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已学习写人记事散文《背影》,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是写景抒情散文。学生通过对前三课的学习,已对散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品味语言。而本文作为自读课文,更要延续和强化这种方法,贴着文本的阅读才是真阅读。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以及雨季中的人、事、景、物的形、声、、味等,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即过往岁月)的想念,抒发了作者对人世间
平淡生活的珍爱。
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但又能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很好的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二、说学情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生活感悟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散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人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托物言志的散文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恋之情。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五、说教法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我采用以下的教法:1、默读法、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小组合作法
六、说学法
结合散文的特点以及学思结合的原则,我确立了这样的学法:
1、朗读感悟;
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同汪曾祺一同
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二、探究新知
默读课文,结合课后阅读提示,思考下列问题:
1、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怎样的?
2、围绕昆明的雨,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事、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意)
三、小组合作
分组阅读,圈点勾画,批注交流,品味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
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朗读。
2、品析的角度可以是修辞、细节、有表现力的词语、特殊的标点符
号。
(学生自读、批注,小组内交流,教师个别指导,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归纳)四、小组讨论
分组阅读,圈点勾画,批注交流,品味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
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朗读。
3、品析的角度可以是修辞、细节、有表现力的词语、特殊的标点符号。
(学生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五、小结
汪曾祺对昆明的雨,对昆明的爱,存在于一草一木,他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捕捉到了自然家常与情真,愿我们也能善于发现身边的微小,成为一个爱生活、
懂生活的人。
六、拓展延伸
阅读《端午的鸭蛋》,进一步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
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
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
鸭蛋呢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记忆。
2、推荐阅读:推阅读书目《人间草木》《故乡的食物》
八、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文字
九、说反思: 1、对学生读书方法(圈点批注)的指导,并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自读课文,个性
化解读文章。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昆明的雨》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昆明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每个孩子对于文章美的关注点不一样,对课文所展现的昆明的美的也解读不一样。
2、初步接触文本,以自主阅读开始,旨在了解内容,提取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在品味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出最有味道的句子,读出句中的感情;品出语言的味道。这一块我重点让学生赏读两个句子:(1)写到雨后的各种菌子时,那句“这种东西也能吃!”和“这种东西这么好吃!”第一个句子鄙弃怀疑,第二个句子感叹赞美满足,两个句子前后对比着读,语气的变化中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云南菌子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对昆明雨的想念。
不足:1、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品味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上,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说的太少。
2、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体会不够。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平淡,但淡中有味。对于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品味不够,对于优美语言和段落的朗读也不够。
3、未能拓展材料,扩大课堂容量,进一步提升阅读和写作素养。  事 人
淡而有味 喜爱、怀念 形散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