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父爱之舟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作者采用倒叙手法,以梦境的形式来写回忆性的文章。正文内容以时间为顺序,以父亲供“我”、送“我”上学为主要内容,所选事例真实、典型,详略有致,能形象地表现父亲对“我”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也能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特别是父亲多次用船送“我”上学的描写是本文的重点,阅读时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品味。本文的作者是一名画家,写作自然与一般作者有所不同,如文中运用了以梦回忆往事、衬托等写法,这是课文的难点,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去品读,但不必多花时间去讲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茧、栈、冤”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疼”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标题的含义。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的妙处。
4.通过品读文中叙述的小事体会父爱的真挚以及作者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抓住文中描写父爱的场景和细节,体会父亲的形象,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深情。
教学难点:
1.了解文中运用的首尾照应、衬托等写作方法。
2.体会父亲的节俭和对作者的期望,体会父爱的伟大,以激起对父亲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茧、栈、冤”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疼”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标题的含义。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了解文章大意,梳理结构,理解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歌曲《父亲》,出示有关父亲热爱子女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父爱这一人间至爱亲情。
导语:如果说母爱像和煦的春风,抚摸着我们的脸颊;那么父爱就像火热的冬炉,温暖我们的周身。如果说母爱像涓涓细流,滋润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就像巍巍高山,托起我们的志
向。上一课,我们从作家梁晓声那里体会到了“慈母情深”,这一课我们将随画家吴冠中品味那深沉的父爱!
2.板书课题,初步理解其含义。
预设:由于是刚接触本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从字面含义理解课题,不必深入挖掘其意义及作用。
示例:
师:同学们,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读了本课标题,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呢?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有关父爱的故事。
生:“父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从字面上很容易得到这些信息,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父爱之舟”为题呢?这个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吴冠中(1919—2010) 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其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茧 报 心 子 果 纸 鞋
纳 业 假 饭 边 做
客 恍 偏 落 笑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量词归类:
一(间)客栈 一(把)大黄油布雨伞 一(双)深筒钉鞋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节省——节俭 偏僻——荒僻 启迪——启发
反义词:节省——浪费 珍贵——普通 精致——粗糙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把握字的笔画、笔顺、书写规则,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写字。
◆书写指导:
[糖]左右结构。“米”末笔捺改为点,“唐”撇伸展有力。
[席]半包围结构。“广”横略向右上倾斜;“”首横长,末笔竖在竖中线上。
[嫁]左右结构。“女”窄长;“家”笔画较多,注意笔画间的穿插迎让。
[毕]上下结构。“比”左小右大;“十”横略长,竖在竖中线上。糖席嫁毕
◆易错提示:
[蚕]上部是“天”,不要写成“夭”。
[考]下部是“丂”,不要写成“与”。
[栈]右部是“戋”,不要写成“戈”。
[暑]最上面和最下面都是“日”,不要写成“口”。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5)理解重点词语。
[冤枉]无辜的人被诬指为有罪,无过错的人受到指责;不值得;吃亏。
[恍恍惚惚]指神志不清;看不清、迷惘的状态。
[偏僻]指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的人烟稀少的地方。
[启迪]开导;启发。[恋恋不舍]舍不得离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
过渡:同学们,通过读课题我们了解到本文主要写的是父爱,从文章第1自然段我们又了解到作者是以梦境的形式来回忆与父亲有关的故事的。那么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与父亲有关的梦境呢?文中哪些句子提示了场景的变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边读边思考,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检测学习效果。
预设: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篇幅虽然较长,但语言直白易懂,学生通过自读交流基本能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自读学习的过程中不必过多干涉,待学生交流后以问答的形式检测学习效果即可。
交流示例: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自读学习过程中表现很活跃,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生: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作者从梦境中醒来,因此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
师:是的。这样写,文章的结构显得很完整。我们很容易发现文章除了首尾,中间部分写的都是梦境。现在请同学们将自己标注的提示梦境场景变换的句子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这是第一个场景。
生:“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这是第二个场景。
生:“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这句话表明场景再次变换。
关于父爱的文章生:“读初小的时候……”这句话预示接下来写父亲送“我”上小学的场景。
生:“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我又要去报考无锡师范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这些语句表明,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父亲多次送自己上学的场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