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的反面
作者:罗振宇
来源:《齐鲁周刊》2015年第12
        很多朋友都问我,说《罗辑思维》一直在提倡自由主义,那什么是自由主义?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但在张廷玉身上,我到了自由主义的反面。张廷玉晚年的官场经历当中,我们能够得到两点启发。第一点,张廷玉身处一桩完全没法离婚的婚姻之中。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臣子所有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乾隆皇帝跟张廷玉博弈的内容是什么?不是你能不能干,不是你是不是清廉,而是你爱不爱我。当君权和臣子之间的博弈到了这一层的时候,皇权的巩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乾隆皇帝非常在意的就是一点,张廷玉好像不太爱我,这也是他要搞张廷玉的一个原因。这是一桩没法分解的婚姻,张廷玉和乾隆皇帝有点儿像两个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离婚的怨偶。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无度的时候,都是对爱最大的毁伤,这是最败坏爱情的一种方式
        所以很多女人在丈夫出轨之后,心里不舒服,就跟丈夫闹。她们为什么要闹?因为她们没有独立的生活,觉得男人负了自己。很多女孩子在论坛里都问,什么时候跟男朋友上床合适?
因为她觉得,我跟你做了这一步,这辈子都是你的了,而你就是欠我的,我就不是我了,我们俩就是一体了。
        用这种方式去看待爱情、婚姻和生活,是最为糟糕的一种方式。在你放弃自己立身的根基,将自己的生存依附于他人赏赐的时候,就没有自由主义了,有没有皇帝都一样。
        第二点,就是人不能有妄念。冯唐曾经给妄念下过一个定义: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张廷玉一辈子不求身外之物,不要名,不要利,最后毁在哪儿?毁在配享太庙。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身外的目标,并且用这个目标来残害着自己的生命,像个杂技演员战战兢兢走钢丝一样平稳度过了一生,最后却被这个妄念给害死了。
        扎马步只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没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什么是自由主义?从张廷玉这个反面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根底扎实,有自己的立命之处;第二,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
        曾国藩用的其实也是这样一套心法。有个字在古代儒家的修身当中非常重要,就是诚恳的字。曾国藩曾经问李鸿章:你跟外国人打交道,打算用什么方法?李鸿章说:我跟他们打痞子腔,跟他们耍无赖。曾国藩说:不好,你要跟他们用 一个字,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人,人都讲道理。只要你用一个字,该怎样就怎样,对方就不会欺负你;即使他欺负你,那也只是实力差距带来的正常结果,总比你耍无赖、使巧计,最后吃一个大大的暗亏要好得多,对谁我们都应该秉承一个字。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当中,经常就是这样的。《战天京》这本书里还写到一个例子——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这就是晚清史上著名的刺马案。慈禧怀疑是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干的,于是把他叫来,阴阳怪气地问:此事甚奇呀!曾国藩回答得非常简单:我也觉得此事甚奇。一个字也不多说,完全不跟老佛爷辩解。老佛爷拿他一点儿招都没有。
        另外一个例子,朝廷要封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一个官,曾国荃嫌小,就打算,给朝廷上了一个表章,要求再给自己降级。曾国藩劝他不要这样,说慈禧、恭亲王都是明白人,千万不要跟老中医玩偏方。何必呢?跟明白人不要干这种事。
        再比如说,左宗棠经常在背后给曾国藩捅刀子,曾国藩的处理方式也非常简单,该解释这件事就解释这件事,过后我权当没发生过;该帮你左宗棠的时候,我还是要帮你。
        这就是曾国藩为人处世的准则。我就处理眼下这一件事,处理好了,不考虑周边的第二层、第三层博弈关系,这反而是在乱局中、变局中最最聪明的方法。
        我们如果在地上画一道半米宽、5米长的通道,你走过去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如果这条通道两旁是悬崖,你还能走过去吗?你就会肝儿颤。
        为什么会肝儿颤?因为你会想到未来,向左一步会掉下去,向右一步也会掉下去。其实是你想多了,如果你没想两边,半米的宽度足够你走很长的距离,完全不会掉下去。
        为什么有的人做事那么顺呢?往往就是他专注于当下,没想太多。
        最后,我再给大家讲两句我听来的话。
        第一句,仍然来自于曾国藩: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
        第二句,来自于我师兄刘春,他曾经也在一个人际关系非常复杂的大机构中工作,我就问他怎么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当时刘春师兄跟我讲了十六个字的箴言,我一直记到了今天。哪十六个字?不问是非,埋头业务,屁股干净,尽力协调。
        节选自《罗辑思维 成大事者不纠结》
        新书架
        《树,不在了》
        作者:陈文茜
