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景公问伐鲁晏子对以不若修政待其乱第三原文|翻译
【原文】
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 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公曰: 善。 遂不果伐鲁。
【译文】
齐景公发兵要攻打鲁国,向晏子征求意见,晏子回答说: 不行。鲁君好仁义而百姓爱戴他,好仁义的国家,爱戴君的百姓和睦,伯禽的教化还存在呢,所以不能去攻打。攻打仁义之国不吉利,危害的国家一定会招致困厄。而且我听说,攻伐他国的人德义要足能他的国家,政治足能使百姓和睦。国家百姓和睦,然后才可以发兵攻伐暴虐的国家。现在君王嗜
酒,行为邪僻,德义不能国家;横征暴敛,政令迭出,不能使百姓和睦。德义不能国家就危险了,政治不能使百姓和睦就会产生动乱。不能免于发生危险和祸乱,却想攻伐国安民和之国,不可以。不如修明政治而等着那个国家发生动乱。百姓违离君主,君王怨恨民众,然后再攻伐它,就会德义重而得利多。义重敌人就少,利多百姓高兴。 景公说: 好。 于是就没有实行伐鲁的计划。
【繁体原文】
景公舉兵欲伐魯,問于晏子〔一〕,晏子對曰:「不可。魯好義而民戴之,好義者安,見戴者和〔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義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嬰聞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國,政足以和其民,國安民和,然後可以舉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三〕,德無以安國,厚藉斂,意使令〔四〕,無以和民〔五〕。德無以安之則危,政無以和之則亂。未免乎危亂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國,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亂也〔六〕。其君離,上怨其下〔七〕,然後伐之,則義厚而利多,義厚則敵寡,利多則民歡。」公曰:「善。」遂不果伐魯。
【繁体注释】
〔一〕 則虞案:元刻本、活字本作「問以」,吳刻乙。嘉靖本、吳勉學本、子彙本、楊本、凌本作「問于」。
〔二〕 蘇輿云:「『見』疑『民』訛,此承上言之。」
〔三〕 則虞案:楊本作「僻」,自「德」字截讀,誤。
〔四〕 孫星衍云:「任意使人。」◎王念孫云:「案『意』字文義不順,孫加『任』字以釋之,亦近于牽彊。『意』疑是『急』字之誤,令急則民怨,故曰『無以和民』。」◎則虞案:指海本改作「急」。
〔五〕 則虞案:以下文例之,當補「政」字。
晏子春秋翻译〔六〕 蘇輿云:「『君之』二字似不當有,傳寫者緣下衍『君』字,後又加『之』字耳。標題亦衹作『待其亂』,無『君之』二字,是其證。」
〔七〕 王念孫云:「案『其君離』三字,文不成義,當作『民離其君』,與『上怨其下』對文,今本『離』字誤在『其君』下,又脫去『民』字耳。」◎于省吾云:「按蘇王二氏並意
改古人成文,不可為訓。標題作『待其亂』,乃約省其文,不應據標題以改章內也。至『其君離』正承『其君之亂』為言,詩四月『亂離瘼矣』,是『亂離』乃古人謰語,或分言,或合言,其義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