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技法运用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中)》2015年第03期
        【摘 要】
        厘清托物言志的概念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该锁定在实施策略上。我们借助具体的文本即可帮助学生探索写作的“道”和“术”。定向选择策略、双线并行策略、卒章显志策略等值得研究。
        【关键词】
        托物言志 教学策略 技法运用
        托物言志是一种适合初中学生的文学创作手法,当然,这其中大有学问,我们有必要探究。
        一、引导学生厘清概念
        指导学生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前提就是帮助学生透析概念,解构其构成要件,从而探察运用路径。
        1.归纳法。教师在温故的基础上提供一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比如:
        完成此表的活动就是感知托物言志特点的过程,根据学生对已经阅读过的相似文本的梳理,即可引导学生推导出托物言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
        (1)托物言志就是假借某一特定的事物寄托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这其中包含着“物”和“志”,联系二者的纽带是它们的神似性。
        (2)寄托主观思想情感是目的,通过对特定事物的描绘、刻画实现这一目的。
        (3)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手段是凭借联想、象征、比喻或比拟等手法。
        2.演绎法。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得对托物言志的理性认知之后,可以再寻更多的例子,继续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归纳:(1)确立主题,寻合适凭借物。(2)定向描绘、刻画凭借物。(3)适时集中笔力揭示“志”。
        二、归纳提炼运用策略
        学生在弄清了托物之道后,还应该懂得托物之策,便于更便捷地实际操作。这些策略也应该建立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之上,由学生探究获得。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
月,抗日战争期间。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联想到辗转讲学旅途上所见到的白杨树,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的神似性,即写出了这篇著名散文。从此文可以获得:
        1.定向筛选策略。即从既定立意出发,定向筛选符合立意的特定的物的方法。正如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应物斯威,意物吟志”[1]。请看笔者的教学片断:
        师:茅盾为什么没有选择“贵族化的楠木”作为赞扬农民和民族精神的可拖之物呢?
        生:“贵族化的楠木”象征着那些贵族们,和北方的抗日根据地的农民不存在神似性,不能表现出“质朴、正直、顽强”的精神气质。
        师:所以,这其中有一个选择物象的过程。这是运用此法进行写作的第一要务。大家做一下练习:歌颂老师用(蜡烛),歌颂劳动者用(蜜蜂),歌颂君子品格用(松、竹、梅、莲、菊等),歌颂……
        生:老师,怎样选择呢?
        师:看看选择标准都有哪些?谁说一说?
        生:得有相似性。
        师:蜜蜂勤劳,那么老鼠不勤劳吗?
        生:老鼠很丑陋很卑鄙,大家都不喜欢它。用它来形容小偷还行。
        师:呵呵。《诗经》里头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内容,硕鼠说的是那些可恶的不劳而获的统治者们。看来这“物”还得具有美感,与“志”高度一致。
        让学生亲身体验选择的过程,他们的心中就逐渐形成了选择物象的标准:有相似性;审美性;一致性。这个片断即基于学生熟知的阅读材料而设计一组问题,不妨继续采用此法引导学生探究其他策略。
        2.双条线索推进策略。即扣紧“物”“志”二者的相似性,将“志”寄寓在“物”上,一方面突出“物”的形象,一方面体现“志”的倾向,“物”即“志”,“物”“志”相融,明写“物”,暗写“志”,并行推进。也就是说“托物言志散文往往把大量笔墨用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所依附。”[2]如何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进而学会这种推进策略呢?请继续看笔者的教学片断:
        师:茅盾为什么用很多笔墨描写白杨树呢?
        生:因为作者要“礼赞”白杨树的精神。
        师:仅仅如此吗?
        生:不是。是为了写农民,赞颂他们所呈现的民族精神。
托物言志的散文        师:再回过头来品读描写白杨树的内容,看看从白杨树身上能不能看出农民的特点,能不能代表民族精神?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作者礼赞白杨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民”和民族精神上,白杨本身的平凡和农民本身的质朴一致,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与当时抗日根据地的农民所面临的艰苦斗争环境一致,白杨本身所呈现的直立挺拔、倔强独立的神韵与农民勇敢无畏、顽强斗争的精神一致。虽然文章起初把笔触放在白杨树上,其实暗地里仍是在写北方的农民,我们从此文可以看出,“物”与“志”就像一条河流,时而成为明河,时而成为暗河,始终奔涌前行。
        这里继续采用了归纳的方法,结合学生熟悉的文本进行探索。有了这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就能在脑海里固定下来推进策略,形成写作能力。
        3.卒章显志策略。即在文章收束部分,制造一个情感爆发点,充分让“志”显现出来,宛如地下河从出口奔腾而至。接着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往往采取卒章显志的方法揭示主旨,收束全文。大家看看《白杨礼赞》一文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能不能到相应的句段?
        生:能。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有大量的句子。(学生读)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生:议论抒情。
        师:对,正是借助议论抒情,作者把久储于心的情感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出来,很有艺术感染力。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亮点呢?
        生:写得好。
        师:好在哪里呢?
        生:作者使用了反问、排比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我刚才朗读的时候感觉到热血汹涌,也仿佛看到了作者一颗跳动不已的激动的心。
        生:还有比喻、祈使句,形象生动,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师:真正体现了题目中“礼赞”的含义。
        这是运用了演绎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志”有力度地表达,增强表现力和可读性。
        当然,可用策略不止以上三种,不管哪种策略,其所遵循的“道”是相同的。当学生研读文本到一定的量和质的时候,他们自会别出心裁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注,刘勰.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张玲淼.巧铺三级台阶,让学生看懂托物言志类散文【J】.考试周刊,2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