        定价:36.0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亚洲地区资深媒体人陈文茜最新时评集。《树,不在了》是一本写给年轻人的书。说是写给年轻人,倒不如说是写给对社会情绪愈来愈重、焦虑和愤怒的人看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如何到自己的幸福?她告诉年轻的你,十八岁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经济
是生病的;十八岁的你是青春的,而政治是衰老的。其实面对社会现状焦虑、愤怒是正常的,但永远沉浸在这种情绪里又有何用呢?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作者:李泽厚等
        定价:28.0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本书围绕主题这个世界还会好吗,让国内知名的哲学家、评论家、文学家、翻译家李泽厚、张承志、五岳散人、宋石男、石述思、舒乙、白烨等等畅谈生活感悟,品评社会就迁,其内容既有对往昔纯真年代的美好回忆,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感慨和无奈,还有对未来向上向善追求的期许和渴望。
        ……
        《万物的签名》
        作者:(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定价:42.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或许你看过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电影原著《Eat Pray Love》出自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至今已经在全球狂销千万册。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暌违七年再推巅峰巨作《万物的签名》。在美国上市后再次引发购买狂潮,狂揽《时代周刊》、奥普拉杂志、amazonBarnes&Noble等年度十大好书,希拉里、奥普拉为它击节赞叹:真正伟大的一本书!”“此生必读!
        《万物的签名》是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第一本虚构类作品。女主角阿尔玛·惠特克(Alma Whittaker)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植物探险家的女儿。她研究苔藓的世界,并藉此逐渐揭开物种进化的核心奥秘。她在植物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果,但在爱情面前输的很惨。她爱上自己注定无法拥有的人,远走他乡在广袤的自然中寻答案。
        这是本具有历史感的小说,作者将十八、十九两个世纪所经历的事,比如殖民体制和奴
隶制度,还有那时的思想,投射在主角阿尔玛及其身边的人事物上。阿尔玛的旅程,带我们经历这个世界,穿过启蒙时代,了解一个女人的一生,目睹科学的熠熠光辉和十九世纪的伟大运动。
        《那些无言的离别忧伤》
        作者:杨绛/朱天文/毕飞宇 等著
        定价:32.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那些无言的离别忧伤》是台湾知名学者散文家柯裕棻主编、五十四位两岸名家共同执笔的《九歌一〇二年散文选》。本书既收录两岸名家杨绛、毕飞宇等人的文章,亦有中生代骆以军、陈雪、朱天文等人的选篇,同时辑录新锐青年作家言叔夏、陈栢青、房慧真等人的作品。既有百岁老人杨绛痴痴地回忆又回忆的童年记忆,又有没有一场疾病能像爱那样让我剧烈地发热煞人的十八岁青春烙印。
自由奔跑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
        作者:[] 阿伦·瓦兹
        定价:29.8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阿伦·瓦兹,美国神学博士,禅宗信徒。
        现代人生活在无时不刻的巨大的焦虑之中。许多人都被剥夺了宗教信仰的安慰,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作者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它的解答——最高的幸福,精神洞察与确信都只能在这样一种认识中被到,即无常和不安全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本谈论焦虑问题的书,《心之道》并没有给出所谓的医学处方,而是以瓦兹特有的方式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解决之道——不再逃避,而去接受生活中充满痛苦与不安全感的事实,拥抱当下的时刻,超越焦虑,到人的自身内部去回心灵的平静。
        《一号教室》
        作者:安德鲁·克莱门斯
        定价:25.00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安德鲁·克莱门斯(Andrew Clements),美国备受欢迎与敬重的畅销作家,著作超过五十本。克莱门斯为儿童创作图画书,也为青少年写小说。他的第一本小说《我们叫它粉灵豆─Frindle》,一出版即畅销,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美国已销售超过两百万册,获奖数十次。
        《差点丢了自己》、《自省清单》、《捣蛋小子变形记》等克莱门斯校园小说系列是一套真正透视孩子心灵的书。把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生活描写得活灵活现,里面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幽默、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轻松愉快的情节里透露出作者对孩子的欣赏和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