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第五原文|翻译
【原文】
  公至自畋,晏子侍于遄台,梁丘据造焉。公曰: 维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 和与同异乎? 对曰: 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曰: 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 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公曰: 善。
【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侍迎,梁丘据也赶来了。景公说: 只有梁丘据与我相和呀。 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只能算是相同,怎么能算作相和呢。 景公说: 相和与相同不一样吗? 回答说: 不一样。 相和 就像肉汁汤一样,水、火、醋、肉酱、盐、梅,用来烹制鱼肉,用柴禾来烧煮,厨师调和,调和滋味,味道不足的就?267再添些,味道太浓了就冲淡一些。君子吃了这些,来平和他的内心。君臣关系也是这样。君王认为可以的,而其中有不可行之处,臣子指出其中的不可行,而成就其中可行的。君王认为不可行的,而其中有可行的,臣子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所以,政治清平而不相互抵牾,百姓没有争夺之心。所以,《诗》说 :有了调和的肉羹,告诫厨师调和好,敬献神灵无嫌隙,人们和睦不相争。 先王调济五味,协调五种馨香,来使其心平气和,成就其政事。声音也和味道一样,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音、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组成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疏密,相互调济。君子听着这些,以使其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则德义和谐。所以,《诗》说: 德音无瑕。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君王认为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可行;君王认为不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可行。如果以水调和水,谁能吃它?像琴和瑟和奏一样单一,谁能听它?相同的不可取之处就像这样。
景公说: 好。
【繁体原文】
景公謂梁丘據與己和晏子諫第五〔一〕
景公至自畋〔二〕,晏子侍于遄臺,梁丘據造焉〔三〕。公曰:「維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四〕,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五〕,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六〕;奏鬷無言〔七〕,時靡有爭。』〔八〕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九〕,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流〔一十〕,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一一〕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一二〕,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公曰:「善。」〔一三〕
【繁体注释】
〔一〕 則虞案:此用左昭二十年傳文,只增「公曰善」三字。
〔二〕 孫星衍云:「左傳作『田』。」
〔三〕 孫星衍云:「『梁丘據』,左傳作『子猶』,稱其字。」
〔四〕 孫星衍云:「說文:『燀,炊也。』」◎則虞案:杜注同。
〔五〕 則虞案:杜注:「濟,益也;洩,減也。」元刻本、活字本「過」誤作「遇」。
〔六〕 孫星衍云:「詩、左傳作『既平』。」
〔七〕 孫星衍云:「詩作『鬷假』,傳:『鬷,總;假,大也。』左傳作『鬷嘏』,禮記篇作『奏假』,鄭氏注言:『奏大樂于宗廟之中。』此作『奏鬷』,未詳也。」◎王念孫云:「按昭二十年左傳作『鬷嘏無言』,此篇全用左傳,則此文亦當與彼同,今作『奏鬷無言』者,後人依中庸旁記『奏』字,而寫者誤合之,又脫去『嘏』字耳,當依左傳改正。」◎黃以周云:「凌本作『鬷嘏』。」
晏子春秋翻译 〔八〕 孫星衍云:「商頌烈祖之詩。」
〔九〕 則虞案:元本誤作「矩長」,吳懷保諸本作「短長」。
〔一十〕孫星衍云:「左傳作『周流』,杜預注:『周,密也。』陸德明音義傳本皆作『流』,然此五句皆相對,不應獨作『周流』。古本有作『疏』者,按注訓『周』為『密』,則與『疏』相對,宜為『疏』耳。」◎蘇輿云:「今本左傳作『疏』,作『流』者,俗本也。」
〔一一〕孫星衍云:「豳風狼跋之詩。」
〔一二〕孫星衍云:「左傳作『壹』。」
〔一三〕則虞案:荀悅申鑑卷四云:「君子食和羹以平其氣,聽和聲以平其志,納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夫酸鹹甘苦不同,嘉味以濟,謂之和羹;宮商角徵不同,嘉音以章,謂之和聲;臧否損益不同,中正以訓,謂之和言;趨舍動靜不同,雅度以平,謂之和行。人之言曰:『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則幾於喪國焉。』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晏子亦云:『以水濟水,誰能食之;琴瑟一聲,誰能聽之。』詩云:『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此之謂也。」可發此章之義。