失误
学校和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的背离,我国中小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德育,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培养,希望把每个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负面
影响,升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广大家长虽然懂得孩子的德育和行为习惯教育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因为学习成 绩直接影响孩子能否上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所以家长想尽一 切办法提高孩子成绩,只要成绩提高了,其他方面都可以忽略。长此以往,忽视孩子习惯的养成。这种家校教育价值的背离直接影响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 对学生评价的不公, 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
据研究在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 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学校因素的核心。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 否定和排斥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试成绩的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情感障碍甚至问题行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如在今年的高考中, 就有一名女生用极端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她除了语文作文外,其它各科皆交白卷,她在语文作文中抨击了当前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有的学生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
抗衡,少数的学生就会到社会上寻自己的 “位置”,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2.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密切合作,学校每个学年度和每个学期都要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工作计划 和工作重点。然而这一切几乎都没有家长的直接参与,广大家长不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不清楚学校的工作重点。学校老师不清楚孩子离开校园以后的表现,家长也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状况。学校的教育要求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监督和支持,家长有时也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双方缺乏机密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教育和培养的实效性差。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家庭成因有以下几点:
(1) 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
据我校对在校学生调查显示:父母每天与孩子交流时间不到15分钟的占26.5%,15~30分钟的占46.9%,30~60分钟的占17.8%, 60分钟以上的占8.8%①。这样,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很难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和指导,家庭缺乏亲情感。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没有好的、 能指引他的倾诉对象,很容易走弯路,甚至走上歧途。家庭残缺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占44.2%,单亲的占28.6%,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的占22.3%,与亲戚、
②朋友住的占4.9%,不完整的家庭占了55.8%。这些离异、配偶一方死亡造成单亲家庭,以及父母关系不好、婚外情、夫妻分居而形成的 “隐性”残缺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副作用,处理不当的话,这样的家庭既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又使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生活在缺乏亲情感家庭的孩子和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的孩子,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里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和性格扭曲或畸形。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父母的素质不高,难以指导、教育好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爱说“粗口”。调查显示:父母与孩子交谈时经常带“粗口”的占26.3%;有时带“粗口”的占46.3%;不带“粗口”的占26.8%。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占21.3%;有时用的占36.5%,很少用的占23.9%,不用的占10.3%③。父母的自身素质差,孩子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不得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属于小学文化程度的,父亲占14.1%,母亲占21.3%;属于初中文化程度的,父亲占58.2%,母亲占52.1%;属于高中或大专文化程度的,父亲占21.2%,母亲占22.1%,属于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父亲占4.5%,母亲占3.5%④。父母文化水平低下,知识面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 (3)家庭硬环境不理想 调查显示:20.1%
的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23.6%的学生虽有固定的学习地方,但常常受到电视和其他因素的干扰;56.3%的学生没有固定且安静的学习环境⑤。总所周知,一个没有固定地方学习且周围环境吵闹的孩子,是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孟母三迁”是为了什么?“退之夜读”是为了什么?“诸葛避市”是为了什么?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当前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并急需解决的问题。50%的家庭无图书角,家庭中藏书50本以下的占70%;没有订阅报纸杂志的占36.1%⑥。一个没有学习氛围的家庭,怎么可能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怎能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习惯?家庭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家庭学习氛围较差,家庭智力投资严重不足, 就会阻碍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